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4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62篇
安全科学   6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93篇
综合类   196篇
基础理论   87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评价与监测   14篇
社会与环境   230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731.
城市化对周边土壤资源与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7  
城市化快速发展对土壤资源产生巨大压力。因而对粮食安全与环境生态健康带来严峻挑战,作为一种非再生性自然资源,土壤的各种功能在城市化过程中强烈的人为活动影响下转化,演变和消失,那么,寻求城市化过程中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环境友好的模式下协调土壤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发展,最大限谋发挥土壤生态,生产和社会,经济功能,也是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最终实现可持续城市目标的基础。  相似文献   
732.
1 INTRODUCTION Jiuquan-Jiayuguan-Yumen is the densest urban distribution area and its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the best in Hexicorridor (Figure 1). The main industry of Jiuquan is the trade and processing of agricultural and sideline products[1]; as an important city in the Silk-Road, Jiayuguan depends on the smelting industry and tourism; and Yumen becomes the new petrochemical city basing on the current resources[2].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three cities is not far from each other; es…  相似文献   
733.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协同演化时空格局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中国一项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全面把握其城镇化发展规律对于统筹谋划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取2000~2013年长江经济带城镇常住人口、城镇建成区面积、二三产业增加值作为城镇化扩张指标,通过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对其上中下游地区的人口城镇化、空间城镇化、产业城镇化耦合协调时空演化格局进行系统研究。研究表明:在时间维度上,长江经济带各地区城镇化耦合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地区间耦合协调性差异特征依然存在,其上游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波动最剧烈。长江经济带各地区"人口-空间"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普遍滞后于"空间-产业"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空间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过程,人口城镇化、空间城镇化、产业城镇化的协调性有待优化。在空间维度上,长江经济带各地区的"人口-产业"城镇化、"人口-空间"城镇化和"空间-产业"城镇化耦合协调性存在空间分异现象,总体呈东高西低态势。  相似文献   
734.
碳中和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新目标,提出以来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碳中和目标实现是一个复杂系统科学问题,涉及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人类圈等多圈层耦合过程与作用机制,需要跨学科交叉、综合与协同研究。简要梳理碳中和提出的气候变化和温控目标缘起,归纳碳中和实现的碳源、碳汇的多元路径,强调从碳源的需求侧推动可持续城市化对于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要作用,并且可能是成本低、潜力大、更直接有效的方案途径。提出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下碳中和与可持续城市化研究领域8个方面的科学问题:气候变化—碳中和—可持续城市化关联关系、中国及各地区碳中和实现的路线图与时间表、城市区域尺度碳排放的精准核算、绿色生活方式与低碳社会、绿色生产方式与低碳经济、能源结构优化、风险与不确定性和碳中和长效机制的治理创新等,以及该领域当前研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735.
河西走廊绿洲城市化及可持续对策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本文分析了河西走廊绿州城市化现状 ,认为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是河西走廊绿洲城市化的主要限制因素 ,指出河西绿洲加速城市化应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系统规划城市建设 ,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节水建设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和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相似文献   
736.
杜峯屹  陈松林  蒲佳豪 《环境科学》2024,45(7):4152-4163
揭示城镇化与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耦合关系,有助于厘清地域发展差异,优化城镇化实施路径及改善生态系统服务质量. 以闽东南地区为例,在分析2000~2020年城镇化多维系统与典型生态系统服务演变特征的基础上,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索二者的时空耦合状态及趋势,提出区域协调发展改善建议. 结果表明:①闽东南地区综合城镇化水平持续提升,年均增幅7.3%,近94%的区域已步入中高发展阶段;生态系统服务趋于衰退,尤以粮食供给和水源供给服务最为显著,分别下降61.9%和46.9%. 二者空间分布呈现东南沿海“高城镇化水平-弱生态系统服务”与西北内陆“低城镇化水平-强生态系统服务”的错位格局. ②城镇化与生态系统服务相关性以负向为主,较之人口和空间城镇化,经济和社会城镇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负向效应较弱且进一步弱化趋势明显. 伴随人口和空间城镇化大幅降速及经济和社会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化发展动力逐渐由增“量”转为提“质”,生态系统服务衰退得到缓解. ③综合城镇化与各项生态系统服务经历“失衡-过渡-调和”这3个阶段,耦合协调度平均增幅60.5%~120.6%,但高度协调区域依然匮乏,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二者相对关系从城镇化滞后向生态系统服务滞后演变,城镇化过度超前而导致耦合协调等级倒退的波动性问题在东南沿海地区初步显现. 因此,在未来建设中闽东南地区须重视经济质量与社会效益的提高,强化生态空间统筹管理与保护修复,增强城镇化与生态系统服务协调发展的有序性与稳定性.  相似文献   
737.
进入新时代,具有“邻避”效应的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刚需”和重要支撑,环境“邻避”问题必将是当前及今后一定时期内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常态。本文选取南方某省作为典型对象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环境“邻避”问题总体风险形势平稳可控,防控重点领域仍以传统领域为主,公众诉求反应和抗争表达方式由激烈转变为相对理性,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矛盾风险问题增多,风险传播快传导性强。本文系统总结出明确组织领导统筹机制、强化联动发挥协作效能、建设项目高标准实施、惠民措施灵活有效、社会力量聚合治理等地方实践经验。建议重点着力防范化解好传统领域风险,常态化推动机制发挥作用,充分发挥共建共治共享作用,以环境社会治理共享发展成果,提升环境“邻避”问题系统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738.
现阶段,资源过度消耗与环境恶化成为中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虽然现有研究从多方面探究了环境污染的治理机制,但对政府推动型城镇化这一重要的宏观政策的关注不足。本文以中国工业企业为研究样本,利用撤县设区改革的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考察政府推动型城镇化对企业污染排放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撤县设区改革显著地减少了原县辖区内企业的污染排放量,即政府推动型城镇化对企业污染排放具有“治理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撤县设区改革对企业污染排放的“治理效应”来源于主动推动型撤县设区而非被动实施型撤县设区;相比于在非重污染行业的企业以及隶属于县级以上的企业中,撤县设区改革对企业污染排放的“治理效应”在重污染行业的企业以及隶属于县级以下的企业中更强。影响机制分析发现,撤县设区改革后,原县级政府的财政收入显著下降、基础建设性财政支出显著减少而民生性财政支出显著增加,说明撤县设区后,原县级政府财政收入的经济激励弱化,财政支出目标亦从基础设施建设转变为提供公共服务,从而有助于治理企业污染排放问题。  相似文献   
739.
长三角地区快速城市化进程影响了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平衡关系,为实现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需要探究城市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影响。基于生态模型、Pearson相关性、随机森林、局部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城市化和生态系统服务供需间的影响关系、敏感性与空间交互关系,提出生态管理措施。研究发现:2000—2018年间,长三角地区城市化综合水平上涨133.33%;各典型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比均为正但均呈下降趋势,平均下降幅度22.39%;城市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比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2000—2018年间,影响强度平均上升82.34%;食物生产对人口城市化敏感性较强,碳储存和生境质量对经济城市化敏感性较强,水源涵养和PM2.5去除则对空间城市化敏感性较强;城市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比存在较大的空间错配性。由此建议将长三角地区划分为生态利用区、生态重构区、生态源地区和生态修复区,并结合城市化和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特征提出生态优化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