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7篇
安全科学   18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20篇
综合类   25篇
基础理论   5篇
环境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71.
安全多方计算(SMC)在解决网络环境下进行合作时的信息安全问题具有重要价值。笔者首先介绍了安全多方计算的基本概念、密码学中相关基础知识,接着介绍和分析了安全多方计算的在电子选举、电子签名和门限签名等方面的基本应用;在该基础上,指出安全多方计算的新的应用方向,即在机械设计工程领域中的应用,如产品的异地设计和制造、敏捷和虚拟制造技术等;提出了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在保护隐私基础上合作的安全多方计算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72.
ABSTRACT

To what extent has the European Union (EU) had a benign or retarding effect on what its member states would have undertaken in the absence of EU climate policies during 2008–2012? A measurement tool for the EU policy’s effect is developed and shows a benign average EU effect with considerable variation across countries. The EU’s policy effectiveness vis-à-vis its member states is explained by the EU’s non-compliance mechanism, the degree of usage of the Kyoto flexible mechanisms, and national pre-Kyoto emission reduction goals. Time-series cross-sectional analyses show that the EU’s non-compliance mechanism has no effect, while the ex-ante plans for using Kyoto flexible mechanisms and/or the ambitious pre-Kyoto emission reduction targets allow member states to escape constraints imposed by EU climate policy.  相似文献   
73.
九龙江流域水稻土重金属赋存形态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采用改进的BCR四步提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分析九龙江流域71个水稻土中12种重金属元素的赋存形态特征,运用风险评价编码法(RAC)、次生相与原生相分布比值法(RSP)和地质积累指数法(Igeo)评价重金属污染特征.结果表明,大部分重金属总量已存在不同程度的富集且不同重金属元素在水稻土中的赋存形态特征差异较大.Cd和Mn主要以F1弱酸溶态存在,平均比例分别为46.2%和35.2%;Fe和Pb主要以F2可还原态存在,平均比例分别为64.5%和41.5%;而V、Cr、Ni、As、Co、Sr、Zn和Cu主要以F4残渣态存在,平均比例分别为79.6%、78.4%、73.1%、67.7%、51.9%、49.7%、45.3%和38.4%.3种污染评价方法分别重点关注弱酸溶态、次生相和重金属总量,均有应用价值,缺点是不够全面.结合3种评价方法能更准确全面评估重金属污染特征.九龙江流域水稻土中Cd为中度~重度污染,Mn和Sr为轻度~重度污染,Zn、Pb、Cu和Co为轻度~中度污染,As和Ni为无污染~中度污染,V、Fe和Cr为无污染~轻度污染.  相似文献   
74.
MAYA是当今最著名的三维设计软件,由于FLEXLM协议的原因,使得一台PC上仅能安装唯一的版本,从而造成安装的瓶颈问题,文中就此问题探求解决方法,提出了在多操作系统和单操作系统下安装多版本MAYA的两个解决方案,并将实践步骤及关键环节做了详尽的表述.  相似文献   
75.
环渤海滨海湿地土壤磷形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利用SMT分级方法和液相31P核磁共振分析方法,研究了环渤海典型滨海湿地表层土壤磷形态.结果发现,湿地土壤中总磷在410.35~691.57 mg·kg-1之间,其中以HCl-P为主,占总磷的46.67%~82.95%;较易释放的Na OH-P含量较少,占4.98%~22.31%;同时,由于有机质含量丰富,有机磷含量也较高,在受水产养殖污染的湿地中,有机磷含量明显偏高.使用31P-NMR技术在湿地土壤中共检测到6类磷化合物:正磷酸盐(Ortho-P)、磷酸单酯(Mono-P)、磷脂(Lipid-P)、DNA磷(DNA-P)、焦磷酸盐(Pyro-P)及膦酸盐(Phon-P),其中以正磷酸盐为主,含量在181.69~350.64 mg·kg-1之间;磷酸单酯为有机磷的主要组分,占总量的5.25%~37.17%.渤海湾南部湿地土壤中有机磷含量明显高于北部湿地,以稳定性较高的磷酸单酯为主,同时,DNA磷较多地存在于南部湿地,北部湿地含量极少,说明南部湿地微生物活性较高.  相似文献   
76.
