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92篇 |
免费 | 67篇 |
国内免费 | 61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32篇 |
废物处理 | 12篇 |
环保管理 | 271篇 |
综合类 | 259篇 |
基础理论 | 95篇 |
污染及防治 | 19篇 |
评价与监测 | 20篇 |
社会与环境 | 66篇 |
灾害及防治 | 46篇 |
出版年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12篇 |
2021年 | 18篇 |
2020年 | 18篇 |
2019年 | 18篇 |
2018年 | 20篇 |
2017年 | 29篇 |
2016年 | 29篇 |
2015年 | 16篇 |
2014年 | 13篇 |
2013年 | 28篇 |
2012年 | 28篇 |
2011年 | 32篇 |
2010年 | 29篇 |
2009年 | 27篇 |
2008年 | 38篇 |
2007年 | 34篇 |
2006年 | 48篇 |
2005年 | 27篇 |
2004年 | 44篇 |
2003年 | 23篇 |
2002年 | 42篇 |
2001年 | 29篇 |
2000年 | 21篇 |
1999年 | 30篇 |
1998年 | 11篇 |
1997年 | 16篇 |
1996年 | 16篇 |
1995年 | 15篇 |
1994年 | 12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4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2篇 |
1976年 | 4篇 |
1974年 | 1篇 |
1972年 | 1篇 |
1971年 | 1篇 |
196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Bison and cattle grazing management,bare ground coverage,and links to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s in grassland streams 下载免费PDF全文
Bartosz P. Grudzinski Melinda D. Daniels Kyle Anibas David Spencer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2016,52(1):16-30
This study quantified the impact of bison and cattle grazing management practices on bare ground coverage at the watershed, riparian, and forested riparian scales within the Flint Hills ecoregion in Kansas. We tested for correlations between bare ground coverage and fluvial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s during base‐flow and storm‐flow events. We used remotely sensed imagery combined with field surveys to classify ground cover and quantify the presence of bare ground. Base‐flow water samples were collected bi‐monthly during rain‐free periods and 24 h following precipitation events. Storm‐flow water samples were collected on the rising limb of the hydrograph, using single‐stage automatic samplers. Ungrazed treatments contained the lowest coverage of bare ground at the watershed, riparian, and forested riparian scales. Bison treatments contained the highest coverage of bare ground at the watershed scale, while high‐density cattle treatments contained the highest coverage of bare ground at the riparian and forested riparian scales. In bison and cattle‐grazed treatments, a majority of bare ground was located near fence lines, watershed boundaries, and third‐ and fourth‐order stream segments. Inorganic sediment concentrations at base flow were best predicted by riparian bare ground coverage, while storm‐flow sediment concentrations were best predicted by watershed scale bare ground coverage. 相似文献
42.
于海英 《安全.健康和环境》2008,8(11)
分析了川气东送管道工程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的特点,对工程区地形地貌进行了区域划分。针对不同防治分区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即采用分层开挖、设排水沟、护坡、种树、修建拦渣墙等方式防治水土流失。同时坚持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有效减少因本工程建设所引起的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43.
AnnAGNPS模型在潋水河流域产水、产沙的模拟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日益严重的土壤侵蚀造成了土地退化、水体污染等一系列的环境和生态问题,利用基于过程的数学模型已成为流域土壤侵蚀状况定量评价和控制的有效方法.利用美国农业部开发的流域尺度AnnAGNPS模型,设计了基于地形特征的cell离散方案,在多种地理数据采集和参数化的基础上,对江西兴国潋水河流域1991~2005年的径流、产沙过程进行了分布式计算机模拟.在对产水量进行径流滤波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对模型模拟的地表径流和产沙量进行了校正和验证.地表径流模拟结果多年平均相对误差为11.8%,确定性系数R2为0.94,产沙量模拟结果的多年平均相对误差为19.71%,确定性系数R2为0.77.表明AnnAGNPS能较好地模拟潋水流域年、月尺度的地表径流和产沙过程.地下径流模拟结果误差较大,其原因和地下径流模拟模块在潋水流域的适用性有待进一步研究检验.对潋水流域土壤侵蚀定量分析表明,潋水流域的年平均侵蚀模数为1 150.29.t(km2.a)-1,属于轻度侵蚀等级,流域内侵蚀较严重的区域集中分布于居民地附近和公路沿线,其水土流失与人类活动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44.
