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1篇
  免费   171篇
  国内免费   763篇
安全科学   88篇
废物处理   148篇
环保管理   94篇
综合类   1138篇
基础理论   368篇
污染及防治   333篇
评价与监测   129篇
社会与环境   22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81篇
  2016年   89篇
  2015年   103篇
  2014年   136篇
  2013年   188篇
  2012年   128篇
  2011年   128篇
  2010年   89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116篇
  2006年   131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钯离子液相催化氧化低浓度磷化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d^2+液相催化氧化低浓度PH3,考察了Pd^2+浓度、O2体积分数、PH3质量浓度、混合气流量、反应温度等因素对Pd^2+吸收液去除低浓度PH3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10mL Pd^2+浓度为0.112mol/L的水溶液作为吸收液净化含低浓度PH3的混合气,在反应温度22℃、O2体积分数5%、PH3质量浓度850mg/m^3、混合气流量190mL/min的条件下,印min之内PH3去除率保持在90%以上。Pd^2+浓度越高、O2体积分数越大、反应温度越高,PH3去除率越高;混合气流量越大,PH3去除率越低;反应温度越低、O2体积分数越大,PH3去除率的下降速率越小。  相似文献   
2.
铜氰溶液的电子束辐照降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铜氰溶液中总氰初始浓度、pH、铜浓度等对总氰降解效率的影响,比较了KCN溶液和铜氰溶液的总氰降解率,初步推断了铜氰溶液在辐照过程中的降解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在同样的辐照剂量下,随着总氰初始浓度的增加,总氰降解率降低,相应的总氰降解G值增大;铜浓度越低,总氰降解率越高;pH越小的铜氰溶液总氰降解率越高.电子束辐照KCN溶液和铜氰溶液的总氰降解反应属于表观一级反应.在相同的辐照剂量下,KCN溶液的总氰降解率比铜氰溶液要高得多.铜氰溶液的电子束辐照降解过程非常复杂,主要是铜氰络合离子逐步离解出的CN-与·OH的反应.  相似文献   
3.
我国铜矿资源形势及其可持续供应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我国铜矿资源的供需形势进行分析,得知其安全供应问题已经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年进口量在不断增加,对外依存度在不断升级,进而成为制约我国铜工业健康发展的"瓶颈".为了保障我国铜矿资源可持续安全供应与促进铜工业的健康发展,就其可持续供应的对策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鸡粪腐解过程中不同溶性腐殖质结合铜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鸡粪为材料,添加不同比例的铜锌进行腐解试验,研究了腐解过程中不同溶性腐殖质结合态铜(水溶性、氢氧化钠溶性、氢氧化钠-焦磷酸钠混合液溶性)浓度的动态变化、受锌含量的影响及其与有效铜的关系.结果表明,粪肥原样H2O-Cu(水溶性腐殖质结合态铜)占其全铜量的10.97%,在腐解过程中先上升后下降;随着粪肥中添加铜量的增加(1:1、2:1、3:1处理),H2O-Cu占其全铜的比例相应减少了(平均分别占其全铜的比例的7.10%、5.18%和3.74%);H2O-Cu随着腐解时间延长呈增加趋势;在腐解的后期(45、60d),粪肥中锌含量的增加会降低H2O-Cu含量.腐解初期粪肥原样NaOH浸提腐殖质-铜(NaOH-Cu)占其全铜量的70.87%,随腐解进行其比例大幅度下降;NaOH-Cu占其全铜的比例随着加入铜的增大而有所下降,分别为55.59%、46.04%和38.08%,且随着腐解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粪肥中锌含量的增加对NaOH-Cu含量变化影响较小.粪肥原样中NaOH-Na4P2O7提取腐殖质结合态铜(NaOH-Na4P2O7-Cu)占其全铜量的24.29%,随腐解过程呈增加趋势,NaOH-Na4P2O7-Cu量随着加入铜量的增加而增加,占其全铜比例的15%~25%;粪肥中锌含量增加对NaOH-Na4P2O7-Cu有促进作用.粪肥添加铜锌后,3种浸提剂提取的可溶性腐殖质结合态铜有55%~80%分配在NaOH的溶液中,10%~30%分配在NaOH-Na4P2O7碱性混合液中,0~10%在水溶液中;随加入铜含量和锌含量的增加,NaOH-Na4P2O7-Cu平均分配比(占3种町浸提性腐殖质-Cu的比例)增加,NaOH-Cu和H2O-Cu的分配比减少.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H2O-Cu、NaOH-Cu和NaOH-Na4P2O7-Cu之间显著正相关,它们与有效铜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  相似文献   
5.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determine changes in negative air ion (NAI) concentrations produced by plants grown under different light intensities. NAI concentrations were observed and analyzed in an outdoor green space with five plant species (Aloe arborescens, Clivia miniata, Chlorophytum comosum, Opuntia brunnescens, Crassula portulacea) and A. arborescens was then grown under controlled-light conditions in an enclosed space for the subsequent light intensity experiment.  相似文献   
6.
