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8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146篇
安全科学   82篇
废物处理   16篇
环保管理   71篇
综合类   417篇
基础理论   75篇
污染及防治   37篇
评价与监测   33篇
社会与环境   97篇
灾害及防治   6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基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的陕西省近50 a干旱特征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基于陕西省18 个气象站点1961-2010 年实测气象资料,利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通过计算各站历年逐月的SPEI 指数值,统计近50 a 各站点出现的干旱过程,分析了陕西省历年、历年各季及月尺度上的干旱发生频率、覆盖面积和干旱发生强度,揭示了陕西省干旱发生的时空和强度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近50 a 来陕西省干旱发生频率呈明显的增长趋势,尤其是1990 年以来的近20 a;陕西省在年、春、夏、秋、冬及月尺度上均有干旱发生。其中,秋季干旱最为严重,春季次之。在年代际变化方面,全省以20 世纪90 年代干旱最为严重,2000 年以来的干旱次之;干旱出现既有全省性的大范围干旱,也有区域性的局部干旱,分布极不均匀,总体分布特征是北多南少;干旱发生强度分布呈现出关中最强、陕南次之、陕北最弱的特点。  相似文献   
32.
由于缺乏低时速单车噪声源强估算模式,低等级公路项目噪声预测结果常与实际监测结果存在较大偏差。文中通过实测各车型车辆在低时速条件下时速和单车辐射声级(Lmax)数据,运用统计软件分析两者间的关系,并通过实测过往车辆数据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沿用《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以下简称《06规范》)中的公式计算低车速源强可能会造成结果偏低,建议采用下列式子估算低车速单车噪声源强:小型车L=21.5 lgV+34.96(15≤V≤63),中型车L=10.4 lgV+59.29(15≤V≤53),大型车15≤V≤48(15≤V≤48)。  相似文献   
33.
我国人为源气态活性氮排放时空变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粮食和能源需求的增加,农业生产和化石燃料燃烧带来的活性氮污染越来越成为影响我国环境和人民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2000、2005及2010年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人为源气态活性氮排放总量、单位GDP及单位人均排放量的Moran's I指数和GetisOrd G*i指数进行空间分析,探讨了气态活性氮排放及其强度的时空变动特征.结果表明,全国的气态活性氮排放及其强度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在空间分布特征上,全国活性氮排放表现为高值集聚分布,其热点主要位于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排放强度方面则为高值聚集和低值聚集兼备.通过对3个年份的冷热点比较分析发现,排放强度的冷点地区变化较小,热点地区变化较大.其中,单位GDP排放强度方面,冷点地区处于东南沿海地区,热点地区则由西北地区缩小到四川、甘肃两省;而单位人口排放强度方面,冷点地区范围有所缩减,热点地区则由分散转变为集中分布于京津冀及周边的山西、内蒙古和辽宁等.分析人为源气态活性氮时空分布格局和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可为评估和减缓气态活性氮排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供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34.
为了研究2种典型壳体缓释技术对弹药慢速烤燃响应烈度的缓解作用,基于试验条件分别建立无缓释设计、侧壁加工应力槽和端盖加工泄压孔的带壳PBX装药慢速烤燃仿真模型,提出使用热分解反应动力学模型和燃烧反应模型模拟计算不同约束条件下带壳PBX装药从开始加热发生热分解反应到点火燃烧以及炸药与壳体耦合作用的烤燃过程的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侧壁加工应力槽以及端盖加工泄压孔的缓释结构设计,可以有效地降低壳体破裂时炸药内部的压力及反应度,以达到缓解反应烈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35.
To study the suppression of different porous materials on the explosion of combustible gas, some experiments were implemented. The porous materials were categorized into three kinds, including six subcategories, and the explosion suppre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in iron hoop, one-layer porous materials, two-layer composite porous materials, and three-layer composite porous materials were studi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a rarefaction wave appears in the spherical vessel during the rapid development stage of combustion explosion. Further, the thin iron hoop could enhance the gas explosion intensity. And the explosion intensity suppression effect of the porous materials is obvious, the best effects of one-layer, two-layer and three-layer porous materials are from Fe–Ni 10 mm/40 PPI, Fe–Ni 10 mm/90 PPI + Al2O3 10 mm/30 PPI, and Al2O3 10 mm/50 PPI + Fe–Ni 10 mm/40 PPI + SiC 20 mm/20 PPI, resp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 surface morphology of the porous materials, the anti-sintering ability of the three categories of porous materials follows the order of Al2O3 > SiC > Fe–Ni. Besides, the thickness and pore size of the combined porous material was changed, which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explosion pressure and the explosion intensity.  相似文献   
36.
