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20篇
  免费   294篇
  国内免费   428篇
安全科学   375篇
废物处理   101篇
环保管理   2024篇
综合类   2606篇
基础理论   784篇
环境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208篇
评价与监测   175篇
社会与环境   1462篇
灾害及防治   205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126篇
  2021年   145篇
  2020年   130篇
  2019年   113篇
  2018年   106篇
  2017年   178篇
  2016年   182篇
  2015年   154篇
  2014年   208篇
  2013年   456篇
  2012年   426篇
  2011年   478篇
  2010年   330篇
  2009年   320篇
  2008年   310篇
  2007年   452篇
  2006年   464篇
  2005年   384篇
  2004年   378篇
  2003年   359篇
  2002年   344篇
  2001年   282篇
  2000年   316篇
  1999年   245篇
  1998年   180篇
  1997年   163篇
  1996年   117篇
  1995年   99篇
  1994年   82篇
  1993年   81篇
  1992年   51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7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13篇
  1978年   9篇
  1977年   7篇
  1975年   5篇
  1973年   5篇
  1971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461.
基于岩体开挖卸荷过程中力学参数变化理论的分析研究,建立卸荷岩体有限元分析模型,运用ADINA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岩体进行一维卸荷数值仿真研究。根据有限元数值分析计算成果得到岩体力学参数与主卸荷方向累计开挖卸荷量间的变化关系曲线。结果表明:岩体开挖卸荷过程中,岩体力学参数变形模量、泊松比、粘聚力和内摩擦角等呈现出随开挖卸荷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特征,随卸荷量的增大有减小的趋势,但它们不是从初始值一直减小到零,而是随卸荷量的增大减小到一定的量值后,岩体的裂隙张开、结构面的扩展到一定的程度,岩体的力学参数保持一定的量级不再减小。  相似文献   
462.
近十年生态工程在中国的进展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我国生态工程近 1 0多年有进一步发展 ,研究和应用对象扩展为社会 -经济 -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目标明确为可持续发展 ,从追求一维的经济增长或环境与自然保护 ,走向富裕、健康、文明三维一体的复合生态繁荣。在充实“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的生态工程原理和生态控制论的基础上 ,总结出生态工程设计的 8项原则。方法论发展为从物理过程的量化走向生态过程的序化 ,从工程结构的优化走向生态格局的进化 ,从机器的人工智能走向人的生态智能。技术路线发展了硬件、软件、心件耦合 ;多学科、多技术的系统组合 ;调控复合生态系统全生态过程 ;寓环境保护于生产和消费中 ,寓废弃物处理于利用中 ;结构和功能纵横耦合成食物链网式、生命周期式、生态系统式等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463.
江西农田鼠害及其防治措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黄国勤 《灾害学》2001,16(3):38-43
农田鼠害是江西农业生物灾害中的主要灾种之一,它具有发生面积之、造成损失重、灾情越来越严重的特点,本文在回顾了江西农田鼠发生概况的基础上,简述了农田害鼠的种类、分布、主要特征及其发生发展规律,并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等方面分析了鼠害成灾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了农田鼠害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64.
甘永萍  曾令锋 《灾害学》2001,16(3):49-53
通过对柳州市洪灾特点的分析,探讨了洪灾对柳州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作用,提出洪灾的治理必须走可发展的道路,采用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对策。  相似文献   
465.
三峡大坝每年周期性“蓄水-放水”,形成水位落差巨大的消落带,库区内污染物环境地球化学行为随之发生变化.以冬季淹没期消落带多环芳烃为研究对象,采集成对大气(n=16)、植物(n=12)和土壤样品(n=12),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USEPA 16PAHs浓度水平,解析来源,估算大气地表、大气-植物等多介质交换通量.结果表明:大气、土壤和植物中PAHs浓度为5.65~13.47ng/m3、70.86~13 5.44ng/g和78.23~1084.72ng/g,平均值分别为(8.58±2.78) ng/m3、(90.10±22.18) ng/g和(360.36±309.54) ng/g.大气中PAHs以2~3环为主(62.3%),植物中PAHs以3~4环为主(73.7%),土壤中PAHs以3环和5环为主(52.1%).特征分子比值法揭示煤、生物质燃烧是植物PAHs的主要来源,以石油为主的化石燃料燃烧是大气和土壤PAHs主要来源.“一室模型”表明,植物吸收PAHs的主要途径为植物-气相之间动态平衡限制下的气沉降.“逸度模型”表明,3...  相似文献   
466.
简述了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性,指出了南京市发展绿色经济的有利条件及存在问题。提出,南京发展绿色经济,必须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科学发展实践;制定绿色发展战略,推进可持续发展;支持绿色技术研发,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打造绿色优势产业,促进结构向高端转型;倡导绿色消费行为,推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建立健全绿色制度,提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  相似文献   
467.
新疆环境监测网络建立三十多年来,已经初步形成了水环境、环境空气、声环境、生态环境和污染源等监测网络,较好地承担了各环境要素例行监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和环境科研等监测任务,为各级环保决策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然而,随着环境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新疆环境监测网络所呈现的一些新老问题已成为不适应环境管理需求的制约因素,本文通过分析新疆环境监测网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468.
中国流域水环境生物监测体系构成和发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分析了国外水环境生物监测体系的构成和特点;总结了中国生物监测的发展历程、基础、存在问题和发展需求;提出了体系发展的总体发展目标,即以流域为单元,以各级支流为监测区段,发展以实现流域水环境生态完整性评价为目的的综合监测体系;同时,着重介绍了重点发展内容:建立以市级站为核心的监测网络;建立包含4个板块的核心业务监测能力;开展生物监测业务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完善水环境质量评价报告。对全国监测系统生物监测体系的构成和发展提出建议:在总体发展目标指导下,完成构建水环境生物监测技术体系、构建全国水环境生物监测网络体系、建立数据管理与评价平台及建立运行保障体系4个分目标,实现中国环境管理以"污染防治"为重点到以"生态健康"为目的的转折。  相似文献   
469.
介绍了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基于质谱技术的全组分痕量重金属分析仪器开发和应用示范"项目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研发、低温等离子体样品引入ICP-MS联用系统、ICP-MS监测汞的采样与预处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ICP-MS应用发展及产业化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70.
Urban sprawl is a major issu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t represents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energy consumption of a territory especially due to transportation requirements. However, transport energy consumption is rarely taken into account when the sustainability of suburban structures is studied. In this context, the paper presents a method to estimate transport energy consumption in residential suburban areas. The study aimed, on this basis, at highlighting the most efficient strategies needed to promote awareness and to give practical hints on how to reduce transport energy consumption linked to urban sprawl in existing and future suburban neighborhoods. The method uses data collected by using empirical surveys and GIS. An application of this method is presented concerning the comparison of four suburban districts located in Belgium to demonstrate the advantages of the approach. The influence of several parameters, such as distance to work places and services, use of public transport and performance of the vehicles, are then discussed to allow a range of diffe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s to be explored. The results of the case studies highlight that traveled distances, and thus a good mix between activities at the living area scale, are of primordial importance for the energy performance, whereas means of transport used is only of little impact.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the vehicles and favoring home-work give also significant energy savings. The method can be used when planning new areas or retrofitting existing ones, as well as promoting more sustainable lifestyles regarding transport habi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