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36篇
  免费   691篇
  国内免费   673篇
安全科学   1649篇
废物处理   143篇
环保管理   3649篇
综合类   3661篇
基础理论   1311篇
环境理论   12篇
污染及防治   257篇
评价与监测   431篇
社会与环境   1048篇
灾害及防治   339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124篇
  2022年   201篇
  2021年   264篇
  2020年   343篇
  2019年   289篇
  2018年   265篇
  2017年   380篇
  2016年   452篇
  2015年   383篇
  2014年   410篇
  2013年   632篇
  2012年   634篇
  2011年   793篇
  2010年   567篇
  2009年   614篇
  2008年   509篇
  2007年   696篇
  2006年   669篇
  2005年   506篇
  2004年   526篇
  2003年   432篇
  2002年   372篇
  2001年   345篇
  2000年   332篇
  1999年   285篇
  1998年   178篇
  1997年   167篇
  1996年   156篇
  1995年   128篇
  1994年   74篇
  1993年   91篇
  1992年   75篇
  1991年   69篇
  1990年   50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42篇
  1987年   35篇
  1986年   30篇
  1985年   25篇
  1984年   28篇
  1983年   23篇
  1982年   25篇
  1981年   21篇
  1980年   31篇
  1979年   34篇
  1978年   24篇
  1977年   17篇
  1975年   21篇
  1972年   1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601.
沿海发达地区土地利用研究新进展与方向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土地资源的短缺、质量退化与低效利用.已成为影响沿海发达地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也是土地利用管理与规划决策所面临的现实难题。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作为人地矛盾激化和经济快速转型背景下特殊的人文生态脆弱区,受到了包括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学者的密切关注,尤其是近10多年来在沿海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效应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以土地科学研究新方向和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态势为基本背景.从土地利用类型及其转换格局、驱动力因素辨识与驱动机制、土地利用转换的效应、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以及土地利用优化配置与调控等方面,对沿海地区土地利用研究进行了初步梳理和评述,并指出今后应重视深化沿海发达地区土地利用研究的9个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602.
Management of an Agroecosystem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Agroecosystems (AESs) are autotrophic ecosystems managed by man. The goal of the management is to obtain the maximum possible amount of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products while preserving agricultural resources, primarily the soils and biodiversity. The main components of the management of AES structures and functions, includi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biological production, the ratio between the energy flows in the plant–man and plant–livestock–man food chains, the efficiency of energy transfer in the plant–livestock link, and conservation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re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603.
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区域分异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土地短缺逐渐成为制约长三角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关键要素。集约利用土地,不断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是解决长三角地区土地资源稀缺。缓解人地关系矛盾的必然选择。从土地利用强度.产出效率、生态效益、可持续利用程度四方面阐释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内涵.以此构建适合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评价的指标体系,同时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与技术对评价结果进行空间分异研究。并分析差异产生原因。结果表明:①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水平差距较大。区位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的重要因素。②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利用集约程度由北向南呈现明显的空间梯度差异特征。在空闾分布上具有微弱的正相关性。空间分异格局明显。③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不尽相同,须予以针对性改善提高。  相似文献   
604.
湖北省近期土地利用变化的遥感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是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和热点之一。采用遥感、GIS一体化技术.利用1989~1990年和1999~2000年获取的陆地资源卫星图像,建立了湖北省近10年来两个不同时期的同比例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数据库,并对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耕地减少了0.68%,林地减少了0.18%,各类建设用地总计增加了。7.92%.水域面积增加的幅度为3.01%。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的转型主要发生于上述4类之中.尤其是耕地与水域相互之间的转变比较频繁。动态度计算表明,土地利用变化最快的区域均处于大中城市及其周边地区;江汉平原、鄂东的大部分地区及鄂西的宜昌.土地利用变化较快;鄂西山区绝大部分、大别山区部分县及鄂东南幕阜山区的通山县,土地利用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605.
以川东平行岭谷区典型岩溶槽谷--北碚槽上为研究区域,通过对8月和11月的岩溶地下水水化学性质研究,发现槽上岩溶地下水的化学性质呈现明显的季节性:电导率、矿化度、SO42-浓度及HCO3-浓度都是8月大于11月,与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相对应,也与人类在8月份对土地利用的强度大于在11月份对土地利用的强度相对应。研究区地下水的化学性质与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的季节差异具有比较明显的对应关系,为进一步认识岩溶地下水的时间变化规律提供科学数据,也有利于认识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从而采取更加合理的措施来治理和保护岩溶地区有限的地下水资源,满足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需要。  相似文献   
606.
