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472篇 |
免费 | 3604篇 |
国内免费 | 3395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988篇 |
废物处理 | 398篇 |
环保管理 | 6696篇 |
综合类 | 13664篇 |
基础理论 | 3069篇 |
环境理论 | 48篇 |
污染及防治 | 1963篇 |
评价与监测 | 1852篇 |
社会与环境 | 1511篇 |
灾害及防治 | 28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04篇 |
2023年 | 684篇 |
2022年 | 702篇 |
2021年 | 805篇 |
2020年 | 872篇 |
2019年 | 784篇 |
2018年 | 693篇 |
2017年 | 1096篇 |
2016年 | 1224篇 |
2015年 | 1218篇 |
2014年 | 1152篇 |
2013年 | 1671篇 |
2012年 | 1808篇 |
2011年 | 1750篇 |
2010年 | 1343篇 |
2009年 | 1286篇 |
2008年 | 952篇 |
2007年 | 1555篇 |
2006年 | 1503篇 |
2005年 | 1264篇 |
2004年 | 1110篇 |
2003年 | 1077篇 |
2002年 | 900篇 |
2001年 | 783篇 |
2000年 | 759篇 |
1999年 | 595篇 |
1998年 | 416篇 |
1997年 | 388篇 |
1996年 | 329篇 |
1995年 | 319篇 |
1994年 | 243篇 |
1993年 | 224篇 |
1992年 | 159篇 |
1991年 | 119篇 |
1990年 | 99篇 |
1989年 | 94篇 |
1988年 | 78篇 |
1987年 | 71篇 |
1986年 | 49篇 |
1984年 | 48篇 |
1983年 | 56篇 |
1982年 | 60篇 |
1981年 | 75篇 |
1980年 | 81篇 |
1979年 | 78篇 |
1978年 | 51篇 |
1977年 | 48篇 |
1973年 | 45篇 |
1972年 | 43篇 |
1971年 | 59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水源水中典型化学品突发污染的应急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被典型化学品双酚A(BPA)与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污染原水的应急处理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活性炭吸附可有效去除双酚A和DEP.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和Elovich模型较好地描述粉末活性炭对原水中BPA和DEP的吸附过程.中试条件下,50 mg/L的粉末活性炭可分别将原水中浓度约为500 μg/L的双酚A和3.3 mg/L的DEP处理达标.炭砂滤柱对2种化学品的动态吸附表明,BPA和DEP的去除率受它们初始浓度的影响较小,在滤速为5.1~15.3 m/h的范围内BPA和DEP的去除率基本不受滤速的影响.当同时采用粉末活性炭和炭砂滤柱工艺时, PAC的吸附过程是去除污染的主要阶段,炭砂滤柱可以作为粉末活性炭的有效补充保证一定的安全系数.KMnO4和Cl2均不能氧化DEP,3 mg/L的KMnO4和1.5 mg/L的Cl2可几乎完全氧化水中浓度为850 μg/L的BPA,BPA的氯化产物和KMnO4的氧化产物及其毒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1.5 mg/L高锰酸钾和PAC联用对去除DEP无协同作用,对去除BPA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2.
133.
珠江广州河段着生藻类的群落结构及其与水质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于2007年6月、7月和9月,采用玻璃挂片法对珠江广州河段9个断面处着生藻类的分布状况进行了调查,同时测定了叶绿素a、总氮、总磷、溶解氧、pH等环境因子.本调查共观察到着生藻类35种,主要以丝状绿藻占据优势,其中毛枝藻是绝对优势种,其最高数量百分比达97.4%;而附着在绿藻藻体的一些硅藻,如异极藻、脆杆藻也是常见优势物种.着生藻类数量丰富,为3.16×104-3.06×106cells·cm-2;种类多样性较低,Shannon-Weaver种类多样性指数为0.15~2.68.从总氮和总磷含量来看,珠江广州河段水质为Ⅲ类至Ⅴ类之间.调查期间,2007年7月12日举行了广州市万人游珠江活动,由于活动期间采取的一些截污治理措施,6月、7月水质特别是广州市区河段水质有所好转;但活动过后,营养盐特别是总磷浓度迅速上升,叶绿素a含量和着生藻类数量急剧增加.研究结果说明,珠江广州河段水质能够得以改善,但需要采取持续而有效的措施防止水质的进一步恶化,才能保证珠江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4.
贵州省红枫湖饮用水源地微囊藻毒素含量与水体中氮、磷含量等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6~9月对贵州省红枫湖饮用水源地A、B、C采样点及取水口采样,研究了水体中微囊藻毒素即总藻毒素(total microcystin RR和total microcystin LR,TMC-RR、TMC-LR),胞外藻毒素(extracellular microcystin RR和extracellular microcystin LR,EMC-RR、EMC-LR)和胞内藻毒素(intracellular microcystin RR和intracellular microcystin LR,IMC-RR、IMC-LR)含量及相关的TN、TP、NH4-N、NO2-N、COD、Ch1a、pH等理化指标的变化情况,讨论了理化指标与藻毒素含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藻毒素在时间及空间上分布不均,无明显规律性。藻类高发期间藻毒素以胞内毒素为主要存在形式,去除藻毒素保障饮用水安全最重要的是去除饮用水源水中的藻类。相关性分析表明藻毒素含量与pH、NO2-N、Ch1a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综合回归分析的结果,pH是影响藻毒素的重要因子,因此贵州省喀斯特弱碱性特殊水环境与藻毒素产生的环境条件值得各方面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35.
136.
环境试验技术实施过程中影响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环境试验技术实施的全过程,重点阐述了有关标准、设备、人员、方法等因素的影响,指出实际工作中易忽视的情况,针对持续时间较长的气候性环境试验项目,提出了试验间隔确认经验值,最后对各因素影响试验结果的程度做了简要的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7.
138.
江河水源地突发性水污染事故风险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我国江河饮用水水源地突发性水质污染事故频发,成为我国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江河水源地突发性水质污染事件的风险评价是确保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的重要手段,对突发性水质污染事故,采取适当的应急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39.
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在拟建小区域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神经网络的评价方法用于小区域环境质量评价中,根据本地区特点因地制宜地选择环境质量参数,代入模型中进行环境质量评价及预测,对用于环境质量评价的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进行了改进,即对网络模型的训练样本进行了扩充,从而提高了模型的抗干扰能力和准确性.将改进了的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应用于四川省资阳市沱江二桥拟建项目小区域的大气、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中, 对该市小区域大气、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用于环境质量评价是可行的,且评价结论客观,评价模型普遍适用. 相似文献
140.
海水淡化水在既有管网输配的铁释放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具有强腐蚀性,海水淡化水在既有市政管网输配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严重的"红水"现象,主要是由于管网中铁的释放.为了研究控制既有管网中铁释放的有效措施,对管龄为30~40 a的钢管和灰口铸铁管内壁的腐蚀瘤进行分析,主要组成物质为Fe3O4和FeOOH;选择腐蚀较严重的钢管进行静态浸泡试验,重点分析了自来水和淡化水的掺混比、pH值、碱度、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对铁释放的影响,并以铁浓度为控制量,初步给出了海水淡化水在既有管网中安全输配所需满足的水质条件:自来水和淡化水的掺混比≥2∶1,pH值在7.6以上,碱度>200 mg.L-1.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