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455篇 |
免费 | 3621篇 |
国内免费 | 3395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988篇 |
废物处理 | 398篇 |
环保管理 | 6696篇 |
综合类 | 13664篇 |
基础理论 | 3069篇 |
环境理论 | 48篇 |
污染及防治 | 1963篇 |
评价与监测 | 1852篇 |
社会与环境 | 1511篇 |
灾害及防治 | 28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04篇 |
2023年 | 684篇 |
2022年 | 702篇 |
2021年 | 805篇 |
2020年 | 872篇 |
2019年 | 784篇 |
2018年 | 693篇 |
2017年 | 1096篇 |
2016年 | 1224篇 |
2015年 | 1218篇 |
2014年 | 1152篇 |
2013年 | 1671篇 |
2012年 | 1808篇 |
2011年 | 1750篇 |
2010年 | 1343篇 |
2009年 | 1286篇 |
2008年 | 952篇 |
2007年 | 1555篇 |
2006年 | 1503篇 |
2005年 | 1264篇 |
2004年 | 1110篇 |
2003年 | 1077篇 |
2002年 | 900篇 |
2001年 | 783篇 |
2000年 | 759篇 |
1999年 | 595篇 |
1998年 | 416篇 |
1997年 | 388篇 |
1996年 | 329篇 |
1995年 | 319篇 |
1994年 | 243篇 |
1993年 | 224篇 |
1992年 | 159篇 |
1991年 | 119篇 |
1990年 | 99篇 |
1989年 | 94篇 |
1988年 | 78篇 |
1987年 | 71篇 |
1986年 | 49篇 |
1984年 | 48篇 |
1983年 | 56篇 |
1982年 | 60篇 |
1981年 | 75篇 |
1980年 | 81篇 |
1979年 | 78篇 |
1978年 | 51篇 |
1977年 | 48篇 |
1973年 | 45篇 |
1972年 | 43篇 |
1971年 | 59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Water soluble organic carbon (WSOC) is considered the most mobile and reactive soil carbon source and its characterization is an
important issue for soil ecology study. A biodegradability test was set up to study WSOC extracted from 7 soils di erently managed.
WSOC was extracted from soil with water (soil/water ratio of 1:2, W/V) for 30 min, and then tested for biodegradability by a liquid state
respirometric test. Result obtained confirmed the finding that WSOC biodegradability depended on the both land use and management
practice.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e biodegradability test as suitable method to characterize WSOC, and provided useful information
to soil fertility. 相似文献
972.
中国环境基准研究重点方向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环境基准是环境标准的科学依据,在国家环境质量评价和风险管理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它主要是依据特定对象在环境介质中的暴露数据,以及与环境要素的剂量效应关系数据,通过科学判断得出的,涉及环境化学、毒理学、生态学、流行病学、生物学和风险评估等前沿学科领域。国家环境基准研究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本文基于环境基准研究的学科特点和国际前沿,结合国家科技需求和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综合分析并提出了未来中国环境基准研究的重点研究方向:1)环境基准的理论与方法学;2)环境基准基础数据库;3)基准目标污染物的筛选甄别和优先排序技术;4)水体营养物基准;5)生物测试与毒性评价技术;6)人体暴露评价理论与相关技术;7)环境基准的审核和校对;8)环境基准与标准转化理论及其对环境管理支撑技术。本文从环境基准学科发展的角度,阐述了与环境基准研究紧密相关的8个重点研究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关键科学问题以及未来重点研究内容。同时指出,这些重要的研究方向是环境基准研究的根本,未来环境基准的长期战略发展必将是建立在各个重要方向长足发展的基础之上,环境基准研究也必带动这些方向的共同蓬勃发展,为环境地球化学、毒理学、生态学等学科领域发展注入活力。 相似文献
973.
974.
紫外光度法测定地表水中石油类的油标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芳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0,12(1):31-32
精选了一种新油标。采用这种油标,可使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地表水中石油类的令人满意,省工省时。 相似文献
975.
自从2003年5月31日,从陆地卫星 7发回的ETM+图像数据就存在缺陷。这是由于增强专题制图仪的扫描线校正器发生故障引起的。这些称为SLC OF数据的图像有一些黑色的不存在任何数据的扫描行。丢失的数据约占全景数据的25%,使它们难以正常使用。但是,数据本身仍然保留了良好的辐射和几何性质,如加以妥善修复,仍可以在一些特殊领域中使用。首先介绍了如何使用自适应局部回归算法(ALR)恢复这些图像,然后使用修复后的图像反演武汉东湖的水质参数。结果表明:ALR算法可以对SLC OF图像进行较好的修复,而且利用修复后的图像和东湖的地面水质监测数据,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可以建立很好的叶绿素a、透明度、总磷以及总氮等水质参数的经验遥感反演模型,模型的相关系数R2分别为0.86、0.75、0.73和0.71。反演得到的水质参数分布与实际情况符合。这些数据有许多优点,如空间分辨率高、存档数据非常丰富、可以从NASA的服务器免费下载等。在其他遥感数据不足或无法获得的情况下,这些数据经过适当的修复,可以作为补充或替代数据使用。〖 相似文献
976.
