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8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137篇
安全科学   132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196篇
综合类   398篇
基础理论   115篇
污染及防治   45篇
评价与监测   29篇
社会与环境   44篇
灾害及防治   3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4篇
  1975年   5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41.
在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的背景下,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碳汇功能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日益成为今后的政治和外交的重大议题之一.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t ecosystem production, NEP)是生态系统光合固定的碳与生态系统呼吸损失的碳之间的差值;或者为生态系统净的碳积累速率.NEP 的研究整合生态系统地上和地下部分,把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因子有机地联系了起来.当NEP为正值时,说明生态系统为碳汇,NEP为负值则表明生态系统为碳源.随着植物和土壤相互联系及其对生态系统过程研究的深入,NEP已经成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以森林NEP为出发点,综述了国内外的最近的 NEP 研究进展,分析了 NEP 研究的科学意义;探讨了植物群落组成/生物多样性、土壤微生物群落、大型/土壤动物和人为的管理或干扰等生物因子对NEP的影响.根据综述研究提出未来研究应在:(1)土壤生物过程、土壤食物网及其与地上部分植物/动物相互作用对NEP的影响;(2)自然林生物多样性的竞争/共存机制与生态系统碳吸存稳定性;(3)人工林固碳潜力和不同植物功能群(灌草层)对生态系统碳动态影响等方面加强,以期为全面认识生物因子对森林生态系统系统固碳现状、机制和潜力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2.
三维植被网预制草毯就其独特的立体网包结构,预植草皮象卷地毯一样整体起运到需要绿化防护的地点,又象铺地毯一样铺贴在需防护的区域,从而达到快速绿化的目的.笔者就其技术的实用效果和发展趋势进行初步的探讨.表1,参3.  相似文献   
143.
三江平原农田源头排水沟渠截留排水中氮素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小尺度野外原位试验,研究排水沟渠水体、底泥和植物中氮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水体停留时间增加,沟渠对水体氮素的净化能力增强,认为停留8d左右较适宜.沟渠对NH4-N的截留率大于TN和NO3--N.渠水停留11d时,4条试验沟渠[氮浓度高、磷浓度低(NHPL),氮浓度高、磷浓度高(NHPH),氮浓度低、磷浓度低(NLPL),氮浓度低、磷浓度高(NLPH)]对NH4+-N的截留率均达100%,对NO3--N的截留率分别为84.63%、84.35%、75.67%和76.14%,对TN的截留率分别为88.02%、89.89%、90.88%和88.53%.试验结束时沟渠表层(0~15 cm)底泥氮含量降低,植物氮累积量远大于进水TN总量,说明植物生长同时吸收了水体、土壤和底泥中的氮,建议在秋季适时收割植物,以避免植物分解导致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144.
天然沸石对农田退水中氨氮的去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翠玲  常青  张家利  高彩丽 《环境化学》2012,31(7):1063-1068
利用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沸石颗粒大小、氨氮初始浓度、接触时间及Na+离子浓度等因素对天然白银沸石去除模拟黄灌区农田退水中氨氮(NH4+-N)效果的影响,同时研究了吸附等温线特征,并考察了其吸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沸石颗粒大小、接触时间及NH4+和Na+初始浓度对NH4+-N交换容量都会产生一定影响;根据复相关系数(R2),NH4+-N的吸附等温线更符合三参数等温线模型;而对于两参数等温线模型,Langmuir模型比Freundlich模型能更好地描述NH4+-N在天然沸石上的离子交换过程;NH4+-N吸附实验数据与Elovich模型拟合最好(R2≥0.9766).研究结果表明了天然白银沸石是一种适合NH4+-N去除的离子交换剂,可用于黄灌区农田退水中NH4+-N的去除.  相似文献   
145.
王斌  李洁  姜微微  赵亮  古松 《中国环境科学》2012,32(10):1764-1771
为了揭示草地退化对三江源地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影响,利用涡度相关技术,于2006年12月1日~2007年11月30日对三江源地区的退化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碳通量及生物和环境因子进行观测.结果发现:草地退化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碳通量产生了深刻影响,与未退化的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相比,退化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全年总初级生产力(GPP)下降了36.6%,全年生态系统呼吸(Reco)下降了7.9%,全年净生态系统CO2交换(NEE)也由退化前的负值(碳吸收)转变为正值(碳排放),二者相差132.5gC/(m2·a),生态系统由原来的碳汇转变为目前的碳源.这些变化与高寒草甸退化后,生态系统植物地上生物量锐减、植物生长期缩短(NEE<0的天数)、植物多样性下降、土壤含水量降低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6.
