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42篇 |
免费 | 308篇 |
国内免费 | 2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8篇 |
废物处理 | 8篇 |
环保管理 | 1067篇 |
综合类 | 545篇 |
基础理论 | 122篇 |
污染及防治 | 104篇 |
评价与监测 | 39篇 |
社会与环境 | 59篇 |
灾害及防治 | 1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篇 |
2023年 | 27篇 |
2022年 | 29篇 |
2021年 | 34篇 |
2020年 | 35篇 |
2019年 | 42篇 |
2018年 | 54篇 |
2017年 | 56篇 |
2016年 | 48篇 |
2015年 | 70篇 |
2014年 | 62篇 |
2013年 | 80篇 |
2012年 | 99篇 |
2011年 | 74篇 |
2010年 | 63篇 |
2009年 | 59篇 |
2008年 | 70篇 |
2007年 | 81篇 |
2006年 | 83篇 |
2005年 | 62篇 |
2004年 | 67篇 |
2003年 | 62篇 |
2002年 | 57篇 |
2001年 | 53篇 |
2000年 | 39篇 |
1999年 | 48篇 |
1998年 | 45篇 |
1997年 | 35篇 |
1996年 | 44篇 |
1995年 | 25篇 |
1994年 | 30篇 |
1993年 | 24篇 |
1992年 | 18篇 |
1991年 | 24篇 |
1990年 | 19篇 |
1989年 | 18篇 |
1988年 | 15篇 |
1987年 | 21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14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23篇 |
1981年 | 18篇 |
1980年 | 22篇 |
1979年 | 18篇 |
1978年 | 11篇 |
1975年 | 12篇 |
1973年 | 7篇 |
1972年 | 10篇 |
1971年 | 1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Diazinon contamination of California's rivers has resulted in placing several rivers on the federal Clean Water Act § 303d list of impaired waterways. Impaired water body listing requiresthe development of Total Maximum Daily Loads (TMDL). Previous studies identified stormwater related diazinon pulses in California rivers.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monitor diazinonconcentrations in the Sacramento River watershed after rainfallevents, to ascertain whether pulses could be identified and, ifconcentrations of concern were observed, to estimate loadings anddetermine geographic origins of the insecticide. TMDL developmentrequires knowledge of contaminant sources, loadings, and geographic origins. Flow and diazinon concentrations peaked in the Sacramento River at Sacramento after the three largest stormsduring January and February 1994. Diazinon concentrations peakedconsequent to each of three storms. Diazinon concentrationsmeasured in the Sacramento River at Sacramento exceeded the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Fish and Game acute and chroniccriteria for protection of aquatic life during January andFebruary for nine and nineteen days, respectively. Multipleexceedances were observed throughout the watershed. Diazinon loading and geographic origin differed with each of the three storms. The design of this study provides a useful template for others attempting to identify loadings and sources of contaminants in surface waters and to rectify aquatic ecosystemcontamination from various land use practices. 相似文献
52.
水土流失既是资源问题,又是生态环境问题。土壤侵蚀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以鄂西北丹江口库区郧西县坡面径流小区为试验点,通过分析小区的实地观测数据,建立坡面土壤侵蚀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将数量化理论II作为有效的数学方法,建立郧西县坡面径流小区土壤侵蚀强度评价模型,对参与建立模型的样本进行回归分析,其准判率达到800%以上,并且利用该模型对其他年份坡面土壤侵蚀强度实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得到土壤侵蚀强度分级的精度较高。研究表明,建立的郧西县坡面径流小区土壤侵蚀强度评价模型有较好的适用性与可靠性,可为郧西县及类似自然地理环境的其他区域水保工作起到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3.