微塑料作为一种全球性新兴污染物受到学界与社会的广泛关注.由于土壤和沉积物中的微塑料难以分离提取,目前关于微塑料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水体中,而关于土壤与沉积物中微塑料的丰度、分布与环境行为尚不清楚,迫切需要一种经济、快速、可靠的前处理手段将微塑料从土壤或沉积物中分离出来进而开展检测与监测工作.油提取法不同于传统密度浮选法,其利用塑料的亲油性,使用植物油代替密度液分离土壤与沉积物中的微塑料.通过油提取法在砂土(二长花岗岩风化层残坡积物)、壤土(菜地黄棕壤)、黏土(稻田水稻土)、泥质湖泊沉积物中获得的总加标回收率分别为88.3%±6.29%、88.3%±3.82%、90.0%±2.50%、90.8%±1.44%.其中,对于密度浮选法较难提取的聚氯乙烯(PVC)、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其回收率分别为93.3%±11.6%(壤土)、96.7%±5.77%(壤土).植物油的加入会对后续微塑料的光谱表征识别产生影响,但可通过无水乙醇冲洗去除,与拉曼光谱仍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利用该方法开展的实地研究获得黄冈市残坡积物(砂土)、武汉市菜地(壤土)、武汉市水稻田(黏土)、武汉市东湖泥质湖泊沉积物中的微塑料丰度分别为1 679、1 612、1 766、7 629个/kg.研究显示,油提取是当下密度浮选技术的可替代方案.   相似文献   
77.
企业与消费者型(B to C)网络支付模式及相关安全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网络支付模式及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根据企业与消费者型(Bto C)电子商务网络支付系统的一般模式,较为详细地研究了各种Bto C型电子商务网络支付模式的类型,依据Bto C型电子商务网络支付系统所受不同类型攻击,系统地分析了Bto C型电子商务网络支付所面临的安全问题,并对其相关安全技术的实现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最后根据Bto C型网络安全支付协议发展过程和存在问题,分析了一个基于3D-Secure的Bto C型网络安全支付模式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78.
笔者对比分析了无线传感器网络(WSNs)安全体系结构的组成;讨论了限制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的各种因素以及安全评估的目标;在分析现有路由协议的基础上,从路由安全的攻防角度入手,详细阐述了现有各种路由攻击手段的原理、特点及危害,并给出了相应的攻击示意框图;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相应的安全防范对策,为WSNs安全路由的设计与实现提供了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79.
用WSN对铀尾矿库核素污染监测优于传统有线布置,为解决无线传输路由能耗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蚁群算法的前向传输分簇路由协议。该协议以分簇的方式来减少数据发送量与寻优开销,在下一跳接收节点选择阶段,以前向传输区域为切入点,利用优化的蚁群算法进行多路径搜索最后选出满足条件的最优路径。仿真实验表明,CFTA协议的网络生存周期有效延长,并减小了能耗。  相似文献   
80.
Amazonian forest reserves have significant carbon benefits, but the methodology used for accounting for these benefits will be critical in determining whether the powerful economic force represented by mitigation efforts to slow global warming will be applied to creating these reserves. Opportunities for reserve creation are quickly being lost as new areas are opened to deforestation though highway construction and other developments. Leakage, or the effects that a reserve or other mitigation project provokes outside of the project boundaries, is critical to a proper accounting of net carbon benefits. Protected areas in the Amazon have particularly great potential mitigation benefits over an extended time horizon. Over a 100-year time frame, virtually no unprotected forest is likely to remain, meaning that potential leakages (both leakage to the vicinity of the reserves and that displaced by removing protected areas from the land-grabbing market) should not matter much because any short-term leakage would be “recovered” eventually. The effect of the value attributed to time greatly influences the impact of leakage on benefits credited to reserves. Simple assumptions regarding leakage scenarios illustrate the benefits of reserves and the critical areas where agreement is necessary to make this option a practical component of mitigation efforts. The stakes are too high to allow further delays in reaching agreement on these issu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