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543篇 |
免费 | 842篇 |
国内免费 | 83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78篇 |
废物处理 | 19篇 |
环保管理 | 1714篇 |
综合类 | 2514篇 |
基础理论 | 1461篇 |
环境理论 | 2篇 |
污染及防治 | 263篇 |
评价与监测 | 183篇 |
社会与环境 | 834篇 |
灾害及防治 | 20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7篇 |
2024年 | 109篇 |
2023年 | 98篇 |
2022年 | 143篇 |
2021年 | 160篇 |
2020年 | 275篇 |
2019年 | 315篇 |
2018年 | 278篇 |
2017年 | 422篇 |
2016年 | 322篇 |
2015年 | 312篇 |
2014年 | 258篇 |
2013年 | 655篇 |
2012年 | 364篇 |
2011年 | 436篇 |
2010年 | 302篇 |
2009年 | 272篇 |
2008年 | 292篇 |
2007年 | 371篇 |
2006年 | 284篇 |
2005年 | 235篇 |
2004年 | 217篇 |
2003年 | 213篇 |
2002年 | 161篇 |
2001年 | 135篇 |
2000年 | 128篇 |
1999年 | 113篇 |
1998年 | 62篇 |
1997年 | 51篇 |
1996年 | 64篇 |
1995年 | 36篇 |
1994年 | 34篇 |
1993年 | 35篇 |
1992年 | 25篇 |
1991年 | 28篇 |
1990年 | 25篇 |
1989年 | 20篇 |
1988年 | 19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14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17篇 |
1980年 | 18篇 |
1979年 | 13篇 |
1978年 | 6篇 |
1977年 | 9篇 |
1975年 | 1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4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21.
快速城市化地区道路对两侧土地利用影响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多时段的卫星影像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选取深圳市14条主要道路的代表性影响路段,用城市化影响指数(U)表征道路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以社会经济背景、地形条件、道路等级和道路运营年限为道路特征参数,基于相关性和非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道路对两侧土地利用影响的模式及其成因.研究发现,道路特征参数对两侧土地利用强度的影响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其中,社会经济背景是道路对土地利用影响的主要影响因素,道路运营年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道路近距离区域,道路等级在中距离区域,而地形条件影响主要在远距离区域.道路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模式分为3类,即山峰型、递减型和山谷型,而不同道路特征参数被认为是导致道路影响模式差别的主要原因.根据U值变化的曲线拟合分析得到各道路的影响范围,结果表明,快速路和主干路的影响范围较大,城市化进程起步较早、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西部地区道路影响范围大于东部. 相似文献
322.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新疆土地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的土地开发经历了三个时期:①1950-1977年以开荒扩大耕地面积为主,耕地面积虽不断增加,但经历了\"大跃进\"和\"十年动乱\"干扰,农业生产水平低,粮食仅能实现低水平自给,个别年份还要调入;②1978-1995年耕地面积没有增加,以提高单产为主,粮食单产大幅提高,并逐步压缩粮食面积,增加棉花播种面积,不仅实现粮食自给,还建成全国棉花基地;③1995-2009年,实行提高单产与扩大耕地面积并举,粮棉产量进一步大幅提高,粮食单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建成全国最大的产棉区,总产占全国近二分之一。60多年来新疆土地开发虽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现有耕地已达到水资源承载能力,今后总体上不宜再开荒,而应通过土地整合,提高绿洲内净耕地利用系数,发展节水灌溉,不断提高土地生产力。 相似文献
323.
基于ESDA的京津冀地区草地变化空间分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以县域为基本研究空间单元,借助GIS软件与Geoda空间统计分析软件,利用ESDA方法,对京津冀地区县域草地资源数量变化的总体与局域空间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1980-2000年京津冀地区草地动态变化系数的Global Moran’s I为0.184 4,α = 0.05时呈显著的空间正相关,草地变化呈现出较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②时段Ⅰ(1980-1995年)到时段Ⅱ(1995-2000年)的全局Moran指数有所增加,表明草地变化在空间分布上集聚的趋势在增强;③各县域Local Moran’s I的Grid图反映了京津冀地区草地变化在局域空间上的均质性,尤其是高值区域与低值区域的集聚特征十分显著;④LISA集聚4种类型中,正相关的\"H-H\"类型区、\"L-L\"类型区占主体部分,二者约占总数的70%以上,其中,在时段Ⅱ,\"H-H\"关联的县域主要聚集在西北部山区,而中部的平原区域则表现出明显的\"L-L\"关联特征。 相似文献
324.
区域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研究模式雏议——以甘肃省定西县为例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本文从土地现实生产力分析和作物潜在生产力估算入手,借助IBM-PC计算机,通过土地资源生产力评价的 MFICA 模式和土地资源优化利用模型的建立,初步框算了定西县1990年、2000年,2025年以及2050年之后的区域农业生产力及其土地资源承载力,进尔阐释了该县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演变及其土地-粮食-人口关系的可能发展趋势。为区域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325.
黄土高原坡耕地沟蚀土壤质量评价 总被引:10,自引:9,他引:10
黄土高原坡耕地沟蚀广泛而严重。科学评价沟蚀土壤质量是侵蚀环境下土壤保育和利用的重要基础。论文以沟间土壤为对照,分析了坡耕地沟蚀对土壤质量单因子的影响并建立了沟蚀土壤质量综合评价模型。利用加权和法对黄土高原坡耕地不同沟蚀深度下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①沟蚀对坡耕地不同土壤质量因子的影响有较大差异。沟蚀导致土壤硬化,pH值增加,而土壤团聚体和养分含量(除全磷)随着沟蚀深度增加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近似呈"W"型变化规律。②沟蚀深度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可以用幂函数y=0.866 8 x-0.142(R2=0.877)较好地拟合。微度侵蚀(〈5 cm)、中度侵蚀(5~30 cm)和重度侵蚀(30~50 cm)的土壤质量指数较沟间土壤分别降低了10.6%、27.9%和36.5%。沟蚀深度5 cm和30 cm是土壤质量显著下降的两个关键点。③反映沟蚀土壤质量的指标可以归为肥力因子、质地因子和结构因子三类。土壤有机质、水稳性团聚体、土壤比表面积和容重4项指标能够很好地反映土壤质量状况,可作为坡耕地沟蚀土壤质量的表征指标。 相似文献
326.
