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2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216篇
安全科学   90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242篇
综合类   747篇
基础理论   174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30篇
评价与监测   80篇
社会与环境   217篇
灾害及防治   10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87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88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991.
昆山市耕地变化和粮食安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粮食自给率结合区域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对江苏省昆山市20多年来粮食安全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昆山市在2000年从粮食产区转型为粮食销区;2006年的粮食自给率仅有23%;生产力提高和作物种植结构的相互制约导致了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呈波动变化。在粮食安全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方面,提出了依据相关社会经济指标对昆山市发展阶段进行聚类分析,然后以最新发展阶段数据进行建模的新思路。分析结果表明:昆山的粮食安全相关的社会经济指标变化确实呈明显阶段性;至2011年,昆山市粮食自给率将下降至11%;最小人均耕地面积降低至0.028 hm2,如果该变化趋势得不到有效控制而持续较长时间,到2016年时,粮食自给率和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将分别下降至8%和0.012 hm2。依据这些分析及预测,文章提出了坚持土地集约利用、提升耕地生产力、建立和完善粮食流通网络和拓展并强化与粮食产区之间的合作等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92.
基于农业用地和地形约束的陇南山区适宜人口规模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陇南山区地形复杂,耕地不足,经济贫困,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较大。研究适度人口容量对于地震灾后重建、缓解贫困以及保护长江上游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人均粮食和经济水平两个指标来估算温饱、宽裕和小康3个水平上的人口承载量,测度人口和农业资源的关系。并基于地形复杂度计算劳动用工及可抚养人口。结果表明:目前陇南10县(区)的人口在温饱生活水平下尚有超载。以小康生活为标准,适宜人口规模约为135万。经营现有的农耕地和林地需要100.81万劳动力,可抚养人口191.54万人,加上城镇人口总人口为231.03万。这个人口规模实现温饱有余而宽裕不足,难达小康目标。"人口-农业用地-劳动力"之间形成了一个怪圈,决定了陇南山区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为此,陇南山区的灾后重建和区域可持续发展需要创新思路,多方并举。  相似文献   
993.
Developing nations have tended to have been overlooked in studies of climate reporting. This study is based upon a content analysis of three daily newspapers in the Philippines to examine climate change coverage compared to reporting by Western wire services. In addition, the study draws on individualist–collectivist theory to theorize about differences in reporting between the Philippine and Western wire sources. Despite the historic influence of the American news system on Philippine journalism, the study finds that Western journalistic norms do not describe Philippine climate reporting well and that Filipino-penned articles are more likely to include the value of collectivism rather than individualism. This suggests that national cultural differences may be reflected in climate reporting.  相似文献   
994.
Climate change-related impacts have the capacity to substantially influence Small Island Developing States (SIDS) in the Caribbean. Currently, many SIDS are engaged in large-scale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s that aim to identify, analyse, and inform solutions to mitigate climate change-related impacts. Many of these assessments, while useful, place little emphasis on the local stakeholders' perceptions of climate change. One such Caribbean community impacted by climate-related change is Providence Island in Colombia. Using a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framework (Marshall, P.A. et al. 2010. A framework for social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sustaining tropical coastal communities and industries. Gland: IUCN Publication Services), researchers interviewed island residents (N = 23) about their perceptions of climate change, impacts on the local environment, and how the island community may adapt. All interviews were transcribed and analysed using a priori and open coding to identify patterns of and relationships between stakeholders' responses. Results indicate that local perceptions of climate change are linked to (1)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2)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ttitudes, and beliefs, and (3) perceptions of risk. Implications for local adaptive strategies,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and suggestions for engagement at the local level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995.
The protection of drinking water sources is vital to urban development and public health. In this study,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mandatory protection area for drinking water source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was investigated using a method combining Google Earth with the field survey. The gaps between management practices and legislation requirements were analyzed. Finally, several countermeasures for water resource protection were proposed as follows: to promote delineation in a more scientific way, to safeguard the sanctity of the law, to make better plan on water saving, and to encourage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996.