氧化亚铁硫杆菌浸出废弃线路板中铜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废弃线路板中的铜进行了细菌浸出、只有硫酸亚铁环境下的浸出及酸浸出实验,研究了不同条件对比浸出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细菌浸出比只有硫酸亚铁存在的浸出和酸浸要快得多。研究了在线路板粉末浓度12、24、40、60和120 g/L下浸出速率的变化,结果表明, 在考察范围内,浸出速度随着加入的废弃线路板粉末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当线路板粉末的浓度>60 g/L时,浸出速度维持在较低水平,选取24 g/L作为浸出的线路板粉末的浓度。分别在细菌培养0、24、48和72 h时加入线路板粉末24 g/L进行浸出实验,结果表明,细菌培养时间长,使得浸出过程进行得也更快。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阜康冶炼厂无污染新工艺和环境治理的有关情况 ,从理论上阐述了无污染工艺和污水治理的技术原理 ,对有色金属冶炼工业逐步采用湿法精炼清洁工艺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系统地研究了影响石灰中和法处理转炉除尘废水含铜沉降速度的因素.结果表明,在搅拌时间10 min和中等搅拌强度的条件下,pH值控制在8.2~9.0范围内能使废水中铜含量在1 h的沉降时间内降至国家排放标准2 mg/L以下.实验还研究了在石灰中和过程中加入适量絮凝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搅拌时间3 min和相同pH值范围的条件下,加入絮凝剂能使废水中铜含量在30 min的沉降时间内降至国家排放标准2 mg/L以下.  相似文献   
9.
高浓度焦化废水湿式氧化铜系催化剂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共沉淀法制备了铜系催化剂 ,用于催化湿式氧化处理高浓度焦化废水。结果表明 ,铜氧化物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明显优于其他过渡金属氧化物 ;优化催化剂的设计和制备方法 ,可有效地改善Cu2 +的溶出问题 ,使该类催化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Kraal P  Jansen B  Nierop KG  Verstraten JM 《Chemosphere》2006,65(11):2193-2198
The speciation of titrated copper in a dissolved tannic acid (TA) solution with an initial concentration of 4 mmol organic carbon (OC)/l was investigated in a nine-step titration experiment (Cu/OC molar ratio = 0.0030–0.0567). We differentiated between soluble and insoluble Cu species by 0.45 μm filtration. Measurements with a copper ion selective electrode (ISE) and diffusive gradients in thin films (DGT) were conducted to quantify unbound Cu(II) cations (‘free’ Cu) and labile soluble Cu complexes. For the DGT measurements, we used an APA hydrogel and a Chelex 100 chelating resin (Na form). Insoluble organic Cu complexes (>0.45 μm) was the dominant Cu species for Cu/OC = 0.0030–0.0567 with a maximum fraction of 0.96 of total Cu. At Cu/OC > 0.0100, Cu-catalysed degradation of aggregate structures resulted in a strong increase of free Cu and (labile) soluble Cu complexes with a maximum fraction of 0.28 and 0.32 of total Cu, respectively. Labile (i.e. DGT-detectable) soluble Cu complexes had a relatively high averaged diffusion coefficient (D) in the APA hydrogel (3.50 × 10−6– 5.58 × 10−6 cm2 s−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