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2篇
  免费   135篇
  国内免费   374篇
安全科学   138篇
废物处理   56篇
环保管理   129篇
综合类   724篇
基础理论   118篇
污染及防治   146篇
评价与监测   37篇
社会与环境   20篇
灾害及防治   2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新疆融雪措施对环境的影响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和带动了城市化发展,在我国北方寒冷地区城市中,积雪对城市发展和交通安全运营的制约因素越来越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有关部门引进并使用融雪剂去除冰雪,融雪剂在提高清除积雪效率的同时,也给城市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带来潜在危害。为了正确合理的使用融雪剂,了解融雪剂的特性和它的融雪机理是十分必要的,在此基础上提出减轻危害的对策,为今后正确使用融雪剂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2.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clogged emitters in a drip irrigation system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microbial organisms that can be used for preventing clogging in drip irrigation systems caused by biological factors. A total of 25 fungi isolate and 121 bacterial strains were isolated from water samples collected from drip irrigation systems in tomato greenhouses in the eastern Anatolia region of Turkey in the spring season of 2001. Biological clogging of emitters in a model drip irrigation system was experimentally caused by application of the microorganisms (fungi and bacteria) isolated in the study. Three antagonistic bacterial strains in the genus Bacillus spp (ERZ, OSU-142) and Burkholdria spp (OSU-7) were used for treatment of biological clogging of the emitte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ntagonistic bacterial strains tested have the potential to be used as anti-clogging agents for treatment of emitters in drip irrigation system. This is the first study that demonstrated that antagonistic microorganisms can be utilized for treatment of clogging in drip irrigation systems.  相似文献   
43.
Abstract: Results of many studies show unsustainable levels of bushmeat hunting across West/Central Africa. Nevertheless, these results are usually derived from snapshot sustainability indices in which critical parameters are often taken from the literature. Simple, more informative tools for assessing sustainability are needed. We evaluated the impact of bushmeat hunting across a range of temporal, spatial, and taxonomic scales in a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measures of sustainability. Over 15 months in 2002–2004 in and around a village close to Equatorial Guinea's Monte Alén National Park, we collected data via a village offtake survey, hunter‐camp bushmeat‐consumption diaries, hunter interviews, and following hunters during hunts. We compared 2003 data with a previous offtake survey (1998–1999) and interview reports back to 1990. In the past 14 years, average distance from the village at which hunters operated remained constant, with hunters switching back and forth between long‐established camps, although trapping effort increased. In the past 5 years, overall offtake and number of active hunters did not change substantially, although catch per unit effort (CPUE) decreased slightly. Although the proportion of the two most commonly trapped species (Cephalophus monticola and Atherurus africanus) and gun‐hunted primates increased in the offtake, species presumably less robust to trapping decreased slightly. Apparent sustainability in economic terms may be masking gradual local extirpation of more vulnerable species before and during this study.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changes in prey profiles and CPUE may be the most accurate indicators of actual sustainability; these indices can be monitored with simple village‐based offtake surveys and hunter interviews to improve community management of bushmeat hunting.  相似文献   
44.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怡君 《环境工程》2017,35(4):55-59
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微生物进行分析和研究,以解决传统微生物分析成本高、速度慢、准确度较低和灵敏度较差等缺点。介绍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现状,并对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建议。目前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供水工程中主要用于水中细菌、病毒、原生动物、蠕虫等病原微生物的快速检测以及管网微生物种群的分析,在污水处理中主要用于脱氮除磷过程菌群数量和空间分布的剖析、污泥膨胀成因分析以及监测微生物种群多样性来优化处理工艺。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深入研究将进一步促进水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5.
本文针对白云岩坡地土壤漏水、漏肥问题,通过对白云岩坡地土壤施用保水剂和活性炭,开展土壤改良的盆栽试验,探讨保水剂和活性炭对白云岩坡地土壤的理化性质和水分养分流失以及黑麦草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通过添加保水剂,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减少水分渗漏,提高植物可利用水分。添加0.5%和1%的保水剂,渗漏水量和容重明显降低,孔隙度、土壤含水量、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显著提高,总生物量分别比未添加保水剂处理增加了15.71%和22.79%。(2)添加活性炭,可以有效减少养分淋失,增加农作物产量,缓解白云岩坡地土壤"漏肥"问题。添加3%和5%的活性炭,土壤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总生物量分别比不添加活性炭处理增加了42.55%和64.76%。(3)保水剂和活性炭的建议添加比例分别为1%和5%。保水剂和活性炭作为土壤改良剂,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物理结构,降低土壤水分渗漏量,减少养分漏失,提高作物产量,为白云岩石漠化坡地土壤的"漏水"和"漏肥"问题探寻一种新的解决途径,提高土地生产力。  相似文献   
46.
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污水厂提标改造工程技术路线及方案.针对污水厂进水中工业废水含量较多的特点,增设水解酸化工艺段,将现状CAST池改造为AAO生物反应池,新建二沉池及混凝沉淀设施,使出水水质稳定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中的一级A排放标准.同时增设污泥深度脱水设施,采用化学调理+板框压滤工艺.实际运行表明,经改造后的污水处理厂对各项污染物均取得了较好的去除效果,脱水后污泥的含水率可稳定控制在60%以下.  相似文献   
47.