以砖混建筑垃圾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模拟雨水,通过静态和动态吸附实验研究了不同粒径粒级建筑垃圾对雨水径流中Cu的吸附效果。结果表明,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比准一级动力学模型能更好地描述建筑垃圾对Cu的吸附过程;Freundlich等温模型能较好地拟合其等温吸附过程;不同粒径粒级建筑垃圾均对雨水径流中的Cu具有较好的净化效果,去除率均超过90%,粒径粒级越小,对Cu的净化效果越好,但其渗透性能越差;建筑垃圾的粒径粒级对Cu的吸附平衡时间、吸附速率和吸附量具有重要影响,粒径粒级2.36~4.75 mm的建筑垃圾对Cu的平衡吸附速率和平衡吸附量最大,分别为4.1 μg/min 和12.4 μg/g。 相似文献
54.
城市硬化地表的迅速增加使得降雨径流量增加,屋面和路面等下垫面上污染物的大量累积并随径流进入城市排水系统,对城市水环境造成威胁.为了解径流污染过程和给径流污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于2004~2006年选取典型屋面和路面对径流污染过程进行了监测和分析,计算了两种径流的次降雨平均浓度(EMC)水平,发现两类径流的COD和TN污染较为严重;屋面径流的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分别超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V类)3.64和4.80倍;路面径流的COD、TN分别超标3.73和1.07倍.利用M(V)曲线,判断径流量同径流污染负荷的关系,发现屋面径流污染物总悬浮颗粒物(TSS)、COD、TN和总磷(TP)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初始冲刷现象;路面初始冲刷现象主要表现为TSS和TP,总体上初始冲刷效应不明显.汇水面性质、降雨强度、污染物累积状况等都是影响屋面和路面径流污染物排放特征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5.
56.
以1961~2007年三江源区的气象及径流资料为基础,采用M K法和R/S分析法分析三江源区气候及水文要素变化趋势及进行未来变化趋势预测,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判定径流过程的主要驱动要素。研究表明:三江源区气温普遍显著升高,水面蒸发和地温随着气温的升高也不断增加,降水的增加并不显著,而年径流尤其是夏秋季节径流存在明显减小的趋势。R/S分析结果表明气候和水文要素未来总体的变化趋势与过去一致。三江源区径流过程是由气温起主导作用,径流对气温变化较降水变化更为敏感。本研究将为三江源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及优化配置提供科学借鉴,同时为三江源区的生态建设和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7.
国内外众多研究表明,城市不透水表面沉积物是雨水径流中污染物的重要来源。以北京市某道路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对城市道路沉积物的粒径分布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批量实验,研究了不同粒径道路沉积物中氮、磷营养物及有机物(COD)的溶出特性。实验结果表明,粒径较大的沉积物中氮含量较高,而粒径较小的沉积物中磷含量较高;虽然TP、PO3-4、TN、NO-3、NH+4、COD的溶出浓度、溶出速率变化特征各不相同,但总体趋势是粒径越小氮、磷及COD溶出浓度和溶出速率越大,且最大溶出速率都出现在前5 min。因此,为实现对城市雨水径流污染的有效控制,应采用源头控制措施对小粒径道路沉积物和初期雨水进行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58.
59.
60.
透水铺装是目前海绵城市建设中应用较广泛的技术措施之一,对雨水径流的促渗减排发挥着重要作用。选择2种不同类型透水砖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模拟降雨实验方法,研究了降雨重现期分别为1、3、5、10 a条件下,2种不同类型透水砖对雨水径流总量控制、峰值削减和峰值延迟等方面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在降雨重现期小于10 a的条件下,构造透水砖和普通透水砖的场次降雨总量控制率平均值均超过95%;峰值流量均随着重现期的增加而增大,构造透水砖的峰值削减效果优于普通透水砖,平均峰值削减率提高了8.6%;构造透水砖和普通透水砖的出流延迟时间平均值分别为11.3 min和13.8 min,平均峰值延迟时间分别为6.3 min和16.3 min。构造透水砖对径流总量、峰值流量的控制效果要优于普通透水砖,因此,在透水铺装应用中,应结合项目设计目标和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宜优先考虑采用构造透水砖铺装方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