以中国北方农牧区的内蒙古通辽地区为例,结合实地问卷调查,研究农牧民家庭生存性碳排放特征。研究提出了农牧民家庭生存碳排放评估指标体系,其中能源产品和非能源产品成为农牧民家庭生存性碳排放的两大来源。计算了农牧民人均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及食物消费碳排放量。研究结果表明:在能源方面,农牧民家庭生存性碳排放构成呈能源消费主导型,2008年,该区人均生存性碳排放总量为1 040.36 kg,其中矿物燃料、用电消费碳排放分别占总生存性碳排放的45.53%和30%;受传统生活方式影响,家庭用能结构粗放,以矿物化石能及一次生物质能为主,电能使用比例相对较低。在食物方面,农牧民家庭食物消费结构渐趋低碳化,2008年和2009年人均食物消费总碳排放量分别为78.42 kg和76.67 kg,以粮食消费占主导,占总消费量的60%;2009年与2008年比较,含碳量较高的粮食和食用油消费分别降低4%和3.8%。该区农牧民人均食物消费碳排放量只是美国的39.2%,英国的49.6%,日本的72%,属基本生存线碳排放。  相似文献   
997.
长江三角洲地区气温变化的周末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1996~201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4个省会城市的逐日地面观测资料,研究了气温指标(气温日较差,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的周循环特征,并分析了春节、五一节、十一节长假期间与假日前后各7 d气温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气温变化具有明显的周末效应现象,其中气温日较差和日最高气温最为显著;气温变化的周末效应存在季节差异,夏季周末气温指标值比工作日大,其他季节周末气温指标值比工作日小,其中春季周末效应最为显著。春节、五一节、十一节三大长假存在明显的假日效应,其中春节和十一节假日期间气温指标值相比假日前后7 d小,五一节假日期间气温指标值相比前后7 d大。由于三大节假日的时间更长,气温变化的假日效应比周末效应更为显著。人类经济活动的人为划分是引起气温变化的周末效应和假日效应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98.
为探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特征,利用分形模型,分别测算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体系的集聚维、网格维和关联维。研究表明:(1)南昌市和九江市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体系自组织演化过程中核心作用明显(集聚维数分别为1.042 5和1.151 6),前人认为该区域城市体系具有双核结构特征,集聚维数的测算从城市自组织演化角度印证了该论点;(2)研究区城市体系在空间上以线(如公路、铁路)为轴线展布(容量维(1.035 6)、信息维(107)、关联维D→1),区域内各主要城市之间通达性良好(牛鸦维数比Q=0.941 6);(3)区域内城市体系系统演化动力比较单一(D1≈D0),自组织演化过程中明显受到鄱阳湖平原水陆生态系统的驱动  相似文献   
999.
孙振凯 《灾害学》2012,(1):107-110
根据我国年度地震重点监视区13年的预报结果和实际发生地震的结果,研究了这些地区地震保险净费率的计算方法。作为例子,给出了Ⅱ类地区基本烈度为Ⅵ度地区多层混凝土楼板砖结构Ⅶ度设防的建筑物的地震保险净损失率的计算结果。结果表明,我国年度地震重点监视区的地震保险净费率明显高于同类研究中不考虑其特殊地震危险性的结果。这一结果表明,中国的年度地震重点监视区是地震保险研究中应当给予特别关注的地区。  相似文献   
1000.
2010年5月5~6日和5月12~13日,湘中发生了两次区域性暴雨。运用了自动站降水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基本反射率和基本径向速度资料以及NCEP提供的FNL资料,分析了这两次暴雨的雷达回波特征,并从水汽和地形两方面分析了两次暴雨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两次暴雨的环流形势场不同。 “100506”暴雨强降水回波呈带状自西南向东北扫过娄底,而“100513”暴雨强降水回波呈块状自西往东范围逐渐加强;两次暴雨都有逆风区存在,逆风区的范围和强度对应着强降水的范围与强度。两次暴雨水汽主要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100506”暴雨发生在切变线附近;“100513”暴雨发生在切边线南侧的辐合区内。娄底西部、北部、中部山地的阻挡和抬升作用以及冷暖气流交汇也是暴雨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