沈阳地区水环境和生物样品中全氟化合物的污染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负电离源串联质谱法对沈阳市各类水环境和生物样品中全氟化合物(PFCs)进行测定,研究了PFCs的河流分布及季节分布特征.同时,对通过饮用水及家禽和鱼摄入全氟辛烷磺酸(PFOS)和全氟辛酸(PFOA)的人体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沈阳市各类水环境样品中总PFCs浓度范围为nd~6.01ng·L-1,平均浓度为5.23ng·L-1.PFOS和PFOA是沈阳地区所有水环境样品中最主要的PFCs污染物,浓度范围分别为nd~2.83ng·L-1和nd~5.71ng·L-1,平均浓度分别为1.11和2.13ng·L-1.细河的PFOS含量最高,约为浑河PFOS含量的2倍,蒲河PFOS含量的3倍.一些PFCs化合物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说明其可能具有相同的来源.PFOS与PFOA之间无相关关系,由此推断沈阳水体中二者具有不同来源.浑河流经沈阳市时,PFOS和PFOA浓度升高.流经沈阳市区后,PFOS和全氟己烷磺酸钾(PFHxS)浓度明显升高.细河中PFHxS也有检出,表明沈阳市是周边水体中PFOS及PFHxS的主要污染来源.丰水期地表水中PFOS和PFOA浓度与枯水期相比没有明显差异,但丰水期水中PFCs组成更为丰富,出现了大量全氟庚酸(PFHpA).沈阳地区自来水中PFOS和PFOA浓度平均值分别为0.39和0.85ng·L-1,最高浓度分别为1.16和2.55ng·L-1,均低于美国饮用水健康参考值.沈阳生物样品中PFOS和全氟十一酸(PFUnDA)是最普遍的化合物.总PFCs平均含量在鱼样品中为6.59ng.g-1(以干重计),鸡和鸭血清样品中分别为1.65和0.69ng·mL-1,鸡和鸭肝脏样品中分别为0.41和1.68ng.g-1(以干重计),与文献报道相比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977.
Runmiao Xue Ariel Donovan Haiting Zhang Yinfa M Craig Adams John Yang Bin Hu Enos Inniss Todd Eichholz Honglan Shi 《环境科学学报(英文版)》2018,30(2):82-91
When adding sufficient chlorine to achieve breakpoint chlorination to source water containing high concentration of ammonia during drinking water treatment, high concentrations of disinfection by-products(DBPs) may form. If N-nitrosamine precursors are present, highly toxic N-nitrosamines, primarily N-nitrosodimethylamine(NDMA), may also form. Removing their precursors before disinfection should be a more effective way to minimize these DBPs formation. In this study, zeolites and activated carbon were examined for ammonia and N-nitrosamine precursor removal when incorporated into drinking water treatment processes.The test results indicate that Mordenite zeolite can remove ammonia and five of seven N-nitrosamine precursors efficiently by single step adsorption test. The practical applicability was evaluated by simulation of typical drinking water treatment processes using six-gang stirring system. The Mordenite zeolite was applied at the steps of lime softening, alum coagulation, and alum coagulation with powdered activated carbon(PAC) sorption. While the lime softening process resulted in poor zeolite performance, alum coagulation did not impact ammonia and N-nitrosamine precursor removal. During alum coagulation, more than67% ammonia and 70%–100% N-nitrosamine precursors were removed by Mordenite zeolite(except 3-(dimethylaminomethyl)indole(DMAI) and 4-dimethylaminoantipyrine(DMAP)). PAC effectively removed DMAI and DMAP when added during alum coagulation. A combination of the zeolite and PAC selected efficiently removed ammonia and all tested seven N-nitrosamine precursors(dimethylamine(DMA), ethylmethylamine(EMA), diethylamine(DEA), dipropylamine(DPA), trimethylamine(TMA), DMAP, and DMAI) during the alum coagulation process. 相似文献
978.
通过选用昆明市第五污水处理厂的一级A标出水和水处理厂外排污泥作为静态实验环境,研究不同混养密度下铜锈环棱螺、椭圆背角无齿蚌对污水处理厂再生水环境的净化性能,筛选出净化效果较好的放养密度。结果表明:放养30 d,铜锈环棱螺、椭圆背角无齿蚌对污水处理厂再生水环境的水质、底质均有一定的净化作用,扣减空白对照影响,水中COD、TP、NH3-N及底泥有机质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2.26%、26.10%、25.60%和25.69%,底泥厚度平均减少3.8 cm;与对照相比,放养螺蚌45 d内水均能清澈见底,透明度均>70 cm,能明显稳定水体透明度,改善水环境。综合螺蚌生长适应性和净化效果考虑:污水处理厂再生水静态环境中,螺蚌混养密度应≤3 000 g/m3,在2 000~2 500 g/m3为宜,其中铜锈环棱螺的最适放养密度在400 g/m3,椭圆背角无齿蚌为1 600~2 100 g/m3。 相似文献
979.
980.
长江三角洲城市间环境公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定义了环境公平性包括基于自然资源禀赋的环境公平性及基于经济产出的环境公平性。为表征基于自然资源禀赋的环境公平性,构造并计算了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各地环境压力指数。为表征经济产出的环境公平性,构造了环境基尼系数与绿色贡献系数。根据2004年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及污染排放数据(COD与SO2排放量),计算了长三角各地级市的环境压力与基于GDP的COD与SO2环境基尼系数与各地的绿色贡献系数。借助分层聚类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从基于自然资源禀赋的环境公平性上讲,上海面临的环境压力最高,江苏省城市较浙江省高;(2)从基于经济产出的环境公平性上讲,长三角地区基于GDP的COD、SO2环境基尼系数分别为017与013,相较全国,长三角实现了更高发展水平上的均衡;(3)在长三角内部比较,镇江、泰州等部分城市COD、SO2排放的生态效率仍需进一步提高。最后指出:在区域层面上合理分布区域环境压力,在比较中提高各地生态效率是推动长三角环境保护发展、促进长三角环境保护一体化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