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篇
安全科学   3篇
环保管理   27篇
综合类   30篇
基础理论   7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41.
范丹  付嘉为 《中国环境科学》2021,41(7):3463-3472
本文以中国2007~2016年沪深两市上市企业面板数据为样本,基于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探讨环境信息披露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路径和传导机制.研究发现,环境信息披露有助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其影响系数平均值为0.173,且在通过PSM检验、缓解内生性、解决样本自选择问题等多种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其主要传导路径来源于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和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而企业综合竞争力并未表现出明显的中介效应.异质性分析显示,其促进作用仅表现在东部地区、非国有企业、高污染行业和高竞争行业.本研究为量化环境信息披露对企业影响机制提供经验证据,为扩大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实施范围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42.
近年来我国突发环境事件频发,给经济社会带来了严重影响。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应对,暴露出信息公开不及时、不充分,对谣言回应不及时等不足。此外,谣言的广泛存在与传播,使得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效果难以实现最大化。产生这种情况是因为突发环境事件应对中,信息公开法律规定与实践不足、信息传播不对称与集体行为等。对此,体系化的信息公开法律制度建设与完善显得尤为重要。为减少突发环境事件中因信息公开不足及谣言产生的危害,我们一方面需要通过扩大信息公开主体范围、明确信息公开程序、对象等措施强化信息公开制度建设,另一方面需要开展谣言与集体行为方面的研究,为突发环境事件的应对提供有效支撑。  相似文献   
43.
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环境管理辅助手段,深圳市立足城市之先,在立法和执法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实践工作,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在研究深圳市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管理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实践中存在的焦点和难点问题,以提高公民环境知情权和参与权的落实水平为目标,从观念、立法、技术指引和参与形式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为深圳市环境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管理实践提供了较好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44.
企业环境信息公开通过加强市场和公众等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环境行为的激励作用,促进企业改善其环境绩效。文章以常熟市参与环境行为评级和信息公开的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企业参与信息公开后总体环境绩效及具体环境行为的变化情况。同时,基于企业微观数据,构建了企业环境绩效变化与环境行为历史评级结果的关系模型,分析企业对环境行为评级与公开的响应程度。结果表明:历史环境评级结果差、有外资投入的企业对环境信息公开更能产生积极的响应;不同规模和行业类型的企业的响应程度没有显著的差异。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历史评级结果较差的企业感受到最大的压力变化来源于政府部门的监察,而有外商投资的企业则明显感到来自下游企业和投资者的压力。  相似文献   
45.
This review focuses on the disclosure decisions faced by employees with concealable stigmatized identities—one of the most challenging decisions these individuals must make on a day-to-day basis. Indeed, multiple theoretical frameworks have provided a foundation for understanding the antecedents and outcomes associated with the decision to disclose or not to disclose a stigmatized identity. What is less clear, however, is the extent to which these frameworks have been empirically supported. This systematic review serves to unify the extant literature and prompt continued research related to employees with concealable stigmatized identities. Specifically, we draw upon multiple fields of study, including applied psychology, management, social psychology, and occupational health as a means to systematically synthesize the existing empirical research related to disclosure of stigmatized identities at work. In addition to advancing the scholarly knowledge of disclosure, this review also provides practical utility to organizations as they continue to create work environments that foster inclusion of all stigmatized and nonstigmatized employees.  相似文献   
46.
环境信息公开作为信息化时代环境治理的新型武器,对我国这样一个具有特殊财政体制和政治激励模式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其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中的效果有待深入探究。本文基于城市污染源监管信息公开指数(PITI),以2008—2016年120个城市数据为样本,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和系统GMM估计方法,实证检验了环境信息公开的污染减排效应,并重点分析了不同城市区位和城市规模下存在的异质性效应。结果表明:环境信息公开有助于污染防治,改善环境质量,还能有效缓解财政分权引致的环境污染问题。环境信息公开对污染排放的抑制作用呈现“马太效应”,对东、中、西部地区和大、中、小城市的影响均依次递减。对东、中部地区和大、中型城市,其治污效应较显著,而在西部地区和小城市尚不见效。积极推动全面环境信息公开,构建环境多元共治的长效机制,是决胜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7.
环境信息公开是大数据信息时代环境治理的新型工具,我国在立法和实践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准确把握其发展脉络、现实状况和驱动因素,是有效推动环境信息公开和发挥其治理效果的先决条件。基于2008—2017年120个城市的PITI指数,采用空间数据探索分析和动态空间面板模型方法,分析了我国环境信息公开的时空演化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我国环境信息公开正处于向中等水平过渡阶段,表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平衡现象,呈现“沿海-内陆”梯度递减特征。②我国环境信息公开表现出较强的空间集聚特征,呈现显著的空间“俱乐部”分布格局,区域内部空间溢出效应显著,区域间辐射带动作用较弱。③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环保投入强度表现出显著的促进作用,而良好的企业绩效和教育水平、较高的社会舆论和环保监督压力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促增效应;较差的空气质量和较高的工业污染表现出显著的抑制效应,而提高外资引入和环保执法力度则表现出较弱的负向作用。沿海城市和智慧城市的促进作用相对较高,资源型城市则较低。④环境信息公开在时间、空间和时空维度上分别表现出叠加效应、同群效应和示范效应。因此,应逐步完善环境信息公开的体制机制,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企业环保信用评价,提高公众互动参与和监督,强化环保指导帮扶和监管执法,构建环境信息公开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48.
综述了美国核电厂辐射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和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及法制化管理模式,对比分析了我国辐射环境监测与信息发布实际开展情况及存在问题,提出需借鉴美国核管理委员会(NRC,以下简称NRC)的管理经验,进一步完善我国辐射环境监测标准体系,建立辐射环境监测数据公开制度,加强公众参与制度建设,明确核电厂辐射环境监测管理边界等建议。  相似文献   
49.
环境知情权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知情权既是公民参与国家环境管理的前提,又是环境保护的必要民主程序.在阐述环境知情权的概念和美、日、加等国家环境知情权法律保护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环境知情权的法律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借鉴国外经验,提出了中国加强环境知情权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50.
当前,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程序因其独特作用在世界各国日益受到重视.中国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把环评引入了公众参与程序,但时至今日,该程序并未完全发挥预期作用.通过对比以美国为代表的主要发达国家与中国关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公众参与程序的立法现状,从公众参与的主体、阶段、对象、方式以及信息公开、司法救济等方面总结当前中国在该程序立法中存在的缺陷,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以期从法律层面完善中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机制,最终实现环境正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