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4篇
  免费   136篇
  国内免费   164篇
安全科学   279篇
废物处理   104篇
环保管理   519篇
综合类   898篇
基础理论   92篇
环境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60篇
评价与监测   97篇
社会与环境   216篇
灾害及防治   1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83篇
  2015年   77篇
  2014年   129篇
  2013年   124篇
  2012年   175篇
  2011年   193篇
  2010年   128篇
  2009年   135篇
  2008年   88篇
  2007年   120篇
  2006年   118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68 毫秒
321.
钢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支柱性产业和高碳排放行业,其绿色低碳转型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梳理国内外钢铁产业绿色低碳技术进展的基础上,阐述了江苏省钢铁产业绿色低碳技术发展的特点及实现“双碳”目标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由能源结构优化、能效提升、钢化联产协同处置和低碳突破性创新等技术综合集成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322.
节能环保产业是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支撑,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兴绿色动能。本文利用瓦当设计的政策工具三分法,对当前节能环保产业政策工具进行了分类研究。当前,影响节能环保产业政策的工具主要包括管制型工具、经济型工具、信息型工具三个类型。管制型工具包括指标控制、强制性标准和监督考核等;经济型工具包括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价格政策、金融政策等;信息型工具包括技术推广机制、产品推广机制等。尽管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政策支持体系,但当前政策工具仍然存在一系列不足,管制型工具、经济型工具、信息型工具都有较大的改进调整空间,应当进一步形成规范、合理的管制型制度,以普惠为主而非补助为主的经济型制度,以提供信息服务为主的信息型制度,并以此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323.
本文分析了我国环保产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环保产业市场的培育、实现环保产业的升级和跨越式发展提出了发展对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324.
生态示范区建设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省姜堰市通过建设生态示范区这一综合措施,遵循生态经济原理,积极推广应用清洁生产工艺和生态技术,注重自然保护,推进绿色产业,落实了中央可持续发展战略,为自然生态系统相似、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农村平原地区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325.

Objective

This study compares construction industry groups in Washington State by injury severity and cost, and ranks industry groups according to potential for prevention.

Methods

All Washington State workers' compensation compensable claims with date of injury between 2003 and 2007 were classified into North American Industrial Classification System (NAICS) industry groups. Claims were then aggregated by injury type and industry groups were ranked according to a prevention index (PI). The PI is the average of the rank orders of the claim count and the claim incidence rate. A lower PI indicates a higher need for prevention activities. The severity rate was calculated as the number of days of time loss per 10,000 full-time equivalents (FTEs).

Results

For all injury types, construction industry groups occupy 7 of the top 15 PI ranks in Washington State. The severity rate among construction industry groups was twice that for non-construction groups for all injury types. Foundation, structure, and building exterior contractors (NAICS 2381) ranked highest in prevention potential and severity among construction industry groups for most common injury types including falls from elevation, fall on same level, struck by/against, and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of the neck, back, and upper extremity (WMSDs). Median claim costs by injury type were generally higher among construction industry groups.

Conclusions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n Washington State has a high severity rate and potential for prevention. The methods used for characterizing these industry groups can be adapted for comparison within and between other industries and states.