We propose a distance based criterion to choose the optimal bandwidth for a non‐parametric kernel estimator of the mark probability of a non‐stationary bivariate location process. The selected bandwidth achieves the minimum standardized distance between the observed inter‐event distance distribution and its expectation under the estimated model. This selection principle is performed to map the intensity of the incidence ratio of a West‐Nile outbreak in the South of France. Copyright © 2004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327.
由于统计方面的原因,1949年以来中国耕地资源数量变化至今尚没有一个客观的描述。针对该问题,论文对1949~2003年不同时期不同来源的耕地数据系列进行分析,认为统计数据存在问题较多的时期为1960~1985年,并采用粮食产量对耕地面积进行了分时期的反演,对于1986~1996年间的耕地数量则按照全国土地利用详查统一到1996年的结果再进行反推,由此重新刻画建国以来中国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的趋势和特征,并结合不同时段耕地相关政策对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作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49年以来中国耕地资源数量呈现波动性变化,但在1979年之前总体上是增加的,自20世纪80年代起呈现缓慢下滑,1999年后由于生态退耕等原因引起耕地数量迅速减少,由此导致的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与耕地安全问题值得关注。在经过一段快速的大规模生态退耕时期后,中国生态退耕速度将逐步趋缓,耕地安全与粮食安全将会成为影响中国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问题,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势必将贯彻下去,预计2010年后中国的耕地资源数量将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328.
Ashleigh Cousins Sanger Huang Aaron Cottrell Paul H.M. Feron Eric Chen Gary T. Rochelle 《Greenhouse Gas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5,5(1):7-16
Concentrated piperazine (PZ) is a promising new solvent under consideration for post‐combustion capture (PCC) of CO2. A solution of 8 molal PZ was recently evaluated at the Tarong CO2 capture pilot plant in Australia. Initial operation involved evaluation of different operating conditions at the plant to determine the minimum energy conditions for this solvent. Comparison was made to results achieved previously at the same pilot plant with 30 wt% monoethanolamine (MEA). Regeneration energy requirements achieved with concentrated PZ were consistently lower than those achieved with MEA. The lowest regeneration energy for PZ at the pilot plant (2.9 MJ/kgCO2) was roughly 15% lower than the best result predicted for MEA. Inter‐cooling located at the center of the absorber column was also evaluated for the concentrated PZ solvent. The benefit of inter‐cooling was found to depend on the operating conditions of the plant, with operation at higher liquid‐to‐gas (L/G) ratios showing a more pronounced effect. For an L/G ratio of 3.3 kg/kg, inter‐cooling was found to lower the regeneration energy required for PZ by approximately 10%. 相似文献
329.
Laura Jean Wilcox Robert S. Bowman Nabil G. Shafik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2007,43(6):1595-1603
Abstract: Previous investigations observed significant seepage losses from the Rio Grande to the shallow aquifer between Socorro and San Antonio, New Mexico. High‐resolution telescopic modeling was used along a 10‐km reach of the Rio Grande and associated drains and canals to evaluate several management alternatives aimed at improving river conveyance efficiency. Observed data consisted of ground‐water and surface‐water elevations, seepage rates along the Rio Grande and associated canals and drains, and borehole geology. Model calibration was achieved by adjusting hydraulic conductivity and specific storage until the output matched observed data. Sensitivity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the system was responsive to changes in hydrogeologic properties, especially when such alterations increased vertical connectivity between layers. The calibrated model predicted that removal of the low flow conveyance channel, a major channel draining the valley, would not only decrease river seepage by 67%, but also decrease total flow through the reach by 75%. The decreased flow through the reach would result in increased water logging and an average increase in ground‐water elevations of 1.21 meter. Simulations of the system with reduced riparian evapotranspiration rates or a relocated river channel also predicted decreased river seepage, but to a much lesser degree. 相似文献
330.
为探索土地利用变化对红树林潜在生境分布的影响,融合MaxEnt模型和Dyna-CLUE模型,建立了土地利用驱动下红树林生境变化的定量预测方法.以中国红树林分布面积最大的广东省作为研究区,利用MaxEnt模型模拟红树林在自然条件下的理论适生区,采用Dyna-CLUE模型预测2030年的三种土地利用变化情景,最后将模拟的土地利用格局作为限制条件估算未来可供红树林生境分布的空间.结果表明,2020年广东省红树林潜在生境面积约34531hm2,2030年趋势情景下湿地将减少58.61%,红树林潜在生境面积将退化至24375hm2;可持续发展情景下通过改进土地利用策略并开展一定规模的退塘还湿,红树林潜在生境面积将增加至38125hm2;生态保护情景下,如能开展全面的生态保护和恢复,红树林潜在生境面积可达到47525hm2.本研究的研究方法可有效预测不同海岸带土地利用驱动下红树林潜在生境的空间变化.研究结果发现,不同土地利用政策会对红树林潜在生境分布造成明显影响;通过改进政策,可显著提升红树林潜在生境的面积和完整性.本结论可为区域红树林保护与生境修复的空间规划及政策制定等提供科学支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