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篇
安全科学   35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73篇
综合类   85篇
基础理论   19篇
环境理论   7篇
污染及防治   11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26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61.
沙漠化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生态保护与防治结合原则,防治与经济开发利用相协调促进原则;综合防治与分类控制相结合;公众参与和整治者受益结合;对不同责任主体实行不同责任承担原则,由人为不当活动造成的沙漠化治理责任,实行行为者负担原则;对自然作用造成的沙漠化治理实行政府负担为主,受益者合理负担原则;确立统一规划制度;沙漠化状况调查评估与监测预警制度,休耕限耕和扶贫结合制度,禁限制度,优先区域与紧急行动区域制度。  相似文献   
162.
在对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饮用水水源保护所涉立法和实务部门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和探讨了示范区饮用水水源的立法现状与水质状况、水质安全问题的主要成因、协同立法的理论基础和有利条件,并就协同立法的形式选择和核心内容提出了具体建议.研究发现,水质安全与相关实体性制度的构建是示范区饮用水水源保护...  相似文献   
163.
海洋功能区划立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洋环境的诸多特点使得依据各涉海部门的单行法律法规难以进行有效的海洋管理,从而导致海域开发秩序混乱、局部海域用海矛盾突出及人力、财力的浪费等现象。要从根本上解决以上问题,必须对涉海法律进行整合并制定专门的综合性的海洋功能区划法律。针对目前海洋功能区划的立法缺陷,本文从符合海洋生态系统的规律和特点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立法的必要性,提出海洋功能区划立法应以生态安全和非社会秩序为价值取向,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保持海洋生态健康原则、预警原则、以海定陆原则、资源定位原则、公众参与原则为立法原则。  相似文献   
164.
日本应对面源污染的法律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1992年农林水产省首次提出“环境保全型农业”的概念以来,日本政府逐渐重视以农业污染为主的面源污染。此后,政府根据面源污染在各个时期的变化情况,把农业生产污染、禽畜养殖业污染、固体废物污染、高速公路和城市生活污染等方面的各种政策、目标和经济措施予以法制化,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防治面源污染的法律、法规。这些法规虽然不是防治面源污染的单行性法规,但其内容具有配套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的特点,惩戒措施也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的特点,而且经济措施与法律责任并举,客观上对防治面源污染起到了重要作用。借鉴日本的立法经验,我国防治面源污染立法应该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明确管理部门的职责,强化法律责任,通过多种手段引导公民自觉防治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   
165.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influence of two specific European Union (EU) laws, the Birds and Habitats Directives, on the choice of national policy instruments by Member States. Both Directives leave the choice for policy instruments to manage the sites designated under the Directives to the Member States. Using path dependency as a leading concept,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continuity or changes in policy instruments due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irectives in 15 countries. This article shows that the tendency to use existing instruments to implement EU policy is limited, as in almost all countries new instruments were developed. Yet, states do tend to choose instruments from their predominant policy instrument mix and preferred implementation style to address the management requirements of the Directives. Additionally,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whe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EU policy coincided with a process of transition to a market economy, new instruments were introduced outside the existing implementation style.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policy instruments is the result of historical turns, domestic pressure and a shift to new modes of governance. National case studies are needed to shed more light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U policy and domestic factors during the process of instrument choice.  相似文献   
166.
我国环境侵权规范分散于相关立法,存在体系性不足和制度性缺陷等问题,因此,必须出台环境侵权专门立法。在构成要件方面,必须构建环境侵权二元规则,即人身损害适用无过错责任,财产损失适用过错推定责任;在责任承担方面,故意违法排污应当引入惩罚性赔偿。《侵权责任法》第67条适用于环境共同侵权内部责任份额的确定。环境侵权专门立法应当规定环境公益诉讼。  相似文献   
167.
何永泉 《四川环境》2012,31(3):85-89
环境问题是我国当今最重要的民生问题,目前,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环境污染问题愈演愈烈,人们寄希望环境法治,然而,当前的环境法治建设存在诸多的弊端,本文探讨了我国环境法治建设中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8.
国内外针对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立法经验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多发、危害严重的现状,总结了美国、日本等国家关于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管理立法的成功经验和国内相关立法工作中存在的宪法和环境保护综合法界定不清、应急法律不成体系等问题,同时针对国内相关立法工作的不足提出了加强中国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立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9.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历经30年之完善发展,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之法律制度。然而近年来开发活动中由环境问题引发的诸多社会问题,暴露出环评对社会因素考虑之不足。本文在分析社会影响评价对环评辅助作用的基础上,提出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引入社会影响评价机制的政策建议。并借鉴国外经验,进一步提出完善公众参与,为社会影响评价立法,制定相关规范、标准的构想。从技术层面,着重探讨了社会影响评价程序、方法和指标体系等。  相似文献   
170.
The rise of right-wing populism (RWP) poses a challenge for the climate agenda, as leaders and supporters tend to be climate sceptics and hostile to policy prescribing action on climate change. However, there is a surprising dearth of research that investigates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is association. Two kinds of explanation are considered, drawing on the literature on populism. One is termed ‘structuralist’, drawing on accounts of the roots of populism in economic and political marginalisation amongst those ‘left behind’ by globalisation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A second focuses on the ideological content of RWP, especially its antagonism between ‘the people’ and a cosmopolitan elite, with climate change and policy occupying a symbolic place in this contrast. It is argued that there are limits to the structuralist approach, and that an ideologically based explanation is more compelling. An agenda for future research on RWP and climate science and policy is propo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