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7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254篇
安全科学   48篇
废物处理   52篇
环保管理   152篇
综合类   472篇
基础理论   56篇
污染及防治   139篇
评价与监测   9篇
社会与环境   8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2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5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新的水处理方法,例如生化法、离子交换法、吸附法等,但絮凝沉降法是目前国内外普遍使用的一种既经济又简便的水质处理方法。随着水污染的增加,高效实用絮凝剂的研制成为关键。目前,在各种废水处理中,絮凝剂起着至关重用的作用。综述了各类絮凝剂的研究进展及其在污水处理方面的应用,探讨了其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2.
有关斜管沉淀池的上升流速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理论上了分析斜管沉淀池上升流速对沉淀池处理效果的影响,及原水特性与斜管沉淀池上升流速取值的关系。讨论分析斜管沉淀池设计时,应根据原水特性不同选择不同的斜管沉淀池上升流速。  相似文献   
53.
刘波  董威 《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Z2):308-310,392
文章针对日照钢铁集团公司2150热轧水处理工程浊环水处理方案选择,对传统沉淀过滤法和先进的稀土磁盘法进行了对比和分析,稀土磁盘法在效果、占地、投资和运行维护费用上有较多优势,最终选用该工艺。  相似文献   
54.
利用实验室培养的活性污泥吸附絮凝预处理中纤板废水中的悬浮物和有机物。研究结果表明,当污泥投加量为6~9 g/L,废水pH值为6,吸附絮凝时间为30 min,沉淀时间为30 min时,处理效果最好,对废水中SS,COD和SCOD的去除率分别为29%,24%和17%左右。该方法为含高悬浮物、高有机物工业废水的预处理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55.
以沉砂池出水为原水,在沉淀试验研究颗粒截留速度u0基础上,通过动态试验考察水力负荷对辐流式初沉池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无机悬浮固体(FSS)分离和总悬浮固体(TSS)高效去除的颗粒截留速度u0分别为0.025 m/min和0.05 m/min。由于泥层截留作用,水力负荷qA在46.3 m3/(m2.d)时,辐流式初沉池污染去除最高效,TSS、总氮(TN)和总磷(TP)去除率分别达到81%,23%,59%。  相似文献   
56.
应用加载磁絮凝技术处理垃圾渗滤液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垃圾渗滤液是一种成分复杂多变的高浓度难处理有机废水。本研究采用加载磁絮凝技术对垃圾渗滤液进行预处理,并讨论了适宜的磁载体、凝聚剂和絮凝剂的加入量。  相似文献   
57.
压力强化混凝除藻工艺中藻毒素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预压力强化混凝沉淀蓝藻水处理工艺中,外加压力是否会引起藻细胞破裂,导致细胞内藻毒素泄漏到水体中,影响供水安全,实验对比研究了预压力和预氧化含藻水后藻毒素浓度的变化,以及预压力混凝沉淀和预氧化混凝沉淀除藻工艺中藻毒素浓度的变化和藻类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含藻水经0.4~0.8 MPa压力加压后,水中藻毒素浓度没有增加,而次氯酸钠预氧化后水中藻毒素浓度大幅度增加.在0.5~0.8 MPa压力范围内,加压后混凝沉淀取得了较好的除藻除浊效果,蓝藻去除率达到90%~93.5%,浊度1.23~1.95 NTU,而次氯酸钠预氧化混凝沉淀后,蓝藻去除率56.2%~78.8%,浊度8.01~10.7 NTU,说明压力强化混凝沉淀除藻工艺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58.
针对王坡井田煤层气井采出水中污染物含量低,仅CODcr超出国家一级排放标准(GB 8978-1996)的特点,采用活性炭吸附处理,然后通过絮凝沉降迅速回收采出水中悬浮活性炭。结果表明:活性炭投加量为3g/L、吸附时间为40 min,PAM投加量为2 mg/L,沉降时间为5 min,活性炭回收率为98.35%,处理后采出水CODcr为45.45 mg/L、SS为7 mg/L,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GB 8978-1996)。  相似文献   
59.
水体中的有机质、无机盐及酸碱度是影响纳米材料迁移转化的主要因素.考察了Na~+、Mg~(2+)、Ca~(2+)、Sr~(2+)和Ba~(2+)对Fe_3O_4磁性纳米材料(Magnetic Nanoparticles,MNPs)的沉降作用.结果表明,Fe_3O_4MNPs的沉降作用是水体pH、金属离子化合价、离子强度共同影响的结果.整体上,碱土金属离子较Na~+更能加速Fe_3O_4MNPs的沉降.当pH为5.0时,浓度低于1.0 mmol·L~(-1)的Na~+、Mg~(2+)和Ca~(2+)有助于Fe_3O_4MNPs的悬浮;当浓度大于1.0 mmol·L~(-1)时,较强的离子强度促使Fe_3O_4MNPs团聚,发生沉降.当pH为9.0时,碱土金属离子较Na~+更能促使Fe_3O_4MNPs聚沉.因此,纳米颗粒在水体中的扩散和聚沉需要综合考虑金属离子种类和浓度.  相似文献   
60.
By increasing particle concentration and G value (root-mean-square velocity gradient) to enhance flocculation, a novel vertical-flow settler was designed to increase sedimentation effectiveness, and to simultaneously improve operational stabilization. Due to the gradual decrease in upward flow-rate of raw water, a floes blanket would form and suspend in the middle section of the settler, not at the bottom as in a conventional clarifier. Enough large floes, resulted from flocculation or fltration, would continuously settle out of the floes blanket, and simultaneously, the floes in raw water or those forming above the blanket would ceaselessly enter the floes blanket. As a result, the floes concentration in the blanket could keep a dynamic balance. The hydrodynamic shear in the blanket was improved by flow separation, which was induced by the abrupt change in flow channel. Due to the floes blanket and improved hydrodynamic shear, flocculation would be enhanced, which was helpful for removing fine particles in raw water. A comparative study showed that the novel vertical-flow settler had a much better performance in the removal of the particles in raw water than a conventional one, when they treated kaolin suspensions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500, 100 and 50 mg/L, respectively) coagulated by polyaluminum chloride(PAC1) at the up-flow rates of 1 and 2 mm/s,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