阴山北麓草原生态功能区防风固沙服务受益范围识别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风蚀是北方干旱与半干旱农牧交错带面临的严峻问题。论文以阴山北麓草原生态功能区为例,利用HYSPLIT模型模拟了当地生态系统提供的防风固沙服务流动路径,通过空间插值获得了功能区防风固沙服务的受益范围及其获得效益的相对大小,确定了受益范围内的土地覆被、受益人口及GDP。研究结果显示:1)2010年阴山北麓草原生态功能区的防风固沙服务大部分发生在春季,其流动路径主要往功能区东部和东南部区域延伸;2)防风固沙受益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46%,主要位于功能区东部和南部地区;3)功能区受益的人口占当年全国总人口的75%,受益GDP占当年全国GDP总量的67%。未来可以根据受益区获得防风固沙效益的相对大小确定受益区不同区域横向生态付费金额,以补偿当地采取防风固沙措施导致的经济损失和投入,实现地区间公平,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5.
坡度和植被盖度对河岸坡面侵蚀产沙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坡度和植被盖度是影响坡面土壤侵蚀的重要因子,探讨坡面土壤侵蚀产沙对坡度和植被盖度的响应,对坡面土壤侵蚀产沙的预测和调控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野外模拟径流冲刷试验,分析了不同坡度(5°、10°、15°、20°)和植被盖度(0、15%、30%)条件下坡面径流系数、泥沙量、时段径流含沙量和侵蚀泥沙粒径组成的变化过程,并运用双因素方差分析和相对贡献指数阐明黄河下游河岸坡面侵蚀产沙特征对坡度和植被盖度交互作用的响应。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盖度下坡面径流系数随冲刷历时增加而增加,在冲刷历时前5 min增幅较快,之后增幅变慢并趋于平缓;坡面径流含沙量随冲刷历时呈逐渐下降趋势,随后趋于平缓。坡度小于15°时,不同植被盖度之间的径流系数和时段径流含沙量差异较为明显,坡度大于15°后差异减小。侵蚀产生的泥沙量随冲刷历时和坡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同一坡度上,植被覆盖越低,侵蚀产生泥沙量越大。侵蚀泥沙的主要富集粒级中,Dx(10)以粉粒为主,Dx(50)以粗粉粒和极细砂粒为主,Dx(90)以极细砂粒和细砂粒为主。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坡度对河岸坡面侵蚀产生的径流系数、产沙量和径流含沙量均有极显著影响(P<0.001),植被盖度对产沙量和径流系数有极显著影响(P<0.001),而坡度和植被盖度的交互作用仅对径流系数有显著影响(P<0.01),同时相对贡献指数表明,在坡度和植被盖度对坡面侵蚀产沙的交互作用中,植被盖度的作用随坡度的增加逐渐减弱,而坡度的作用逐渐增强,并成为影响坡面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46.
为解决煤化工业中节流阀突扩口高速气固两相流对管壁材质的冲蚀磨损问题,利用基于激波管原理驱动的气固两相流冲蚀实验装置,试验研究冲击角度、温度对煤化工管材(10#、AISI304)的冲蚀磨损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0#、AISI304管材的冲蚀率将随着冲击角度的增加而先增大后减小;室温下,10#、AISI 304钢的最大冲蚀率均出现在15°~30°区间;随着温度的升高,10#的最大冲蚀率出现在30°~45°区间,AISI304最大冲蚀率出现在30°。10#在30°,45°冲击角度下冲蚀磨损率会随温度上升显著上升,在15°冲击角度下冲蚀磨损率反而会随温度上升而下降。AISI 304在15°,30°,45°冲击角度下,冲蚀磨损率均会随温度上升而上升;在特定条件下,10#管材的冲蚀性能将优于AISI304。 相似文献
47.
