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40篇 |
免费 | 550篇 |
国内免费 | 57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01篇 |
废物处理 | 17篇 |
环保管理 | 819篇 |
综合类 | 885篇 |
基础理论 | 504篇 |
环境理论 | 3篇 |
污染及防治 | 120篇 |
评价与监测 | 108篇 |
社会与环境 | 156篇 |
灾害及防治 | 3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6篇 |
2024年 | 68篇 |
2023年 | 74篇 |
2022年 | 77篇 |
2021年 | 91篇 |
2020年 | 73篇 |
2019年 | 91篇 |
2018年 | 77篇 |
2017年 | 89篇 |
2016年 | 110篇 |
2015年 | 99篇 |
2014年 | 73篇 |
2013年 | 166篇 |
2012年 | 137篇 |
2011年 | 137篇 |
2010年 | 82篇 |
2009年 | 126篇 |
2008年 | 82篇 |
2007年 | 118篇 |
2006年 | 134篇 |
2005年 | 93篇 |
2004年 | 72篇 |
2003年 | 95篇 |
2002年 | 90篇 |
2001年 | 53篇 |
2000年 | 51篇 |
1999年 | 41篇 |
1998年 | 36篇 |
1997年 | 35篇 |
1996年 | 29篇 |
1995年 | 27篇 |
1994年 | 22篇 |
1993年 | 21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15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12篇 |
1987年 | 12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12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8篇 |
1980年 | 11篇 |
1979年 | 7篇 |
1977年 | 7篇 |
1975年 | 4篇 |
1974年 | 8篇 |
1971年 | 5篇 |
1970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7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为探究雌激素与抗雌激素的复合效应,将斑马鱼(Danio rerio)的胚胎暴露于o,p′-DDT和氟维司群2种典型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中,考察胚胎孵化率、孵化时间和总畸形率,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Vtg1、Vtg2和ERα等雌激素效应相关基因的mRNA转录水平.结果显示,与单一化合物的暴露相比,o,p′-DDT和氟维司群的二元混合物暴露对斑马鱼的发育毒性增强.在诱导Vtg1和ERα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上调方面,氟维司群对o,p′-DDT的诱导效应表现出拮抗作用,而当50或250 μg· L-1氟维司群与100 μg·L-1 o,p′-DDT共存时,对Vtg2有明显的诱导效应.研究表明, 相似文献
232.
复杂地貌区域国土开发受生态环境因素影响较单一地貌地区更复杂,其境内生态敏感区类型较多,且空间分布比较杂乱,不同生态敏感区之间又相互影响。文章选择山、水、林、田、城互为镶嵌的广西钦州市作为案例城市,以小流域为评价单元,建立集\"地\"、\"水\"、\"绿\"三位于一体的评价体系,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将单因子定性分级和多因子空间叠加模型相结合,对整个区域的生态敏感区进行综合评价及分区。从研究结果来看,这种评价技术能够较好地反映这些生态敏感区的综合分异规律,有助于当地政府在区域开发中制定更为科学的生态安全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233.
根据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建立了水资源生态足迹概念模型,确定了计算水资源帐户生态足迹所需的3个关键参数,即平均水资源产量、均衡因子和地区产量因子,计算了安康市1996—2007年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引入水资源生态足迹压力指数、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累积水资源生态足迹等指标,利用水足迹模型评价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程度的全面性和对比性。结果表明,计算结果可客观评价安康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与利用情况,为地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234.
双酚A是一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逐渐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平面波导型荧光免疫传感器可以对水样中存在的痕量双酚A进行快速高灵敏度检测.在最优检测条件下测得双酚A标准曲线的检出限为(0.04±0.007)μg·L-1,线性区间为0.16~22.40μg·L-1,半抑制浓度为(1.67±0.47)μg·L-1.加入0.5%的EDTA到样品溶液中可以削弱水体硬度的干扰,并在最优条件下测得4种实际水样的加标回收率在88%~111%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5%,表明该方法可以运用于实际水样中双酚A的检测. 相似文献
235.
依托甘肃农业大学布设在定西市李家堡镇的长期施氮定位实验,对不同施氮农田CH4和N2O气体通量,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进行小麦生育期的连续观测,并对影响通量变化的环境因子同期观测.结果表明:5个施氮处理下(0、52.5、105、157.5、210 kg·hm-2),旱作农田土壤在小麦全生育期内表现为CH4累积通量的汇和N2O累积通量的源;且不施氮处理时,CH4累积吸收通量最大;施氮量为210 kg·hm-2时,土壤CH4的累积吸收通量所受抑制最大,即土壤CH4累积吸收通量随施氮量升高而降低.相反,不施氮处理时,土壤N2O的累积排放通量最小,施氮量为210 kg·hm-2时,土壤N2O的累积排放通量最大,土壤N2O累积排放通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综合分析,施氮量增大会抑制全生育期旱作春小麦田土壤CH4吸收通量,提高土壤N2O的排放通量.因此,合理控制施氮量有利于生育期旱作农田土壤减排.CH4平均吸收通量随土壤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土壤水分的升高而升高;相反,N2O平均排放通量随土壤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随土壤水分的升高而降低.5~10 cm层次的土壤温度与CH4平均吸收通量呈极显著线性负相关,与N2O平均排放通量呈显著正相关.5~10 cm层次的土壤水分与CH4平均吸收通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与N2O平均排放通量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236.
