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0篇
  免费   157篇
  国内免费   212篇
安全科学   155篇
废物处理   24篇
环保管理   313篇
综合类   785篇
基础理论   239篇
污染及防治   55篇
评价与监测   99篇
社会与环境   165篇
灾害及防治   3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92篇
  2012年   107篇
  2011年   111篇
  2010年   112篇
  2009年   89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136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541.
Eco-labelling is the practice of eco information provision that most directly addresses consumer behaviour. Nowadays, consumers are facing difficulties in perceiving and understanding existing eco labels. In previous work, we proposed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eco information individualisation which tailors eco labels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needs of individual users using contextual technologies. This paper extends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by introducing a more structured way of considering the personal data and product data requirements, and reports the development of a design toolkit that aims to support designers in the designing of individualised eco information. A design workshop was carried out to introduce the concept to designers, and evaluate the usability and usefulness of the toolkit. Positive responses were received. The design outputs generated from the workshop were considered largely feasible and have the potential to be developed into digital prototypes. These indicate that it is possible for designers to learn to design eco information individualisation in a short time. This paper is a step towards a greater understanding of designing individualised eco information.  相似文献   
542.
王小波  刘安琪  钟慧琼  赵增立 《环境科学》2023,44(11):6421-6432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处置日益成为世界范围内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生活垃圾特性是终端处理方式选择的重要依据.从全国超30个城市共采集400余个生活垃圾样品,分析了垃圾的物理组成、污染物含量和热值等基础物化特性.并以深圳为例分析了采样时间和垃圾分类措施等对生活垃圾物化特性的影响.通过偏最小二乘法建立了垃圾组成与热值间的关联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校验.结果表明,湿基中厨余类仍是垃圾中占比最高的组分,大多数样品的占比在40%~60%之间;可燃组成中橡塑类和纸类占比较高,分别在20%~30%和10%~20%之间;无机物占比通常不超过5%;垃圾含水率在50%~60%之间. 2019年实施垃圾分类后生活垃圾中厨余类占比明显降低,橡塑类占比增加,其他组分变化不大,垃圾热值得到一定的提升.生活垃圾中S、 Cl和N这3种污染元素的含量均在1%以下,其平均值规律为:N>Cl>S;垃圾样品中的Hg、 As、 Cr、 Cd和Pb含量随组分及采样时间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垃圾中Pb、 Cr含量受到环境背景值的影响.模型分析发现橡塑类和垃圾水分是生活垃圾热值的主要影响变量,85.96%的样品实测值与预测值之间的偏...  相似文献   
543.
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是管理地下水资源和预防地下水污染的有效方法,采用DRSTIW模型对叶尔羌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脆弱性进行评价;采用因子分析对污染源解析量化,进行地下水污染负荷评价;采用兼顾开采价值和原位价值来估算地下水功能价值.采用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综合权重,基于ArcGIS加权叠加功能生成地下水污染风险图.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脆弱性整体较高,地下水污染负荷和地下水功能价值整体较低,地下水污染风险整体偏低,高污染风险和较高污染风险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0.7%,主要分布在莎车县、泽普县、麦盖提县、图木舒克市和巴楚县西部等区域,含水层渗透能力强、地下水径流条件弱、地下水补给量模数大、植被覆盖率低和水岩相互作用强等自然条件加之频繁的人类活动如农业化肥的施用和工业、生活污水的排放等使得这些区域地下水污染风险较高.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为地下水监测网络的优化和地下水污染防治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544.
In recent years, with rapid increases in the number of vehicles in China, the contribution of vehicle exhaust emissions to air pollution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o achieve the precise control of emissions, on-road remote sensing (RS) technology has been developed and applied for law enforcement and supervision. However, data quality is still an existing issue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RS. In this study, the RS data from a cross-road RS system used at a single site (from 2012 to 2015) were collected, the data screening process was reviewed, the issues with data quality were summarized, a new method of data screening and calibration was proposed,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mproved data quality control methods was finally evalu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is method reduces the skewness and kurtosis of the data distribution by up to nearly 67%, which restores the actual characteristics of exhaust diffusion and is conducive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actual clean and high-emission vehicles. The annual variability of emission factors of nitric oxide decreases by 60% – on average – eliminating the annual drift of fleet emissions and improving data reliability.  相似文献   
545.
开发了一种新型连续进料全混合式厨余垃圾生物干化工艺,通过中试试验探究了该工艺运行效能及其对物料温度、含水率和热值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该工艺可显著缩短升温时间,维持物料>50℃的高温区段20h/d;在最佳运行条件(通风速率0.171m3/(kg·h),最低控制温度45℃,干化周期7d)下,厨余垃圾含水率可降至(34.86±1.71)%,水分单位去除量达(716±23) kg/t垃圾,运行能耗仅为77.91kW·h/t垃圾,低位热值高达(6681±119) kJ/kg,满足垃圾焚烧进炉要求,可有效实现厨余垃圾快速衍生燃料化.  相似文献   
546.