山地城市排水管网特细颗粒物特性及变化规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山地城市排水管网中特细颗粒物的粒径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Zeta电位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和ρ(SS)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同时对相关水化学参数(如电导率、pH)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特细颗粒物的平均粒径、Zeta电位、ρ(SS)和电导率分别为21.04~73.53μm、-20.83~-11.15 mV、106~492 mg/L和973~2 445μS/cm,其统计平均值分别为(43.74±14.12)μm、(-17.95±1.88)mV、(233±90)mg/L和(1 343±331)μS/cm;pH为7.25~7.63.工业废水的排入对排水管网特细颗粒物的粒径分布特征、Zeta电位分布特征以及电导率有显著的影响并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传统沉砂池对进水中特细颗粒物的去除能力相当有限,特细颗粒物会直接进入生物处理系统.   相似文献   
147.
为了对瓦斯抽采钻孔周围的裂隙进行有效封堵,建立钻孔漏气圈模型,提出带压注浆一次封孔与漏气处置二次封孔相结合的技术方法,研制出一种既具有封孔又具有漏气处置功能的三囊袋封堵器装置,并进行了现场工业试验。结果表明:该装置成功实现了封孔和漏气处置的一体化操作,能够有效减少漏气圈面积,钻孔瓦斯浓度提高了25%~177%,抽采效果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48.
任坤  潘晓东  兰干江  彭聪  梁嘉鹏  曾洁 《环境科学》2021,42(9):4267-4274
全球约1/4的饮用水源为岩溶水,但岩溶含水层极易遭受人类活动污染.以八步地下河为例,利用硫酸盐(SO42-)浓度、硫氧同位素(δ34S-SO4δ18O-SO4)和水中氧同位素(δ18O-H2O)研究岩溶小流域SO42-的丰、枯水期两个季节变化特征和来源.结果表明:①受酸性矿坑水(acid mine drainage,AMD)直接影响的采样点SO42-浓度较高(≥250 mg·L-1),枯水期>丰水期,其他采样点浓度季节变化相对较弱且浓度低.②地表水丰水期δ34S-SO4δ18O-SO4平均值分别为-10.5‰和4.7‰,枯水期为-11.5‰和1.3‰;地下水丰水期δ34S-SO4δ18O-SO4平均值分别为-2.9‰和7.1‰,枯水期为-3.2‰和6.2‰.地表水和地下水中δ34S-SO4δ18O-SO4值都存在丰水期偏重、枯水期偏轻的特征.③丰、枯水期流域内地表水和地下水中各采样点δ34S-SO4值变化不明显,表明在特定的采样点SO42-的来源相对稳定.④地表水和地下水中SO42-主要来源于雨水、硫化物和石膏,地下河出口各来源丰水期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3%、40%和47%,枯水期为18%、39%和43%.  相似文献   
149.
An important element of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conservation i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tradeoffs between marketed products, such as timber, and measures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such as biodiversity. In this paper, we develop an integrated economic-ecological spatial optimization model that we then apply to evaluate alternate forest policies on a 560,000 km2 study region of managed boreal forest in Alberta and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The integrated model incorporates dynamic forest sector harvesting, current levels of oil and gas sector development, coarse-filter or habitat-based old forest indicators, a set of empirical forest bird abundance models, and statistical models of the natural and current fire regimes. Using our integrated model, economic tradeoff curves, or 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s, are developed to illustrate the cost of achieving coarse-filter targets by a set time (50 years) within a 100-year time horizon. We found levels of ecological indicators and economic returns from the timber industry could both be increased if spatial constraints imposed by the current policy environment were relaxed; other factors being equal, this implies current policy should be revised. We explore the 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s relationship to the range of natural variation of old forest habitat, and show how this range can be used to guide choices of preferred locations along the frontier. We also show that coarse-filter constraints on the abundance of certain habitat elements are sufficient to satisfy some fine-filter objectives, expressed as the predicted abundances of various species of songbirds.  相似文献   
150.
在统计数据的基础上,以山东省为例,利用模型量化了农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并研究了农田生态系统NPP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2000—2006年间,山东省农田生态系统NPP在时间序列上整体呈上升的趋势,由2000年的476.5g·m-2·a-1(以C计)上升到2006年的544.2g·m-2·a-1(以C计)。空间格局中以鲁东、鲁中和鲁南较高,鲁西南和鲁北较低。各地市中以枣庄最高,为691g·m-2·a-1(以C计);东营最低,约424.4g·m-2·a-1(以C计)。另外,莱芜、临沂及菏泽等地也相对偏低。通过对影响农田生态系统NPP的自然因子和人为因子分别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气候因子中对山东省农田生态系统NPP贡献最大的为降水;人为因子中以农膜的贡献最大,其次为农药、机械、化肥,而劳动力的贡献则随着科技的发展而降低,人口密度的过大对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