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7篇
安全科学   9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11篇
综合类   52篇
基础理论   8篇
污染及防治   16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利用餐厨废油制取生物柴油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有效提高餐厨废油制取生物柴油(脂肪酸甲酯)的产率,降低生产成本,通过正交试验和单因素实验,系统分析醇油比、催化剂浓度、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等主要因素对利用餐厨废油制取生物柴油的影响.结果表明,醇油比、催化剂浓度、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等因素对餐厨废油制取生物柴油均具有显著影响,各因素影响显著性大小顺序为搅拌速度>催化剂投加量>反应时间>醇油比>温度;利用餐厨废油生产生物柴油的较佳工艺条件为搅拌强度为60 r·min-1,醇油质量比为0.22∶1,催化剂质量浓度1.0%,反应时间3h,反应温度60 ℃.  相似文献   
52.
废弃餐饮油脂的资源化利用是关乎公众健康和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废弃餐饮油脂炼制生物柴油的环境效益尚不明晰、国家政策模糊,相关产业发展滞缓.本研究以国内废弃餐饮油脂炼制生物柴油的典型企业为例,利用GaBi软件对废弃餐饮油脂的收集、预处理、酯化和运输等过程全生命周期阶段的资源环境影响进行系统核算,评估其环境效益,以期为国家生物柴油行业发展和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①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酯化阶段的环境影响最大,各指标占比为52.91%~96.05%,其环境影响主要是由燃煤、用电和甲醇消耗引起;②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燃煤、用电、甲醇消耗和收集距离的变化对整个生命周期环境影响结果有着较大影响;③废弃餐饮油脂炼制的生物柴油生命周期化石能源消耗16406 MJ·t~(-1)、温室气体排放815 kg CO_2 eq·t~(-1),与石化柴油相比,具有较好的节能和温室气体减排效益.  相似文献   
53.
深圳市餐饮油烟醛酮类化合物污染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餐饮业的快速发展加剧了城市大气污染程度.对深圳市粤菜馆、茶餐厅、西餐厅、湘菜馆4种餐馆及职工食堂排放的醛酮类化合物进行采样分析,并研究其组分特征、大气化学反应活性及排放因子.结果表明,职工食堂醛酮类化合物的基准风量排放浓度最高(742.28μg·m~(-3)),茶餐厅最低(30.49μg·m~(-3)).OH消耗速率法(L_(OH))和臭氧生成潜势(OFP)分析结果表明,深圳市总醛酮L_(OH)值和OFP值最大的餐馆均为西餐厅,其值分别为26.20 s~(-1)和1063.41μg·m~(-3).各餐馆排放己醛的L_(OH)贡献率均较高,为13.10%~64.51%.甲醛为O_3生成的关键活性物质,OFP贡献率为9.29%~59.10%.以灶台数、单位时间及用油量为核算基准的排放因子中,职工食堂醛酮排放因子均最大,分别为(0.16±0.03) g·h~(-1)·stove~(-1)、(5.90±0.13) g·h~(-1)和(1.62±0.04) g·kg~(-1);茶餐厅的醛酮排放因子均最小,分别为(0.34±0.02) g·h~(-1)·stove~(-1)、(0.60±0.02) g·h~(-1)和(0.22±0.01) g·kg~(-1).结合研究结果,本研究从源头控制、净化设备的选择及运营维护等方面对深圳市餐饮油烟醛酮控制及减排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4.
利用2,4-二硝基苯肼(DNPH)硅胶管采集了9家餐饮企业静电油烟净化装置处理前后的醛酮类VOCs样品,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进行分析.结果表明,9家餐饮企业处理前后的油烟中醛酮类VOCs浓度范围分别为419.5~3372,415.8~2934μg/m3,经过基准风量折算后的浓度分别为783.4~3761和541.7~2997μg/m3,VOCs排放浓度与烹饪方式、实际使用灶头数和排风量有关.从排放的醛酮类VOCs的种类来看,C1~C3化合物的浓度占检测到的总羰基的66%以上,且甲醛占比最高,其次是乙醛;C4~C8化合物的含量相对较低.静电式油烟净化器对醛酮类VOCs的平均净化效率为31.82%,最高可达69.14%,其中对甲醛的净化效果最佳,平均为35.21%,最高达80.10%.复合式静电油烟净化器的净化效果要稍好于单一静电油烟净化器.  相似文献   
55.