针对西安本地源谱缺乏的现状,总结统计了西安目前灰霾特征和主要成因,对西安市燃煤源进行了测定.研究发现,在煤烟尘PM2.5中SO2-4的含量最高(25%),其次为OC(12%)、NH+4(7%)、Cl-(5%).对固定源燃煤与民用散烧煤,不同脱硫方式、脱硝方式和锅炉类型的固定源成分谱分析得出:1.SO2-4及Al、Si、Ca在固定源煤烟尘PM2.5中含量大于民用燃煤,OC与之相反;2.炉内喷钙法PM2.5中SO2-4明显高于其它脱硫法含量;双碱法PM2.5中Na的含量显著高于其它脱硫工艺流程的含量;氧化镁法PM2.5 中Mg含量为各类脱硫工艺中最高;石灰石膏法颗粒物中Mg、Al、Si、Ca等元素含量均高于大多数工艺;3.不同的脱硝工艺中NO-3离子在各类成分谱中的含量极低;4.链条炉与层燃炉PM2.5中OC、EC含量高于循环流化床炉、煤粉炉.  相似文献   
48.
针对源清单中部分点源烟囱参数缺失而采用源排放模型SMOKE(Sparse Matrix Operator Kernel Emissions)默认的烟囱参数对空气质量模型模拟结果造成的不利影响,综合考虑气象观测数据、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源排放强度以及相关标准和规范对烟囱设计的要求,分别基于最大落地浓度法和基于统计方法对2009年珠三角地区源清单中缺失烟囱参数点源的烟囱参数进行了估算,并将估算烟囱参数用在WRF/SMOKE-PRD/CMAQ空气质量模型系统分析其对模型模拟的改善情况.相比于采用SMOKE默认烟囱参数,基于最大落地浓度估算烟囱参数对NO2、NOx、SO2、PM10及O3的模拟结果均具有一定改善作用,而基于统计方法估算烟囱参数仅对SO2、O3的模拟结果有所提高.结果表明,使用基于最大落地浓度法估算得到的烟囱参数更为合理,使污染物的垂直排放分配更加合理,可以应用于空气质量模型输入源清单中缺失烟囱参数点源的估算,从而一定程度上改善空气质量模型的模拟效果.  相似文献   
49.
北京夏季灰霾天臭氧近地层垂直分布与边界层结构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后奥运时期首都北京的空气质量被更加关注,尤其是对于灰霾天与光化学复合污染的状况,而近地层数百米高度内的大气污染物与大气物理参数垂直分布观测对于空气质量变化过程评估至关重要.因此,本研究于2009年8月1-16日,在北京市325 m气象塔进行了相应的立体观测,观测平台垂直分布在距离地面高度8、47、120和280 m四层中.同时,在近地面320 m高度以内,分15层分别观测了大气温度、湿度、风速、风向.另外,使用气溶胶后向散射云高仪观测了边界层2.5 km内气溶胶后向散射系数.利用垂直分层的O3数据与边界层物理观测数据并结合天气形势、后向轨迹模式等方法,综合分析了本次观测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结果表明:夏季西北部低压槽控制的北京区域不利于低空大气扩散,容易形成光化学污染叠加灰霾污染,污染形成时白天地面小时最大φ(O3)可达120×10-9,280 m高度处可达155×10-9;来自西北偏西的气流一般较为干净,有利于北京污染物的清除,而来自西南和偏南的气流使北京的O3污染加重,导致区域性高浓度O3污染;在稳定天气条件下,夜间残留层与地面的φ(O3)差别越大,次日光化学生成的φ(O3)起点越高,表明残留层O3在次日混合层抬升过程中卷夹到地面,影响地面空气质量;300 m以内的近地层,在50 m高度左右存在φ(O3)变化程度剧烈层,这是城市冠层界面与大气化学反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0.
利用多光谱旋转遮蔽影带辐射计(Multi-Filter Rotating Shadowband Radiometer,MFRSR)测定了我国长江三角洲中部的太湖地区2008年5月至2009年4月期间415 nm、500 nm、615 nm、673 nm、870 nm波段的全天空总辐射、散射辐射和直接辐射通量密度,结合球形粒子的Mie散射理论反演了该地区大气气溶胶粒子谱,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受人为活动的影响,该地区工作日和非工作日气溶胶光学厚度和粒子谱的日变化存在明显的差异,工作日上午6:00-9:00时间内,细粒子的生成远大于非工作日这一期间细粒子的生成.太湖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常年较高,500 nm波段的年平均值为0.8038±0.7924,夏季最大(0.9359±0.7389),冬季最小(0.6209±0.5500);气溶胶粒子谱表现出双峰分布,一种是位于半径0.15 μm附近的细模态,另一种是半径3μm左右的粗模态,且夏季和秋季细粒子较多,而其他季节粗粒子较多.气溶胶光学厚度以及气溶胶粒子谱分布的季节变化受到气象条件的显著影响.降水过程对大气气溶胶具有明显的冲刷作用,并且降水后大气气溶胶的增加与气溶胶粒子大小有关,积聚态粒子浓度的增加比粗模态粒子的增加更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