城市绿地夏季高温时具有明显降温作用。但现有研究侧重降温效应观测及其影响因子解析,而对绿地降温效益与人居环境需求的空间一致性鲜有研究。以上海市为例,基于高分卫星影像与样地观测数据,采用植被蒸腾吸热经验模型评估了城市绿地夏季降温效益,并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量化了绿地降温效益与空气温度及人口分布的空间耦合程度。结果表明:2017年上海城市绿地面积为10.45万hm 2,夏季(6-9月)绿地植被吸热量可达8.49×10 15 J,相当于节约夏季空调降温的经济价值为14.57亿元,其中46%和33%的绿地降温效益来自阔叶林与混交林;浦东新区、崇明区和奉贤区的绿地植被合计贡献了67%的降温效益,但虹口、黄浦、徐汇等中心城区绿地的单位面积降温效益较高。更需关注的是,绿地植被降温效益与人居环境需求表现出局部地区的空间不一致,其中28.62%的地区植被降温效益与空气温度处于低耦合状态,7.31%的地区植被降温效益与人口密度为低耦合水平,且均集中分布在中心城区。因此,重点提升中心城区绿地植被降温功能,并规划建设周边绿地降温效益的空间辐射通道,是上海城市生态空间优化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547.
中国消费端食物浪费规模及其资源环境效应测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物浪费及其产生的资源环境问题与全球粮食安全密切相关,减少食物浪费逐渐被认为是保障粮食安全的Plan B。消费端是造成食物浪费的重要环节,消费者作为消费端食物浪费的主体,其在消费阶段产生的食物浪费是食物损耗与浪费的主要来源。本文采用直接称重法,在全国典型地区(北京、上海、四川、山东、河南和西藏)获取居民食物浪费的一手数据,首次在全国尺度上测算了消费端食物浪费总规模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结果显示:(1)2018年全国居民消费端食物浪费共3432万t,人均食物浪费量67.33 g/d,其中粮食浪费量占比最高(35.44%),其次是蔬菜(34.83%)和肉类(15.38%)。(2)2018年全国居民消费端食物浪费所占用的生态足迹达6254万hm2,人均生态足迹为448 m2,按中国人均生态足迹1.5 hm2计算,相当于4169万人的生态位被挤占;水产类(39.28%)和肉类(34.22%)的生态足迹占比最大,分别为2456.23万hm2和2140.25万hm2。研究结果有助于推进我国消费端食物浪费的减量化,对于缓解食物浪费的环境影响和资源消耗压力、改善全球粮食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48.
目的研究救灾帐篷性能受恶劣环境的影响。方法建立多灾复合环境试验平台,利用其平台开展救灾帐篷不同工况下的试验研究,探究不同环境下救灾帐篷内部热环境分布和保温性能的变化。结果帐篷内部热环境分层现象只发生在温度上升阶段,而在附加风载后,分层现象减弱,在下降阶段,各内表面温度变化情况表现基本一致,当附加雪载环境温度低于–10℃时,救灾帐篷的保温性变差。利用价值函数法建立了救灾帐篷耦合环境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风&低温、雨雪复合环境下救灾帐篷适应性评价方法,得出评价得分,并与试验结果相印证。结论低温复合环境下,帐篷内环境受外界影响较大,保温性能不佳,易出现“冷室效应”,应积极寻找新型材料改善帐篷在恶劣环境下的环境适应性。  相似文献   
549.
白凡  周金龙  周殷竹  韩双宝  孙英 《环境科学》2023,44(8):4325-4333
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是地下水污染防治的有效工具,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地下水污染源荷载评价、地下水脆弱性评价和地下水功能价值评价这3个部分.以吐鲁番南盆地平原区为例,利用调查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划分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进行地下水污染源荷载评价;选取经典的DRASTIC模型进行地下水脆弱性评价;从水质和水量的角度进行地下水功能价值评价.利用GIS平台将3个评价结果加权叠加,生成地下水污染风险区划图.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污染风险整体较低.高风险和较高风险区域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5.5%,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L1、 L2和L3处.L1主要受到高污染源荷载和高地下水脆弱性的影响;L2主要是由高地下水功能价值和以生活为主的面源污染共同作用的结果;以农业生产为主的面源污染和较高的地下水功能价值是L3区域地下水污染风险偏高的主要原因.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结果对决策者划定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具有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550.
The promotion of development projects based on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non‐timber forest products has increased in recent decades, showing a positive contribution to rural development; yet it has led to controversial approaches in resource preservation.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case of Candelilla wax from the Chihuahuan Desert in northern Mexico, identifying its potential contribution to poverty alleviation in marginal areas, and its unique opportunity to access potential markets of a wide variety of industries all around the world.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s base their analysis on three main aspects: social,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Potential benefits that could be obtained from the collaboration of private institutions,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s, policymakers and rural producers through integrated rural development projects are featur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