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32篇 |
免费 | 433篇 |
国内免费 | 48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73篇 |
废物处理 | 39篇 |
环保管理 | 522篇 |
综合类 | 1030篇 |
基础理论 | 773篇 |
污染及防治 | 79篇 |
评价与监测 | 128篇 |
社会与环境 | 223篇 |
灾害及防治 | 4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7篇 |
2024年 | 66篇 |
2023年 | 78篇 |
2022年 | 116篇 |
2021年 | 72篇 |
2020年 | 82篇 |
2019年 | 71篇 |
2018年 | 52篇 |
2017年 | 73篇 |
2016年 | 96篇 |
2015年 | 90篇 |
2014年 | 108篇 |
2013年 | 168篇 |
2012年 | 112篇 |
2011年 | 158篇 |
2010年 | 150篇 |
2009年 | 122篇 |
2008年 | 121篇 |
2007年 | 118篇 |
2006年 | 153篇 |
2005年 | 125篇 |
2004年 | 122篇 |
2003年 | 105篇 |
2002年 | 86篇 |
2001年 | 97篇 |
2000年 | 63篇 |
1999年 | 64篇 |
1998年 | 44篇 |
1997年 | 35篇 |
1996年 | 34篇 |
1995年 | 30篇 |
1994年 | 20篇 |
1993年 | 24篇 |
1992年 | 14篇 |
1991年 | 23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14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4篇 |
1978年 | 2篇 |
1977年 | 4篇 |
1972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0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41.
威海市区黑松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3个丰富度指数、2个多样性指数和3个均匀度指数对威海市区11个黑松林群落多样性进行研究,并用相关分析研究了这些指数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黑松混交林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均高于黑松纯林群落,但均匀度却无此规律;(2)生境最优的黑松+刺槐+麻栎林(位于仙姑顶的样地11)在11个样地中的物种多样性表现最好,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都最大.而生境最差的位于火炬大厦的黑松纯林(样地2)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都最小;(3)除样地2外,其余样地群落的草本层丰富度和多样性都最大,灌木层次之,乔木层最小,均匀度无此规律;(4)3个丰富度指数之间、2个多样性指数之间以及两个Pielou均匀度指数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但Alatalo均匀度指数和其它7个指数之间相关性都不显著,同时对8个物种多样性指数进行比较后发现丰富度指数中Patrick指数(S)最优,而多样性指数中Shannon-Wiener(H)最优,均匀度指数中以H为基础计算出的Pielou(JH)指数最优. 相似文献
342.
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土壤酸度与土壤养分的季节动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研究了鼎湖山南亚热带森林演替系列中处于中间阶段的针阔叶混交林土壤的pH值、水解氮、速效磷、钾、交换性钙、镁等几种营养元素的含量现状及季节动态。结果表明:混交林土壤为强酸性土壤,表层(0--20cm)土壤酸度高于中(20--40cm)、下(40-60cm)层土壤,0~40cm土壤pH值具有明显的季节波动性。降雨、温度、凋落物、植物根系以及微生物的活动等因素可能是鼎湖山混交林土壤pH值季节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除Ca外,在同一剖面内,表层土壤养分的含量明显高于中下层,而中下层之间相差不大,养分大多在冬季较高,随着季节变动(1,4,7,10月)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343.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forest management module (FMM) within the ORCHIDEE global vegetation model (GVM) allows a realistic simulation of biomass changes during the life cycle of a forest, which makes many biomass datasets suitable as validation data for the coupled ORCHIDEE-FM GVM. This study uses three datasets to validate ORCHIDEE-FM at different temporal and spatial scales: permanent monitoring plots, yield tables, and the French national inventory data. The last dataset has sufficient geospatial coverage to allow a novel type of validation: inventory plots can be used to produce continuous maps that can be compared to continuous simulations for regional trends in standing volumes and volume increments. ORCHIDEE-FM performs better than simple statistical models for stand-level variables, which include tree density, basal area, standing volume, average circumference and height, when management intensity and initial conditions are known: model efficiency is improved by an average of 0.11, and its average bias does not exceed 25%. The performance of the model is less satisfying for tree-level variables, including extreme circumferences, tree circumference distribution and competition indices, or when management and initial conditions are unknown. At the regional level, when climate forcing is accurate for precipitation, ORCHIDEE-FM is able to reproduce most productivity patterns in France, such as the local lows of needleleaves in the Parisian basin and of broadleaves in south-central France. The simulation of water stress effects on biomass in the Mediterranean region, however, remains problematic, as does the simulation of the wood increment for coniferous trees. These pitfalls pertain to the general ORCHIDEE model rather than to the FMM. Overall, with an average bias seldom exceeding 40%, the performance of ORCHIDEE-FM is deemed reliable to use it as a new modelling tool in the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forest management and climate on biomass stocks of forests across a range of scales from plot to country. 相似文献
344.
中亚热带丝栗栲次生林群落高度级结构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高度级为参考坐标,应用衡量优势种群及群落结构动态的失稳率、群落垂直空间的分享度、α—多样性及群落高度级梯度β—多样性等指标对中亚热带丝栗栲次生林群落高度级结构特征及其动态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丝栗栲群落及其优势种群个体数、群落物种数和种对级的分享度随高度级增加都呈下降趋势;各高度级物种数和个体数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级间失稳率显示,群落在第2、3、6、7高度级呈增长趋势,第4、5高度级呈衰退趋势,群落整体具有增长性结构;群落随高度级形成丰富度指数(dMa)、Shannon—Wiener指数(H)逐渐降低,均匀度指数(J)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随高度级梯度的增加,群落相邻高度级间Whittaker指数(βw)呈上升趋势,而Mofisita—Horn指数(CMH)呈不规则地跳跃式变化,表现了共有种在群落不同高度级的数量差异。图3表2参15。 相似文献
345.
