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7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67篇
安全科学   192篇
废物处理   35篇
环保管理   277篇
综合类   531篇
基础理论   125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68篇
评价与监测   47篇
社会与环境   71篇
灾害及防治   6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90篇
  2012年   105篇
  2011年   97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87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3篇
  1973年   2篇
  1971年   3篇
  1970年   1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很多环境问题。遥感技术能够准确、快速的获取相关的环境信息,这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环境监测的主要手段。本文主要对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各个领域中的运用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2.
硒汞相互作用研究在过去近半个世纪以来一直都是汞(硒)环境化学和毒理学及相关学科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尤其在近10年内,对该领域的研究和认识取得了重要突破, 国际上几乎每年都会出现与之相关的综述或评论。相比之下,国内期刊报道与之相关的综述文献并不多见。本文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尽可能详尽的系统介绍,并就重要问题阐述了相关观点并提出建议。内容上涵盖了"自然条件环境下硒汞相互作用及机理(包括水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哺乳动物(及人体)的硒汞相互作用及机理",以及"汞污染风险的新评估模式及相关建议"等三大部分。希望能对国内感兴趣的相关科研人员和环境管理工作者了解该领域的发展和动态起到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93.
土壤温室气体产生与排放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土壤是温室气体(如CO2、CH4和N2O)产生的重要源,土壤温室气体主要来自于微生物呼吸,植物根呼吸和土壤动物呼吸。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是研究全球碳氮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表明,影响土壤呼吸的因素很多,土壤理化性质如温度、含水量、有机质含量、pH值、氧化还原电位(Eh)、土壤质地等因素都可以直接影响土壤微生物量及其生理生化过程,从而影响温室气体排放。其中,土壤温度,湿度、有机质含量是关键性因素。此外,地域气候、土地利用以及土地覆盖变化也可以通过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及呼吸底物来影响温室气体排放。文章重点论述了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机制,排放影响因素以及排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认为今后的研究方向应该是土壤微环境碳氮循环机制,土壤呼吸模型在尺度上的推延,以及注重中国陆地与近海生态系统碳固定及减少碳排放的对策和应用技术研究,特别在人工林碳固定及农业固碳减排方面加大研究力度等。  相似文献   
94.
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43,自引:1,他引:43  
由于人口的增长和人类经济活动的加剧,致使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各国政府和有关的国际组织积极投入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全球行动中.为了促进保护工作,国内外都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工作.综观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可以看出以下7个方面已成为当前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①生物多样性的调查、编目及信息系统的建立;②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③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功能;④生物多样性的长期动态监测;⑤物种濒危机制及保护对策的研究;⑥栽培植物与家养动物及其野生近缘的遗传多样性研究;⑦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与对策.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建议优先考虑以下4个方面的研究:①生物多样性的调查、编目与动态监测;②物种濒危机制及保护对策的研究;③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功能与生态系统管理;④栽培植物与家养动物及其野生近缘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相似文献   
95.
概述了目前中药工业废水处理应用的各种物化、生物处理技术;对主要处理工艺的应用特点进行了论述;指出了中药工业废水处理技术今后的研究开发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96.
农田土壤温室气体产生机制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农田土壤通过微生物呼吸、植物根系呼吸和土壤动物呼吸,释放大量温室气体,成为大气中主要温室气体(CO2、CH4和N2O)的重要来源.文章在阐述土壤温室气体产生机制的基础上,着重从土壤生物、土壤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湿度、有机质、pH、Eh、土壤质地等)、水肥管理及耕作措施等角度对农田土壤温室气体释放的影响进行了综述,对土壤温室气体的减排措施进行了总结,并就今后农田土壤温室气体的研究重点和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7.
In a world of shrinking habitats and increasing competition for natural resources, potentially dangerous predators bring the challenges of coexisting with wildlife sharply into focus. Through 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among authors trained in the 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 and natural sciences, we reviewed current approaches to mitigating adverse human–predator encounters and devised a vision for future approaches to understanding and mitigating such encounters. Limitations to current approaches to mitigation include too much focus on negative impacts; oversimplified equating of levels of damage with levels of conflict; and unsuccessful technical fixes resulting from failure to engage locals, address hidden costs, or understand cultural (nonscientific) explanations of the causality of attacks. An emerging interdisciplinary literature suggests that to better frame and successfully mitigate negative human–predator relations conservation professionals need to consider dispensing with conflict as the dominant framework for thinking about human–predator encounters; work out what conflicts are really about (they may be human–human conflicts); unravel the historical contexts of particular conflicts; and explore different cultural ways of thinking about animals. The idea of cosmopolitan natures may help conservation professionals think more clearly about human–predator relations in both local and global context. These new perspectives for future research practice include a recommendation for focused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nd the use of new approaches, including human‐animal geography, multispecies ethnography, and approaches from the environmental humanities notably environmental history. Managers should think carefully about how they engage with local cultural beliefs about wildlife, work with all parties to agree on what constitutes good evidence, develop processes and methods to mitigate conflicts, and decide how to monitor and evaluate these. Demand for immediate solutions that benefit both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favors dispute resolution and technical fixes, which obscures important underlying drivers of conflicts. If these drivers are not considered, well‐intentioned efforts focused on human–wildlife conflicts will fail.  相似文献   
98.
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解析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是微生物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内容,对于开发微生物资源,阐明微生物群落与其生境的关系,揭示群落结构与功能的联系,从而指导微生物群落功能的定向调控具有重要意义。基本按照年代顺序概述了常用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解析技术,同时也体现了解析技术由片面向全面、由低分辨水平向高分辨水平的发展过程。20世纪70年代以前,对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认识依赖传统的培养分离方法,方法的分辨水平低,认识是不全面的和有选择性的;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在微生物化学成分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生物标记物方法(醌指纹法、磷脂脂肪酸法等),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认识进入到较客观的层次上;在80和90年代,以DNA为目标物的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rRNA基因测序技术、基因指纹图谱等)比较精确地揭示了微生物种类和遗传的多样性,并给出了关于群落结构的直观信息。指出了每种解析技术的功能特点和局限性,并展望了解析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原位、快速、灵敏、高通量和准确定量。  相似文献   
99.
良好的室内空气质量是健康人居的必要条件。PM2.5是影响日常室内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中国室内PM2.5污染程度较重,其主要的污染来源有:吸烟、生活燃料燃烧、烹饪和清扫等室内活动以及室外大气颗粒物的渗透作用等。同时,文章就如何减轻室内空气的PM2.5污染提出多方面的综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00.
Abstract:  Researchers dealing with conservation subjects usually do not put the results of their work into practice, even when the primary purpose of their research is the preservation of biodiversity. In the South American temperate forests we identified an area with the highest genetic diversity in Argentina of Nothofagus nervosa, one of the most relevant southern beech species.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of our scientific study and our recommendations, the authorities of Lanin National Park changed the protection status of this area to avoid logging. The new forestry management plans include consideration of "high genetic diversity" in decisions on where logging will be allowed. Results of our initial genetic study induced the analysis of biodiversity at the species and ecosystems levels, which yielded results similar to our genetic studies. A strong connection among researchers and managers from the onset of our study and the awareness of the former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search work were key to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conservation research and conservation practi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