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3篇
  免费   221篇
  国内免费   819篇
安全科学   373篇
废物处理   14篇
环保管理   211篇
综合类   1618篇
基础理论   223篇
污染及防治   208篇
评价与监测   138篇
社会与环境   218篇
灾害及防治   70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99篇
  2022年   153篇
  2021年   192篇
  2020年   126篇
  2019年   145篇
  2018年   95篇
  2017年   145篇
  2016年   165篇
  2015年   164篇
  2014年   132篇
  2013年   178篇
  2012年   177篇
  2011年   218篇
  2010年   133篇
  2009年   108篇
  2008年   120篇
  2007年   127篇
  2006年   116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2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我国生态工业系统稳定性的结构型因素实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查阅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5个可能影响我国生态工业系统稳定性的结构型因素假设:关键种企业、成员距离、成员相互依赖程度、成员多样性、领导因素.并在全国47个生态工业系统进行统计实证研究加以证实.数据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强有力的系统内部关键种企业、较少的成员交流障碍、较近的成员空间距离、多样化的成员企业主营业务等4个因素对我国生态工业系统稳定性有显著影响.对我国生态工业系统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府决策建议.   相似文献   
92.
上甸子本底站地面臭氧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利用TE Model 49C型臭氧监测仪,于2004年1月1日-12月31日,在上甸子本底站进行了地面φ(O3)的连续在线监测.分析了全年φ(O3)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同期气象要素的相关关系,并对φ(O3)高值日的个例分析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上甸子本底站地面φ(O3)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规律,并且与同期的气象条件密切相关.主要特征:①夏初φ(O3)较高,6月的平均值达到最高,小时平均最大值可达129.7 μL/m3;而冬季φ(O3)较低,12月的平均值达到最低,小时平均最大值仅为32.7 μL/m3.②日变化趋势较为明显,在4:00-7:00出现最低值,在15:00-18:00出现最高值,变化幅度为夏季最大、冬季较小.③气温与φ(O3)呈显著正相关,夏季相对湿度与φ(O3)呈显著负相关,风向和辐射强度也与φ(O3)及其变化规律呈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3.
稠油废水生物处理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有机聚合物和石油烃类物质是稠油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应用辽河油田锦采污水处理厂稠油废水中筛选分离出的菌株B0501,分析其在稠油废水生物处理过程中对废水CODCr的去除作用,研究了不同温度,pH,水力停留时间以及添加氮、磷营养盐等条件下微生物对废水CODCr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稠油废水中投加的外源微生物B0501提高了废水中CODCr的去除率;接种后,废水在30 ℃,pH为7.5,水力停留时间为216 h,添加氮、磷营养盐(ρ(氮)/ρ(磷)为5.63)的条件下,废水CODCr去除率大幅度提高,其ρ(CODCr)满足国家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GB 8798-1996).经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反应鉴定,菌株B0501为液化金杆菌(Aureobaterium liquefaciens).   相似文献   
94.
人工湿地基质除磷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基质除磷被认为是人工湿地中磷去除的主要方式。人工湿地基质除磷不仅受其自身化学特性的影响,还受到废水磷负荷、水力条件、运行方式、温度、溶解氧、pH、竞争性离子等的影响,结合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较全面地论述了上述因素对基质除磷效果的影响。最后对吸附饱和基质的去向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95.
有机废物产量巨大,具备较高的资源化利用潜力。以有机废物厌氧发酵液为底物,通过链延长工艺生产中链脂肪酸,可有效提升产物的经济价值,因而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有机废物资源化方法。梳理了有机废物厌氧发酵液链延长的机理以及影响因素,分析了不同有机废物在厌氧发酵链延长中的作用,并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学术界已获得的研究结果表明,以混合有机废物作为底物进行厌氧发酵,可以实现氮源和碳源的相互补充,其获得的发酵液中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更高,这对后续的链延长产中链脂肪酸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6.
97.
以原油为唯一碳源,从长期被石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出6株原油降解菌SY1~SY6,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初始pH、温度、充氧量(摇床转数)、盐浓度、氮源和磷源等环境因素和营养条件对各菌株生物降解原油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6株原油降解菌在初始pH7~9,温度30℃,摇床转速180 r/min时生长良好,且能有效地降解石油类污染物,其平均降解率为50%以上。6菌株在盐浓度在1%时生长良好,SY3菌和SY4菌能在盐浓度10%以上生长,具有一定的耐盐能力。同时,6菌株以氯化铵(NH4Cl)为氮源,磷酸氢二钾(K2HPO4)和磷酸二氢钾(KH2PO4)的混合物(2∶1)为磷源时生长良好,因此可作为各菌生长的最适氮源和磷源。研究结果可以为含油废水的处理提供微生物基础。  相似文献   
98.
以68台燃油锅炉(≤10~MW)NOx排放实测数据为基础,通过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NOx的排放特征;通过对比分析,探讨了我国燃油锅炉NOx排放控制与管理现状,讨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燃油锅炉NOx排放管理控制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控制建议。结果表明,NOx平均排放浓度为318.2mg/m^3,基于燃料消耗量的平均排放因子为4.4kg/t,基于燃料发热量的平均排放因子为102.8ng/J,基于燃料氮含量的平均排放因子为2.1mg/mg;建议采取分阶段控制的方式,逐步提高NOx排放限制,从而实现控源减排目标。  相似文献   
99.
红色非硫光合细菌菌种从城市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中分离得到,对红色非硫光合细菌的生长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试验表明在进行污水处理时所用的红色非硫光合细菌的最佳培养条件为接种量2%,pH7~8,光照强度为1500lx,光照厌氧条件下培养3~5d。这为红色非硫光合细菌应用于染料有机化工废水处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0.
The European Union has defined environmental quality standards (EQSs) for surface waters for priority substances and several other pollutants. Furthermore national EQSs for several chemicals are valid in Austria. The study investigated the occurrence of these compounds in municipal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 (WWTP) effluents. In a first screening of 15 WWTPs relevant substances were identified, which subsequently were monitored in 9 WWTPs over 1 year (every 2 months). Out of 77 substances or groups of substances (including more than 90 substances) 13 were identified as potentially relevant in respect to water pollution and subjected to the monitoring, whereas most other compounds were detected in concentrations far below the respective EQS for surface waters and therefore not further considered. The preselected 13 compounds for monitoring were cadmium (Cd), nickel (Ni), copper (Cu), selenium (Se), zinc (Zn), diuron, 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 (PBDEs), di(ethyl-hydroxyl)phthalate (DEHP), tributyltin compounds (TBT), nonylphenoles (NP), adsorbable organic halogens (AOX) and the complexing agents ethylenediaminetetraacetic acid (EDTA) as well as nitrilotriacetic acid (NTA). In the effluents of WWTPs the concentrations of the priority substances Cd, NP, TBT and diuron frequently exceeded the respective EQS, whereas the concentrations for DEHP and Ni were below the respective EQS. The effluent concentrations for AOX, EDTA, NTA, Cu, Se and Zn frequently are in the range or above the Austrian EQS for surface waters. Besides diuron and EDTA all compounds are removed at least partially during wastewater treatment and for most substances the removal via the excess sludge is the major removal pathway. For the 13 compounds which were monitored in WWTP effluents population equivalent specific discharges were calculated. Since for many compounds no or only few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these population equivalent specific discharges can be used to assess emissions from municipal WWTPs to surface waters as well as to make a first assessment of the impact of a discharge on surface waters chemical status. Comparing discharges and river pollution on a load basis, the influence of diffuse sources becomes obvious and therefore should also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in river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