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5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篇
安全科学   29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128篇
综合类   75篇
基础理论   58篇
环境理论   19篇
污染及防治   8篇
评价与监测   9篇
社会与环境   94篇
灾害及防治   32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本文将毛泽东的谈话风格概括为广征博引、形散神聚;幽默轻松、寓庄于谐;妙用比喻、以小见大;通俗朴实、平中见奇等四个方面.并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方面应当积极借鉴毛泽东的上述谈话风格,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突破就思想谈思想、就政治讲政治的教学习惯,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一步丰富化、趣味化、生活化和休闲化.  相似文献   
132.
对外开放背景下中国粮食安全形势研判与战略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美地缘政治竞争加剧,新冠肺炎疫情、极端天气气候等不确定性事件频发,依托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国家粮食安全策略面临新的挑战。结合统计数据与文献观点,分析了新时期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了农业开放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效用,探索了扩大对外开放背景下我国粮食安全的保障思路。结果表明:(1)中国粮食安全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存在粮食供应的经济与资源环境代价巨大、粮食稳定供应与获取的风险加大等问题,需要在开放条件下创新粮食安全实现路径。(2)农业对外开放可影响粮食供应、获取、利用与稳定性,当前对外开放促进了国家粮食供应,但尚未实现稳定的食物安全、有竞争力的食物安全。农业对外开放仍有广泛的互惠共赢基础,同时也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考验我国粮食领域应对全球化“危”“机”的治理能力。(3)国家粮食安全治理对于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建议采取凸显产能的粮食自给战略、全产业链的食物安全战略与高水平的农业对外开放战略,确保粮食安全落实落地。  相似文献   
133.
在中、缅、印交界的29.1万km^2区域内,可区划为6种类型区。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庆在云南境内扩建和新建一批自然区,在三国交界区域建立中、缅、印国际自然保护区,并在缅甸葡萄城建核心地带管理所,在中国昆明建立东喜马拉雅山-横断山揿样性保护中心。中心对本区域内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时空分布进行宏观研究,初步确认具有全球意义的原生态区与生态系统,探索跨国界的区域性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途径。  相似文献   
134.
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   总被引:115,自引:5,他引:115  
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是当今环保战略的3个主要发展方向,三者有共同之处,又有各自明确的理论、实践和运行方式.笔者在对三者的内涵作了简单介绍之后,着重从理论上探讨环境管理延伸到企业、企业群落和国民经济一切相关领域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提出并论述了生态工业与循环经济的前提和本质是清洁生产,从优质资源、生态和环境总量保有量的角度探讨了循环经济对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5.
碳中和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经济全球化与贸易自由化背景下国际贸易总量快速增长,伴随着深度国际分工与产业转移,贸易产品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在陆表形成严重的空间位移。利用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分析国际贸易主题下碳中和相关文献,揭示国际贸易“碳中和”研究动向。研究发现:(1)温室气体在全球范围时空演变,使跨区域、多尺度的全球碳治理变得更加复杂,发达国家将高污染与低价值链产业转移至各发展中国家,以生产者责任划分的碳核算原则不再适用于国际贸易合作。(2)进出口贸易逐渐成为新兴经济体经济发展动力,全球碳治理应转向新兴经济体与区域一体化,全球气候政策设计应遵守国际碳市场公平性底线,不断优化碳排放量核算体系,完善碳会计方法,模拟全球碳减排预期效果。重点提高产业部门碳减排意识和产业清洁技术及能源利用效率,利用多种手段改变生态系统的增汇减碳能力。新兴经济体在承接发达国家技术援助同时,应重点关注本国能源产业,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并运用经济政策与金融工具促进本国的气候变化投融资产业发展。全球碳治理应更加注重公平性与国家间的经济发展、环境资源差异,利用多样的碳治理工具与协商合作方式,促使更多国家参与全球化或区域一体化的碳治理模式。(3)中国亟待通过国内多产业、多部门的增汇减排与国际碳减排、碳中和实践,健全碳市场机制,提高碳治理水平,为国际碳治理合作提供“最大公约数”。  相似文献   
136.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s employed to examine discourses of the private sector within key texts of 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Taking a genealogical approach, four discourses are identified in the literature: the dominant, pro‐private sector discourse, showing unconditional support for the private sector; the sceptical discourse; the middle‐ground discourse with new approaches, specifically designed to leverage development relevance; and the antiprivate sector discourse, which considers that current approaches to the private sector will not be conducive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global South. The pro‐private sector discourse was found to be predominant within the global goals, reflecting the post‐Washington Consensus as well as the role of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the corporate sector in their formulation. All discourses on the private sector, however, place an emphasis o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t the expense of the key environmental compone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37.
2008年的南方雪灾和汶川大地震凸显出我国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的严重缺陷.本文旨在比较研究美日等几个先进国家灾害应急管理系统,以期为我国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的完善提供有益的借鉴.总的来说,我国灾害处理者对灾害管理的科学认识还不够,灾害法律法规体系和组织机构也不完善,救灾体系中存在着大量的非救灾人员和非专业救灾设备.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认为我国应尽快完善救灾应急管理系统的法律法规,促进我国救灾组织机构和以及设立培训机构以培养优秀的专业救灾队伍.  相似文献   
138.
汞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环境热点问题。我国是汞的生产、使用和排放大国,涉汞行业众多,汞污染场地问题突出。发达国家在汞污染场地治理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本文通过借鉴美国和英国的相关经验,从完善法规标准、健全管理制度、增强科技支撑和完善投融资政策四个方面为我国未来开展汞污染场地修复工作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9.

随着国际海底区域矿产资源开发技术和装备日渐成熟,深海采矿逐渐商业化,但随之而来的海洋环境问题迫使人类不得不暂缓脚步。开发规章规定在“区域”活动中适用风险预防原则来保护海洋环境,但具体实施路径仍有待探索。分析国际海底区域的环境风险,结合“区域”环境保护领域相关立法及实践总结归纳风险预防措施。借助科技、经济因素确立风险阈值;统筹国际国内深海采矿立法,建立、健全风险预防原则追责机制;加强公众参与,保障决策透明度将有助于风险预防原则的贯彻和执行,符合国际海底管理局管理“区域”矿产资源的使命。将风险预防原则纳入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维护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40.
International externalities, strategic interaction, and domestic politic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omestic politics can sometimes play an influential role when externalities have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implications. If voters delegate the choice to policymakers and if individual countries independently determine their environmental policy using a consumption tax on the emissions generating good, the result could be an outcome that is inferior to the one preferred by the median voter in the absence of delegation. On the other hand, if the international externality is unilateral in nature, rather than reciprocal, we find that delegation is largely irrelevant, since voters’ choice of policymaker is no longer strategic in character. Similarly, if voters anticipate policymakers successfully coordinating their policies at a later stage, there also will be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olicymakers’ and the median voters’ aggregate weighting of environmental emiss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