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50篇
  免费   171篇
  国内免费   289篇
安全科学   298篇
废物处理   107篇
环保管理   568篇
综合类   1158篇
基础理论   164篇
环境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93篇
评价与监测   120篇
社会与环境   268篇
灾害及防治   31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74篇
  2020年   81篇
  2019年   85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81篇
  2016年   105篇
  2015年   101篇
  2014年   144篇
  2013年   168篇
  2012年   211篇
  2011年   223篇
  2010年   157篇
  2009年   151篇
  2008年   111篇
  2007年   145篇
  2006年   130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71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2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21.
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絮凝(混凝)技术是一种既经济、简便又最普遍使用的处理方法。目前,研制高效无毒的絮凝剂成为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介绍微生物絮凝剂在环境中的应用优势以及国内外对微生物絮凝剂的应用现状,论述其在印染废水、啤酒废水、味精废水和淀粉废水中的应用,并提出今后微生物絮凝剂的发展前景及方向。  相似文献   
822.
阐述了我国火电行业烟气脱硫现状,从环保设施的运行和管理、煤质大幅波动、“硫降碳升”矛盾初显、脱硫副产品石膏处置难等方面,分析了我国火电行业烟气脱硫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强化科学监管、政策及技术并重、开展技术革新、加强脱硫石膏综合利用等方面,对烟气脱硫产业如何进一步科学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23.
以北京试点碳市场的供热行业为例开展行业基准值研究,基于2013~2019年碳试点经核查的热力重点排放企业数据,采取4种基准线情景对北京市热力行业碳排放基准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措施推进,供热行业燃煤清洁化改造基本完成,以2017年为分水岭,供热强度由快速下降过渡到平稳状态,适宜选择更近的历史年份作为分析的基准年,经综合评估基准线数值的先进性,行业配额的盈余程度和配额不足企业比例,建议北京市供热行业基准值取值为63.1kgCO2/GJ,该基准值比已发布的北京市地方行业能耗限额标准严格,与已发布的北京市供热行业碳排放先进值具有较好一致性;北京市热力行业从历史强度法转变为基准线法后,通过划定统一的基准线,令行业整体配额处于不足状态,公平性相比历史强度法进一步提高,对实现全市双碳目标下热力系统重构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24.
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增长是当前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重要目标之一,以服务业为驱动的发展模式对于提高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1—2018年中国23座资源枯竭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门槛模型等探究服务业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经济增长效应。结果表明:(1)服务业在不同时期对城市转型的经济效应存在差异,随发展水平提升呈现“促进—抑制—促进”变化趋势;(2)生产性服务业在不同时期对城市转型的经济效应存在“负向—正向—负向”演变趋势,生活性服务业随发展水平提升呈现“抑制—促进—抑制”的效应变动;(3)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部门对城市转型的经济效应为负向,信息传输等高端服务业部门的效应为正向;(4)服务业对煤炭型和森工型城市转型的经济效应显著为正。  相似文献   
825.
为提高对化工反应事故危害的认识,从而制定防控方法,统计了美国、英国、法国、欧盟与中国等地区的化工反应事故,从总体情况、主要后果、涉及工业类型、发生部位、反应类型与事故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到反应事故的特点。针对国内反应事故较为严峻的现状,提出了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826.
张盼盼  张丹 《自然资源学报》2022,37(10):2508-2518
中国遏制食物浪费已上升至法律层面,但执法实践亟待科学支撑。餐饮业是中国食物浪费的重灾区,动态监测和定量评估餐饮业食物浪费情况是执法实践的必要前提和首要基础工作。本文提出利用餐饮垃圾量作为核心指标来监测餐饮业食物浪费情况,并以2015年北京、上海、成都和拉萨4个城市174家餐饮机构3371份餐桌的实地调研数据开展了实证研究,定量揭示了以餐饮垃圾量作为核心数据开展监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引入关键参数 β(即餐饮食物浪费量占餐饮垃圾量的比例系数)进一步提高以餐饮垃圾量为核心指标的科学性,以期为中国餐饮业的反食品浪费监测工作提供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方法。研究表明:餐饮垃圾量与餐饮食物浪费量具有正相关关系,以餐饮垃圾量为核心指标开展食物浪费情况监测是可靠的;不同城市餐饮食物浪费量占餐饮垃圾量的比例系数 β统计上差异不显著,这意味着在开展全国监测时,不同城市可以利用同一套 β值开展餐饮业食物浪费监测工作;不同类型餐馆餐饮食物浪费量占餐饮垃圾量的比例系数 β统计上差异显著,这意味着在开展全国监测时,针对不同类型餐馆应该设置不同的 β值开展餐饮业食物浪费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827.