南京市2000~2014年城市建设用地变化及驱动因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土地利用模型测度2000~2014年南京市城市建设用地的动态变化,再运用典型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组合的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对南京市城市建设用地的驱动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14年南京市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11.73%;(2)南京市用地结构信息熵呈波动下降趋势,城市建设用地系统结构性增强,但是用地扩展的综合效益趋降;(3)人口增长、道路扩展、投资水平提高及文化产业发展等能够较好的解释南京市城市建设用地的增长,这4类因子对城市建设用地变化具有正向作用;(4)逐步线性回归结果表明,园林绿地面积的增加相对其他因子对南京市建设用地规模增长的作用最大,其次是道路长度和公路里程。  相似文献   
607.
我国耕地生态安全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耕地生态安全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是改善耕地生态系统状况、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基础。在界定耕地生态安全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PSR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和障碍度模型,对我国耕地生态安全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1)1996~2010年我国耕地生态安全水平总体不断提高,综合指数从0484 4增加到0626 9,安全等级经历了“临界安全-较安全”的演变历程;(2)压力指数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状态指数和响应指数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3)长远来看,系统压力是影响耕地生态安全的首要因素,1996~2010年系统压力和系统状态的障碍度分别以年均533%和052%的速度增加,而系统响应的障碍度以年均802%的速度下降;(4)影响耕地生态安全的主要障碍因子包括单位耕地面积农药负荷、单位耕地面积化肥负荷、人均耕地面积、土地垦殖率、水土流失程度等。为了促进耕地生态安全水平不断提高,需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土地利用监督管理,降低经济增长对土地资源的过度消耗;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合理施用农药、化肥;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加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程度  相似文献   
608.
湖北省土地利用减碳增效系统仿真及结构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变化是引起碳排放的重要原因之一,土地经济效益是利用土地的目标之一,如何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实现土地利用减碳增效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基于系统结构与功能相互作用的视角,梳理复杂系统内变量间的反馈关系,运用系统动力学(SD)进行建模,将约束条件纳入到多目标规划(MOP)中,实现MOP与SD模型整合,进行系统仿真并得出优化后2020年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结果显示,利用SD-MOP模型能够实现减碳增效目标下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与2008年真实值相比,耕地、林地、牧草地及建设用地分别增加了0.33×10~4、30.17×10~4、0.08×10~4和16.37×10~4 hm~2,其他农用地及未利用地分别减少7.23×10~4、33.15×10~4 hm~2;与无约束SD单模型仿真相比,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减少了58×10~4 t,经济效益年增长率维持在3.58%,优化方案具有可行性。SD-MOP模型优化的土地利用结构符合区域可持续发展要求,兼顾了土地利用碳减排和经济效益增长的双重目标,能为区域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09.
While transboundary waters are widely advocated to be best managed at the basin level,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transboundary waters at the basin vis‐à‐vis other scales has not been systematically examined. To understand past experiences in transboundary water management at alternate scales, this paper: (i) determines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water treaties at different scales and (ii) elucidates how transboundary water law varies according to the scale to which it applies. The paper developed a scale typology with six groups, and systematically applied it to stratify transboundary water treaties. Treaty contents were then compared across scales according to the following set of parameters: primary issue area, temporal development, and important water management attributes. Results of this work reveal: (i) treaties tend to focus on hydropower and flood control at smaller scales, and organizations and policies at larger scales; (ii) a temporal trend toward treaties concluded at larger scales; and (iii) a higher proportion of treaties is at larger scales in Africa and Asia than in Europe and the Americas.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smaller scale cooperation may constitute a more constructive scale in which to achieve development‐oriented cooperation. Further, scope may exist to complement basin scale cooperation with cooperation at smaller scales, in order to optimize transboundary water management. In the context of basin‐wide management frameworks, Africa and Asia may benefit from greater emphasis on small‐scale transboundary water cooperation.  相似文献   
610.
There has been a shift in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worldwide. This paper describes how modern institutions and policies influence management and shape access to and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by rural communities in the Okavango Delta, Botswana. It is rooted in the framework of adaptive co‐governance within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 and employs a critical literature review to analyse access to and use of natural resources in rural Botswana. Prior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community‐based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CBNRM) in Botswana in 1989, resource governance was dominated by strong traditional institutions that were responsible for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decision‐making. Contemporary natural resource governance is characterized by a bureaucratic system that invariably undermines the role of traditional institutions in natural resource governanc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policies and regulatory instruments deny rural communities adequate access to and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available within their immediate environment. In spite of an orientation towards an anthropocentric approach to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as in the case of CBNRM), the current governance system continues to undermine the inclusion of local resource users as legitimate stakeholders in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