以某年产25万吨大型碳化硅园区无组织排放面源为例,提出基于多个地面站气象数据的CALPUFF模型地面浓度反推方法,优化流场模拟,使得无组织面源源强核算结果更加准确,并以环境保护目标空气质量达标为原则,核算其大气污染物减排指标,得出具体结论:园区大气污染物SO2、NOX、CO、PM10年排放量分别为449.06t、86.98t、5158.58t、115.06t;无组织排放SO2、CO及PM10的减排比例分别为63.5%、19.2%、42.44%,对应减排量分别为285.16 t/a、990.45 t/a、48.83 t/a。  相似文献   
37.
基于GIS的北京市妫水河流域水土流失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基于ArcGIS空间分析平台和ERDAS空间建模平台,利用水土流失综合指数法,分别以坡度、植被覆盖度和土地利用类型为主要背景因子,分析了北京市妫水河流域水土流失的空间背景特征.结果表明,妫水河流域水土流失的空间背景特征是缓坡、低植被覆盖度和疏林灌草地,而这些特征正是妫水河流域山前洪冲积扇地区的主要特点,缓坡、低植被覆盖度(不考虑城市建成区)和疏林灌草地也主要集中在流域内山前洪冲积扇地区.并提出防治妫水河流域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8.
低强度超声波强化污水生物处理机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闫怡新  刘红 《环境科学》2006,27(4):647-650
研究发现低强度的超声辐照可以有效促进微生物的活性,可将其用于强化污水的生物处理,通过增强反应器内微生物的活性来提高污水的处理效率.本文综述了超声波在生物工程和生物学上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对低强度超声波的生物效应以及在促进生物活性中的主要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其在强化污水生物处理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9.
不同雨强条件下太湖流域典型蔬菜地土壤磷素的径流特征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4  
杨丽霞  杨桂山  苑韶峰  吴业 《环境科学》2007,28(8):1763-1769
以太湖流域典型区域无锡市近郊区鸿声镇的蔬菜地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通过野外径流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雨强对菜地土壤磷素径流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产流时间随雨强的增大呈幂函数减小(R2=0.99),径流量在雨强较小时,缓慢上升,但随着雨强的增大急剧上升,在雨强0.83、1.17和1.67 mm·min-1时,总磷(TP)和颗粒态磷(PP)都表现为初始流失浓度较高,随降雨历时延长略有下降,最终趋于稳定,而在大雨强2.50 mm·min-1时,TP和PP呈现波浪式起伏,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在整个降雨-径流过程中,溶解态磷(DP)变化比较平缓,占TP的比例为20%~32%,而PP占TP的比例为68%~80%,其变化规律与TP相一致,由此可见,PP是土壤磷素流失的主要形态;通过对比不同雨强下不同形态磷素的流失率,发现TP的流失率,大雨强2.50 mm·min-1是小雨强0.83 mm·min-1的20倍,而DP的流失率,却是33倍,这表明随着雨强的增加,加速土壤PP流失的同时,也大大促进了DP的流失,主要原因是降雨前表施磷肥,使得磷肥中大量的无机态磷溶解释放到水环境中,增加了DP的流失,从而会加重受纳水体富营养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40.
To demonstrate the existence of light thresholds in plant growth and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elevated CO2 on the shade tolerance of a tree species, an experiment consisting of a completely randomized design for a total of 96 yellow birch (Betula alleghaniensis Britton) seedlings was conducted with 3 light levels (2.9%, 7.7%, 26.1% of full sunlight)×2 CO2 levels (350 and 700±10 ppm) with 4 replications in a phytotron. The study proved that thresholds exist and they vary in different plant organs. In ambient CO2, the thresholds were 13.3%, 18.7%, 15.0%, 15.2%, and 15.6% of full sunlight for stem, leaf, root, total plant biomass, and the averaged value, respectively. In 700 ppm CO2, the corresponding thresholds were 16.7%, 21.3%, 18.1%, 21.7% and 19.5% for stem, leaf, root, total plant biomass, and the averaged value, respectively. The lowest threshold in the stem is an indicator of the minimal light intensity for regular growth for seedlings of this species. Below this threshold, light-stressful growth occurs. The result of a paired t-test indicated that the thresholds in elevated CO2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ambient CO2. This suggests that yellow birch will lose its moderate shade tolerance, evolutionally becoming a shade-intolerant species, and that it may become more difficult to naturally regenerate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