Impact on Industry

These data can be used by industry groups and employers to identify higher cost and higher severity injury types. Knowledge about the relative frequencies and cost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injury types will help employers and construction industry associations make better informed decisions about where prevention efforts are most needed and may have the greatest impact.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an also be used by industry stakeholders to cooperatively focus on high cost and high severity injuries and explore best practices, interventions, and solutions as demonstrated by efforts to prevent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in masonry (Entzel, Albers, & Welch, 2007). Initiating construction industry groups to focus on high cost and high severity injuries may also help prevent other types of injuries.  相似文献   
326.
李健  刘舒琪  王晓祺 《环境科学》2024,45(6):3433-3445
采取多种空间分析的方法,对2002~2020年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强度的时空交互特征进行剖析,通过得到的时空跃迁类型与面板分位数模型进行嵌套来探究其跃迁机制,最后根据不同的跃迁机制引入地理探测器模型来考察影响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强度的不同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效应.结果表明: ①中国30个省区的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强度整体呈波动下降态势,在空间上的聚集水平也相对稳定.②ESTDA的时空交互特征表明,西北地区和周边邻接空间单位的关系不稳定,变化和波动较大.而东部沿海城市等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交通运输网络,因此局部空间格局也相对稳定,但仍有部分地区存在时空竞争性.③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强度时空跃迁可分为4类驱动或制约模式(人口-经济-城镇化制约模式;人口-经济-城镇化-设施制约模式;技术-消费-产业驱动模式和技术-产业-规制驱动模式).大部分省份受低分位制约和高分位驱动两种模式的影响,仅有少部分省份受高分位制约和低分位驱动的作用影响,且绝大多数属于西北或西南地区.④根据得出的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强度跃迁机制进一步引入地理探测器模型,注重多因子的协调发展,加强区域间协同治理.  相似文献   
327.
京津冀地区重点耗煤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通过京津冀地区各行业的年度煤炭消费量确定火电行业、钢铁行业和焦化行业为重点耗煤行业,以在线监测数据、污染源调查(现场调研、环评、验收)数据、排放因子数据为基础,自下而上建立了2013年京津冀地区重点耗煤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分析研究了SO_2、NO_x和PM_(10)的排放量与污染贡献分布情况,掌握了京津冀地区重点耗煤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现状,为大气污染物减排提供数据基础。研究表明,2013年京津冀火电、钢铁焦化行业共排放SO_2 72.35万t、NO_x 131.99万t、PM_(10) 30.36万t。  相似文献   
328.
采用典型抽样的方法选取5个非煤企业,对5个非煤企业的508例粉尘作业人员进行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对20例工程技术人员及粉尘监测人员进行个人深入访谈。粉尘作业人员对粉尘危害预防的了解情况的正答率为84.62%,其中听过企业讲授粉尘危害及预防知识的比例为79.35%,知道工作环境中有人检测粉尘浓度的比例为77.42%。结论是非煤企业对生产性粉尘危害及预防知识的宣传力度不够;个人防护用品使用率低;粉尘作业人员对粉尘危害及基本防尘措施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但对国家相关法规认识程度较低;粉尘浓度监测可能存在漏洞。  相似文献   
329.
通过问卷调查和资料研究,分析了中国安全文化建设与安全文化产业发育的相互关系,研究了安全文化建设与安全文化产业发育两者之间影响和关系,指出二者共同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影响我国安全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关因素,提出了我国安全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330.
本文研究了我国铜产业采选、冶炼、加工和再生等环节的演化趋势,构建了铜产业直接碳排放-能源间接排放-其他间接排放相结合的多层级碳排放核算模型,分析了我国铜产业各环节碳排放演变规律及碳中和实现机制。结果表明:①1980-2020年我国铜精矿、精炼铜、铜加工材、再生铜产品分别增长了6.6倍、 25.1倍、 88.5倍、 37.1倍,受碳中和目标实现对电力需求量增加的影响,预计2060年铜资源消费总量将较2020年提升62.3%,铜资源社会存量将达到3.9亿t,再生铜将于2030年超过原生铜成为主导资源类型。②2020年铜产业的碳排放总量达到2968.2万tCO2e,其中,采选环节的吨铜碳排放量最高,达到了3.4tCO2e,是第二位冶炼的2.3倍;冶炼环节的碳排放总量最大,达到铜产业的39.3%;再生环节的降碳效果突出,相较原生采选冶炼环节减少1251.2万tCO2e;进出口贸易则进一步降低了该产业43.7%的碳排放总量。③预计2060年铜产业碳排放总量将达到1499.8万tCO2e,通过促进国际贸易、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及环境市场建设等举措,可大幅降低产业的碳排放总量,其中国际贸易及循环经济情景的碳减排效果在2030年前均较显著、随后逐渐下降,技术创新及环境市场建设是该产业碳中和目标实现的根本,在2060年的减排潜力分别达到535.9万t及607.9万t。为了更好地促进该产业可持续发展及“双碳”目标实现,建议依托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合理调控铜产业结构,秉持全生命周期理念加快构建铜产业绿色供应链,紧随碳中和发展趋势促进资源循环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