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7篇 |
免费 | 39篇 |
国内免费 | 28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2篇 |
废物处理 | 19篇 |
环保管理 | 51篇 |
综合类 | 426篇 |
基础理论 | 33篇 |
污染及防治 | 155篇 |
评价与监测 | 7篇 |
社会与环境 | 2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14篇 |
2021年 | 23篇 |
2020年 | 22篇 |
2019年 | 15篇 |
2018年 | 15篇 |
2017年 | 26篇 |
2016年 | 35篇 |
2015年 | 45篇 |
2014年 | 42篇 |
2013年 | 27篇 |
2012年 | 44篇 |
2011年 | 43篇 |
2010年 | 27篇 |
2009年 | 36篇 |
2008年 | 31篇 |
2007年 | 32篇 |
2006年 | 49篇 |
2005年 | 33篇 |
2004年 | 20篇 |
2003年 | 17篇 |
2002年 | 17篇 |
2001年 | 21篇 |
2000年 | 18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73年 | 3篇 |
1972年 | 2篇 |
197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232.
臭氧接触池内臭氧(O3)投加方式是影响臭氧接触池反应效率的关键因素. 以密云水库水为处理对象,对臭氧接触池内臭氧投加方式进行优化,通过考察气液接触方式和投加点个数对ρ(O3)、传质效率及有机物去除率的影响,确定最优臭氧投加方式. 结果表明,适当增加布气点个数可有效增强气液传质,提高有机物去除率,但当布气点个数高于3个时,臭氧传质效率无明显提升,而且造成出水ρ(O3)过高,不利于后续工艺的进行. 采用三段式臭氧投加方式,臭氧投加比为3∶3∶1时,密云水库水中臭氧传质效率达78.1%,有机物去除率为47.5%; 向密云水库水中添加3mg/L腐殖酸后,该投加比下臭氧传质效率为76.8%,有机物去除率为40.3%,出水ρ(O3)为0.26mg/L,不会对后续工艺产生影响;并且该条件下臭氧利用率最高,BrO3-生成量最低,为最佳臭氧投加比. 相似文献
233.
间歇式活性污泥法处理啤酒废水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实验研究基础上,成功地应用间歇式活性污泥法(以下简称SBR法)处理啤酒生产废水。实践证明该工艺具有总投资省、处理效果好,对废水水质适应性强、工艺稳定、能耗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234.
235.
二段曝气生物滤池处理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9,自引:3,他引:39
对二段曝气生物滤池处理生活污水进行了试验研究 ,探讨了生物膜的形成及供气量、水力停留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上、下进气口分别按气水比 3:1和 1:1,HRT 9 8h ,进水CODCr浓度 16 3 5 4~ 30 9 6 5mg/L条件下 ,CODCr去除率平均为 88 6 3% ,SS去除率平均为 85 44 % ,TN去除率平均为 38 6 9% ,出水CODCr降至 2 2 45~2 9 45mg/L ,SS降至 18~ 2 6mg/L。 相似文献
236.
在室温下(22℃±3℃)用SBR反应器运行SNAD工艺,通过定期延长系统水力停留时间,营造间歇饥饿环境,探讨间歇饥饿策略下SNAD工艺的运行情况.结果表明,系统经过间歇饥饿运行后,好氧阶段末的NO3--N浓度降至8. 72 mg·L-1,亚硝酸盐积累率达到83. 18%,表明NOB活性得到了有效抑制,实现了亚硝化性能的提高;系统经过间歇饥饿运行后,好氧阶段末的亚氮与氨氮基质的比例得到调整,为后续厌氧氨氧化过程提供了合适底物,使出水氨氮浓度降至1. 0 mg·L-1以下,同时由于出水硝氮浓度降低,总氮去除率达到了92. 07%左右,系统处理性能提高;通过测定功能菌活性,发现饥饿后亚硝化性能提高的主要原因是饥饿期AOB活性衰减速率低于NOB及恢复期前期AOB活性恢复速率显著高于NOB. 相似文献
237.
238.
Nitrogen in pond sediments is a major water quality concern and can impact the productivity of aquaculture. Dissolved oxygen is an important factor for improving water quality and boosting fish growth in aquaculture ponds,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version of ammonium-nitrogen (NH4+-N) to nitrite-nitrogen (NO2?-N) and eventually nitrate-nitrogen (NO3?-N). A central goal of the study was to identify the best aeration method and strategy for improving water quality in aquaculture ponds. We conducted an experiment with six tanks, each with a different aeration mode to simulate the behavior of aquaculture ponds. The results show that a 36 hr aeration interval (Tc = 36 hr: 36 hr) and no aeration resulted in high concentrations of NH4+-N in the water column. Using a 12 hr interval time (Tc = 12 hr: 12 hr) resulted in higher NO2?-N and NO3?-N concentrations than any other aeration mode. Results from an 8 hr interval time (Tc = 8 hr: 8 hr) and 24 hr interval time (Tc = 24 hr: 24 hr) were comparable with those of continuous aeration, and had the benefit of being in use for only half of the time, consequently 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相似文献
239.
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