Paolo Ciavola Oscar Ferreira Piet Haerens Mark Van Koningsveld Clara ArmaroliAuthor vitae 《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2011,14(7):924-933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MICORE approach to quantify for nine field sites the crucial storm related physical hazards (hydrodynamic as well as morphodynamic) in support of early warning efforts and emergency response.As a first step historical storms that had a significant morphological impact on a representative number of sensitive European coastal stretches were reviewed and analyse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storm related morphological changes and how often they occur around Europe. Next, an on-line storm prediction system was set up to enable prediction of storm related hydro- and morphodynamic impacts. The system makes use of existing off-the-shelf models as well as a new open-source morphological model. To validate the models at least one year of fieldwork was done at nine pilot sites. The data was safeguarded and stored for future use in an open database that conforms to the OpenEarth protocols.To translate quantitative model results to useful information for Civil Protection agencies the Frame of Reference approach (
[Van Koningsveld et al., 2005]
and
[Van Koningsveld et al., 2007]
) was used to derive Storm Impact Indicators (SIIs) for relevant decision makers. The acquired knowledge is expected to be directly transferred to the civil society trough partnerships with end-users at the end of the MICORE project. 相似文献
48.
基于RS和GIS的西藏察雅县土壤侵蚀动态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藏土壤侵蚀类型多样,且以水力侵蚀和冻融侵蚀为主,其动态监测属于难点问题。研究基于水力侵蚀和冻融侵蚀各自的基本特点,综合运用TM影像、土地利用图、地形图(DEM)和植被覆盖度图,构建了基于RS和GIS的藏东横断山区土壤侵蚀分类分级动态监测方法,并借助ENVI和ArcGIS软件,分析了察雅县1995年到2000年的土壤侵蚀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察雅县土壤侵蚀以微度、轻度和中度侵蚀为主,其中冻融侵蚀主要分布在西部的高山峡谷区,所占比重为2.06%;在人类的土地开发活动和温度、降水变化等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察雅县土壤侵蚀加剧,东部大面积的轻度侵蚀区转化为中度侵蚀区。 相似文献
49.
世界三大黑土区水土流失与防治比较分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论文首先明晰了黑土及黑土区的概念与范围界定,将中国东北黑土区分为典型黑土区与黑土区两个层次。在此基础上对世界三大黑土区在成土条件,开发利用过程、水土流失及水土流失防治模式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比较分析认为:在自然条件上虽然三大黑土区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我国东北黑土区由于地势起伏相对较大,更易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国外两大黑土区大规模的开发利用比我国黑土区相对早一些,大规模的农业开垦与不合理的耕作方式是世界三大黑土区水土流失与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国外两大黑土区主要以风蚀为主,我国东北黑土区则是以水蚀为主,但风蚀面积也较大;国外两大黑土区在耕作制度、土地使用政策、水土保持资金投入、水土保持宣传教育及科学试验等方面已经采取了相对有效的措施,我国在这些方面还相对滞后。通过对国外黑土区水土流失治理的借鉴与思考,提出了我国东北黑土区在水土流失防治方面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50.
基于3S的玉溪市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玉溪市为研究区域,运用GIS软件对影响土壤侵蚀的因子进行叠加分析,获取玉溪市土壤侵蚀敏感性等级分布图,并与土壤侵蚀现状图加以对比,结果显示:发生土壤侵蚀的地区一定是土壤侵蚀的敏感地区,但土壤侵蚀的敏感地区不一定发生土壤侵蚀:森林覆盖量、质量和人为活动是影响土壤侵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