以一辆国Ⅴ柴油公交车为研究对象,在重型底盘测功机上运行中国典型城市公交循环,试验研究了柴油(D100),体积混合比例分别为5%(B5)、10%(B10)和20%(B20)的废食用油制生物柴油-柴油混合燃料的尾气颗粒物水溶性离子(Water soluble ions,WSI)排放特性.结果表明:国Ⅴ柴油公交车尾气颗粒物呈弱酸性;WSI约占颗粒物质量的3%,主要集中在PM0.5~2.5和PM2.5~18粒径段,阴离子占WSI总量的72%~79%;废食用油制生物柴油对公交车尾气颗粒WSI种类没有影响;随着废食用油制生物柴油混合比例的增加,公交车尾气颗粒物WSI阴、阳离子浓度、颗粒物酸性整体增大,WSI浓度峰值向小粒径段移动;CaCl2和NaCl可能是柴油公交车尾气颗粒物Cl-、Ca2+、Na+的主要存在形式;控制废食用油制生物柴油硫、Na+、Ca2+和Cl-含量,优化缸内燃烧减少NOx排放,对降低柴油公交车尾气颗粒物WSI排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6.
安徽某粮油加工厂废水处理工艺设计与调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安徽某粮油加工厂综合废水的来源、水质、处理工艺与调试实践。该综合废水有机物浓度高、含油量大,较难处理。设计采用隔油处理、气浮除杂、兼氧水解酸化、好氧生化的工艺步骤进行处理,系统调试结果表明出水水质完全达国家三级排放标准。介绍了该工艺流程的特点及生产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7.
利用热重分析仪研究了餐饮业油烟道油垢在不同升温速率下的燃烧特性.所采用的升温速率分别为5℃/min、15℃/min和25℃/min.吹扫气体为干空气,流量为20 mL/min.结果表明,试样从常温至800℃的升温燃烧经历了第1步水分析出、第2~5步燃烧失重过程.采用Doyle和Coats-Redfern方法建立了"4阶段1级反应动力学模型",计算燃烧反应的动力学参数.并用试验热重曲线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研究表明,油垢燃烧失重的4个主要过程均可用简单反应动力学模型进行简化,反应级数为1;燃烧总趋势是随升温速率提高,活化能增大.  相似文献   
58.
含微胶囊添加剂的低压细水雾厨房灭火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全尺寸实验研究低压细水雾对抑制和熄灭K类火灾的有效性。选用三种喷头进行灭火实验,并选择灭火效果最好的喷头进行含微胶囊F-500添加剂的细水雾灭火实验。结果表明,低压细水雾对抑制和熄灭食用油火灾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容易发生复燃。而添加了微胶囊F-500的低压细水雾,灭火效率较纯细水雾提高约3~10倍,且能有效地避免复燃,同时提高了火场的能见度。不同浓度的F-500溶液具有不同的灭火效果,综合考虑经济性和有效性因素,3%浓度的F-500溶液是厨房低压细水雾灭火系统的最佳灭火介质。  相似文献   
59.
为改善普通碳酸氢钠干粉灭火剂(BC干粉)抑制食用油火时抗复燃性较差的不足,选择聚磷酸铵、溴化钾和一水合草酸钾作为添加剂,与普通BC干粉灭火剂混合配制成复合干粉灭火剂。通过全尺度模拟试验研究各种复合粉体对食用油火的灭火效果及其抗复燃性能。结果证明,普通BC干粉与一水合草酸钾复配而成的复合粉体针对食用油火的灭火效果和抗复燃性能在几种粉体中最佳。根据试验数据和各粉体的理化特性,对4种粉体的灭火效果差异作了详细的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60.
Waste DVDs and CDs were thermally degraded at 450°C by a semibatch process. In total, 40–50 wt% was converted into liquid product that consisted of phenol derivatives (∼75 wt%), bisphenol (∼10 wt%) and its derivatives, and small amounts of aromatic hydrocarbons such as benzene, toluene, ethylbenzene, dimethylbenzene, methylethylbenzene, diethylbenzene, and methylisopropyl benzene. Degradation of the polycarbonate support from DVDs and CDs was enhanced by coprocessing with vegetable cooking oil, the degradation of which gave a homologue series of hydrocarbons and organic acids with up to 25 and 18 atoms of carbon, respectively. Silver from the reflective coating on DVDs and CDs remained in the solid residue, its concentration increasing about 2.5 times compared to that of the original disk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