金荞麦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荞麦能抗菌消炎、抑制肿瘤,同时还可以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药理实验证明金荞麦还具有降脂降糖、祛痰镇咳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参36. 相似文献
237.
工业化快速进程中.工业污染作为工业生产在所难免的附属产物.占全国总污染负荷的70%.对资源环境构成巨大压力。经济发达地区工业产值占据了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使得工业结构与布局成为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驱动因子。本文首先以江苏省为例.分析重污染行业结构与工业布局变动对环境效应的实际效果.得出重要结论:自1990年以来工业结构与布局调整不利于环境污染控制。从生产效应和社会效应两个方面.分析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效应影响机理.通过对江苏省的实证分析.结果证实工业结构与布局是现阶段景影响环境污染的重要变量。重污染行业结构是环境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优化工业布局.着力于从工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布局变动趋势中获得改善环境质量的机遇和动力是摆脱环境与发展困境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238.
岩石风化对三峡库区农业小流域水化学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三峡库区典型农业小流域-重庆涪陵王家沟小流域为期一年的水质系统监测,明确了流域主要离子组成,分析了小流域的水化学特征和主要离子来源.结果表明,该流域水化学类型为Cl-—Ca2+型;大多数离子的含量随采样点、季节、水体类型的不同而有显著性差异;Gibbs图、阴阳离子三角图分析结果表明,该流域水体离子组成受岩石风化的影响比较显著,且阴离子可能主要来自于岩盐溶解和碳酸盐的风化,而岩盐溶解也是控制流域阳离子的主要机制,硅酸盐矿物的风化侵蚀作用也存在一定影响;主成分分析得出对该流域水体离子组成影响最大的可能是碳酸盐(其中H2CO3风化碳酸盐岩过程比H2SO4风化作用更为显著),其次是岩盐、硅酸盐,农业活动和居民生活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39.
双酚A (bisphenol,BPA)的内分泌干扰性导致许多国家出台了管控措施,双酚F (bisphenol F,BPF)作为其替代物被大量使用,并广泛存在于水体和食品中,导致人群和野生动物长期处于其慢性暴露过程中,可能会威胁人类和生态健康。以斑马鱼胚胎为研究模型,将其暴露于不同浓度的BPF中至受精后144 h (hours post fertilization,hpf),研究BPF对斑马鱼胚胎发育阶段的内分泌干扰作用。结果表明,BPF能够导致斑马鱼的畸形率升高,且具有剂量-效应关系。斑马鱼胚胎暴露于100 μg·L-1和1 000 μg·L-1 BPF后,引起了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riiodothyronine,T3)水平升高,甲状腺素(thyroxine,T4)和类固醇皮质醇(cortisol,C)水平降低;而10 μg·L-1以上浓度BPF导致17β-雌二醇(17β-estradiol,E2)的水平显著性升高,睾酮(testosterone,T)水平显著性降低。另外,BPF导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hypothalamic-pituitary-thyroid,HPT)轴、下丘脑-垂体-性腺(hypothalamic-pituitary-gonadal,HPG)轴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HPA)轴上一系列基因表达水平发生改变,这些改变会影响斑马鱼的内分泌功能,进而可能会对生物体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40.
为探究厦门后溪流域微塑料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等级,通过对区域内水体、沉积物和土壤综合采样,利用显微镜观察、傅里叶红外光谱测定以及风险指数(H)和污染负荷指数(PLI)等技术方法,全面分析了厦门后溪流域微塑料污染状况.结果表明,流域各点位样本均有微塑料检出,水体、沉积物和土壤中微塑料的平均丰度分别为(3.65±0.51)n·L-1、(354.56±18.22)n·kg-1和(1 509.55±69.90)n·kg-1.流域上游点位的微塑料丰度明显低于中游和下游.这与上游生态环境保护较好,而中下游人口密集,生产生活排污量大直接相关.研究区内各介质中的微塑料以<0.5mm粒径的占比最高,平均占比超70%,且粒径越大,占比越小.微塑料形状以碎片为主,平均占比超50%,其次为纤维和薄膜,发泡占比最少.微塑料聚合物类型以PE为主,平均占比超50%,其次为PP,PET和PA占比最少.区域微塑料风险指数(H)均为低风险Ⅰ级水平,但已接近Ⅱ级风险水平.微塑料污染负荷指数(PLI)均为低风险Ⅰ级水平.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微塑料污染防控及风险评估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