采用中国水泥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及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能源使用CO2排放计算方法,将不同粉煤灰替代率下原料及能源使用引起的CO2减排进行核算.结果表明,与燃煤电厂产业共生可减排92.676kgCO2/t水泥.而粉煤灰替代熟料是中国水泥CO2减排的主要部分,与替代生料结合可产生最大CO2减排373.303kg/t水泥.另外,粉煤灰替代部分水泥形成混凝土的碳化作用,到2050年可吸收192.015kgCO2/t水泥.粉煤灰替代后,对余热发电变化及外购清洁电力使用比例增加引起的减排进行预测,发现此项举措可有效促进水泥行业“双碳”目标达成.  相似文献   
828.
分析2015~2021年景洪市大气污染特征,识别日均PM2.5浓度超过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所在月(超标月)。利用混合单粒子拉格朗日积分轨迹模型计算景洪市PM2.5超标月的逐日72h后向轨迹,并结合景洪市PM2.5浓度,通过聚类、潜在源区贡献因子和浓度权重轨迹因子等分析方法,识别景洪市日均PM2.5超标月的主要传输路径和潜在源区。结果表明:景洪市2~5月为日均PM2.5超标月;景洪市2~5月PM2.5的传输主要来自其西向、西南和南向,且中短距离和低空传输对应高PM2.5浓度;景洪市PM2.5源区主要位于缅甸中部、老挝西北部和泰国北部;通过归一化处理浓度权重轨迹因子可知,景洪市2~5月PM2.5传输的源区主要来自缅甸,贡献41%~50%,其次为泰国和老挝,分别为21%~27%和5%~12%。基于2015~2021年2~5月中南半岛火点数分布及与景洪市PM2.5浓度相关性分析,进一步揭示影响景洪市PM2.5的主要排放源为缅甸生物质开放燃烧。研究可为景洪市建立跨境区域联防联控措施以及未来气候变化研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29.
从社会经济活动的角度出发,创新性地构建包含中国终端部门的新型综合评估模型—RICE-LEAP模型,并通过情景设置动态模拟2020~2050年建筑全产业链碳排放的发展路径及其结构性特征.结果表明:①与参考情景相比,考察期内1.5℃情景下中国碳排放总量的额外累计减排量将达到129.74Gt CO2,而建筑全产业链碳排放的额外累计减排量为57.53Gt CO2,占比44.28%.②建筑业是典型的“表观低碳、隐含高碳”的行业.建筑业直接碳排放占建筑物化碳排放的比例较小,仅占9.46%~11.75%.③3个动态情景下,建筑物化碳排放的下降速率均快于建筑运行碳排放.这是由于建筑物化碳排放主要依赖工业等终端部门的脱碳进程,在实现碳达峰过程中具有先发优势.④现阶段,建筑全产业链能耗仍以煤炭消费为主,但煤炭的消费占比在3个动态情景中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而电力的消费占比则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830.
采用广义迪氏指数分解法(GDIM)分析2000~2016年中国工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结合DPSIR框架构建脱钩努力模型测度工业碳排放的脱钩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产出规模效应、技术进步效应、能源消费规模效应和人均碳排放效应是导致工业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而产出碳强度效应与技术进步碳强度效应是减少工业碳排放的关键因素;工业碳排放的脱钩效应呈"未脱钩~弱脱钩~强脱钩"的阶段性特点;产出碳强度效应与技术进步碳强度效应是工业碳排放实现强脱钩的决定性因素,同时更需要调整能源结构、降低能源强度与碳排放强度来实现工业碳排放强脱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