台湾西南部泥岩恶地,由于其特殊之土壤,地力流失消耗与区域微气候型态之间的因果循环,在水土保持与景观上形成不易植生绿化的地区及特殊之世界地形。泥岩地区之不同刺林林相之土壤,其林相皆伐后复层植被区土壤性质变异高于其它位置,而其它区之土壤理化性质在时间及空间上之变异不大,可明显区分林相不同之显著差异。不同林相对泥岩地浅层土壤(0~20cm)理化性质的差异,以植物营养元素与植生覆盖因子可充分说明(约占变异范围之62%)。泥岩试区区中移动性物质(交换性钙、钠与镁)明显较少出现在复层林相处区,而易出现于淋洗、冲蚀量较大之刺林相保留区与隔丛择伐区。长效性植物营养元素因子(pH值与有效性磷),因长时间之林相不同,使其较明显趋于复层林相区堆积,并影响地表植生之种类、分布与覆盖情形。0~20cm土壤性质的分布和离子间的移动特性有关,移动性高的钠、镁离子会在冲蚀量高之区域出现,20~40cm土壤性质的分布则和土壤中之母质与植生有关并与因素分析结果相似,其次为可移动性离子的影响,且应用地理统计印证土壤性质在空间之变化,其分布确实与不同林相位置有关,即植生营养元素(pH值、有效性磷)大都朝向复层植被区之趋势。典型相关分析结果,地表覆盖度与入侵植物数量两变量主要系透过第一个典型因素与第二个典型因素而影响到复层植被区之pH值、有机质等土壤理化性质。 相似文献
346.
东江水源林不同混交组合林地枯落物和土壤持水能力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东江是广东省重要的河流,东江水源林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流域内的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深圳和香港的生活用水。作者针对现有水源林生态功能较差的情况,在广东省东源县设计和营造了8种不同混交类型的水源林,并对其林地枯落物和土壤持水能力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的马尾松纯林相比,红锥×枫香混交组合、楠木×锥栗混交组合以及格木×海南红豆混交组合林地枯落物持水能力有较大提高;枫香×樟树混交组合、楠木×锥栗混交组合、红苞木×枫香混交组合以及红锥×枫香混交组合土壤持水能力明显提高。综合枯落物和土壤持水特性对各混交类型进行聚类分析,将8个混交组合进行分类,其中椆木×红锥混交组合、马尾松纯林、火力楠×红锥混交组合以及木荷×椆木混交组合林地持水能力较差;格木×海南红豆混交组合和红锥×枫香混交组合林地持水能力一般;红苞木×枫香混交组合和枫香×樟树混交组合林地持水能力较好;楠木×锥栗混交组合林地持水能力最好。总体上,造林初期,水源涵养试验林在提高原有林地持水能力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347.
John Kelly 《Journal of Land Use Science》2020,15(2-3):203-220
ABSTRACT Sketch-map-facilitated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in 23 villages in two adjacent regions in the southern Yucatan Peninsula of Mexico – the Maya (and increasingly Mennonite) forest-agriculture mosaic of the Chenes, and the late-20th-century-settlement forest frontier of Calakmul – to determine the frequency and typology of local-scale reserves, including the external (e.g. Payments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 programs) and internal sources of their generation. 9% of the study communities are found to satisfy the author’s criteria for deliberate, autochthonous reserves. The static polygon reserve and static map are found to have limited value for understanding the evolving cultural ecologies of these regions. Alternative approaches are discussed, particularly those employed by geographers. 相似文献
348.
武宁县森林扰动及驱动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林扰动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因子,也是影响全球碳循环的重要因素.以江西省武宁县为例,利用1986-2011年14景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通过扰动指数(disturbance index,DI)时间序列轨迹分析提取森林扰动信息,并引入经验正交函数(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分解方法定量分析了森林扰动的时空变化规律,利用GIS深入分析了自然和社会驱动因子影响.结果表明,武宁县森林扰动在1986-1998年较强,扰动面积以1992年为最大,以地区性扰动为主;2000年以后则趋于平缓,扰动以砍伐和森林火灾为主;在空间上,扰动主要发生在近道路、低海拔、低坡度和近水地区,并受地形和交通的制约,城镇化逐渐成为该地区森林扰动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349.
杨树刺槐混交林沙地土壤的水分—物理性质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研究了刺槐与杨树混交林后沙地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变化的状况,结果表明,刺槐与杨树混交后,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得到了改善,表现在土壤最大持水量增加,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得以提高,土壤有效持水量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刺槐与杨树混交后土壤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得到提高,并由此而改善了混交林土壤的渗透性能,表4参7 相似文献
350.
温带阔叶红松林中不同树种和倒木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白山温带阔叶红松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集土壤样品,综合研究老龄树及倒木对周边表层土壤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本研究样地条件下,不同树种周边的表层土壤性质存在显著性差异,红松(Pinus koraiensis)周边土壤中水溶性有机碳WSOC的质量分数和特征吸光系数SUVA254值都高于紫椴(乃砌amurensis)和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但是土壤水溶性总氮WSTN和交换性无机氮的质量分数却是红松低于紫椴和水曲柳。对倒木影响的森林表层土壤性质的研究结果显示,倒木下方森林表层土壤中WSOC、WSTN以及交换性矿质氮的质量分数都明显地高于林间土壤,说明在小尺度空间区域内,倒木可能是森林表层土壤活性碳、氮库的重要输入源。此外,本研究还利用主成分分析探讨了受树种影响的森林表层土壤不同性质之间的关联性,并对树种和倒木影响周边土壤性质的可能性机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