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2篇
  免费   131篇
  国内免费   106篇
安全科学   551篇
废物处理   24篇
环保管理   391篇
综合类   555篇
基础理论   146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45篇
评价与监测   40篇
社会与环境   104篇
灾害及防治   332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90篇
  2012年   134篇
  2011年   139篇
  2010年   109篇
  2009年   123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115篇
  2006年   128篇
  2005年   111篇
  2004年   100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4篇
  1971年   1篇
  196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南京北郊大气BTEX变化特征和健康风险评估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采用2013年3月21日~2014年2月28日GC5000在线气相色谱仪对南京北郊大气中的BTEX进行观测,利用EPA人体暴露分析评价方法对BTEX进行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南京北郊大气中BTEX总量呈现春季冬季秋季夏季变化特征.BTEX浓度07:00~10:00与17:00~20:00时期较高,13:00~15:00之间最低;周末BTEX浓度高于工作日.BTEX来源包括交通源、工业源排放与溶剂挥发.BTEX四季HQ均表现为苯二甲苯乙苯甲苯,所有分析时段内HQ风险值都在安全范围.南京北郊R值呈现冬季秋季春季夏季的分布规律,R在所有分析时间都超安全阈值,存在致癌风险.  相似文献   
992.
土壤溶解性有机质(soil DOM)作为陆地系统天然有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活跃的生物地球化学性质,在污染物的环境行为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了解其来源和结构组成是进一步明确其"结构-反应活性"的关键和前提.本文以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DOM为研究对象,基于传统氮/碳比值(N/C)及衍生的双端元源负荷模型,讨论该溯源方法在分子水平上的合理性;同时采用光漂白试验,进一步讨论各样本反应活性与其源负荷的相关性.结果表明,N/C值和双端元线性混合模型值均表明土壤DOM具有"陆源"和"内源"的双重特性——这与其他高级分析技术溯源结果基本一致.这种传统溯源分析结果在分子水平上具有合理性,但仅仅反映DOM结构和来源在特定面相上的信息,只能证明库区土壤DOM属于"混合型来源",却无法提供分辨率更高的特定组分来源信息.另外,N/C元素比值及源负荷分别和光漂白动力学过程极显著相关,因此可作为较方便的指标,快速简单判断DOM的光化学反应活性.但在关注DOM本身生物地球化学的研究工作中,仍建议使用多重方法的比较分析,以便于提高单一解析方法的分辨率.  相似文献   
993.
通过对燃气热电系统的工艺过程分析,识别出系统内潜在的7种火灾爆炸危险因素.运用预先危险性分析法对各类危险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得出事故后果的危险等级为Ⅲ~Ⅳ级,存在严重的危害性,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安全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94.
对氧气厂液氧储罐区和氧气球罐区进行了重大危险源辨识,分析了氧气球罐发生物理爆炸的影响范围,提出了液氧储罐区和氧气球罐区预防事故的安全对策措施,并对重大危险源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95.
Prescribed burning is commonly used to prevent accumulation of biomass in fire-prone shrubland in NW Spain. However, there is a lack of knowledge about the efficacy of the technique in reducing fire hazard in these ecosystems. Fire hazard in burned shrubland areas will depend on the initial capacity of woody vegetation to recover and on the fine ground fuels existing after fire. To explore the effect that time since burning has on fire hazard, experimental tests were performed with two fuel complexes (fine ground fuels and regenerated shrubs) resulting from previous prescribed burnings conducted in a gorse shrubland (Ulex europaeus L.) one, three and five years earlier. A point-ignition source was used in burning experiments to assess ignition and initial propagation success separately for each fuel complex. The effect of wind speed was also studied for shrub fuels, and several flammability parameters were measured. Results showed that both ignition and initial propagation success of fine ground fuels mainly depended on fuel depth and were independent of time since burning, although flammability parameters indicated higher fire hazard three years after burning. In contrast, time since burning increased ignition and initial propagation success of regenerated shrub fuels, as well as the flammability parameters assessed, but wind speed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The combination of results of fire hazard for fine ground fuels and regenerated shrubs according to the variation in relative coverage of each fuel type after prescribed burning enabled an assessment of integrated fire hazard in treated areas. The present results suggest that prescribed burning is a very effective technique to reduce fire hazard in the study area, but that fire hazard will b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y the third year after burning. These results are valuable for fire prevention and fuel management planning in gorse shrubland areas.  相似文献   
996.
根据运行经验,就湿式石灰石-石膏脱硫工艺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的诸如除雾器、GGH、浆液管道等的结垢、堵塞、磨损、腐蚀,以及石膏脱水难和机械故障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997.
国内外许多重大事故教训表明要危险化学品企业必须与外部脆弱性目标之间设置合理的安全防护距离。目前在危险化学品企业外部安全防护距离的监管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如缺乏上位法的支撑,未纳入城市规划控制程序,缺乏专门的安全防护距离标准,事故隐患企业搬迁难,以及公众参与不足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城市发展的压力,政府监管的缺失,部分企业盲目扩建、改造,周边区域违规开发建设。危险化学品企业的外部安全防护距离问题涉及到危险化学品企业、周边开发单位、公众以及政府四个主要利益相关方,目前所遇到的问题是土地资源在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公众安全需求提高之间矛盾下的必然结果。在立足国情借鉴国外做法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一些综合性策略和针对新建项目和现有企业的措施建议,目前解决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防护距离问题解决的关键是将危险化学品企业及其周边区域的土地利用规划的安全控制纳入城市规划许可程序中,以及利益相关方之间相互协调机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998.
影响农民工职业安全健康需求的自身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农民工群体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其职业安全健康状况却令人担忧。通过文献整理发现,农民工自身职业安全需求低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从农民工自身角度来分析,来自以下四方面的原因共同制约着农民工对职业安全的需求:(1)农民工知识结构欠缺、工作年限普遍较短、缺乏对职业安全的认知意识,影响农民工对职业危害的认知;(2)来自家庭的增收压力和降低寻找工作的间接成本的要求造成了目前农民工经济压力大的状况;(3)自身技能水平较弱以及缺乏对就业信息的分析能力,削弱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4)农民工群体之间缺乏沟通信任以及长期的低社会地位限制了他们的谈判能力。以上四方面原因相互作用,产生效力叠加,共同导致了目前农民工职业安全需求不足的状况。  相似文献   
999.
硝基苯精馏再沸器安全分析与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硝基苯精馏再沸器装置爆炸事故发生的原因,有针对性的采取预防措施,综合运用英国帝国化学工业公司的IC I蒙德评价法和事故树分析(FTA)法对精馏再沸器进行安全分析研究,确定了该装置生产过程中的物料物质系数,计算相关的物质危险性、工艺危险性和毒性指数,经过安全措施补偿系数修正后,得出了硝基苯精馏再沸器总危险性系数和危险等级;定性地分析了各危险因素的大小;定量地得出装置的危险程度,并提出了安全措施。结果表明,该装置的危险等级属中等,高温下漏入空气、阀门失效和法兰密封不严是导致该事故的3个最主要的原因,因此,应从以上几方面采取措施,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控制精馏再沸器的加热温度,防止局部积累热量,从而降低危险等级,确保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000.
石家庄城市近地表降尘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危害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2007年6月采集的石家庄城市近地表降尘为对象,采用Hakanson提出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石家庄城市近地表降尘中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危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石家庄城市近地表降尘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变化均较大,Zn、Cd、Cr、Ni、Cu、Pb等属于强变异元素,重金属元素在近地表降尘中积累已达到严重程度;各重金属元素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