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485篇 |
免费 | 589篇 |
国内免费 | 62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35篇 |
废物处理 | 5篇 |
环保管理 | 799篇 |
综合类 | 1738篇 |
基础理论 | 563篇 |
环境理论 | 2篇 |
污染及防治 | 66篇 |
评价与监测 | 119篇 |
社会与环境 | 743篇 |
灾害及防治 | 6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9篇 |
2024年 | 87篇 |
2023年 | 75篇 |
2022年 | 124篇 |
2021年 | 105篇 |
2020年 | 121篇 |
2019年 | 119篇 |
2018年 | 117篇 |
2017年 | 182篇 |
2016年 | 162篇 |
2015年 | 143篇 |
2014年 | 102篇 |
2013年 | 199篇 |
2012年 | 227篇 |
2011年 | 226篇 |
2010年 | 196篇 |
2009年 | 131篇 |
2008年 | 163篇 |
2007年 | 235篇 |
2006年 | 214篇 |
2005年 | 157篇 |
2004年 | 151篇 |
2003年 | 144篇 |
2002年 | 101篇 |
2001年 | 87篇 |
2000年 | 74篇 |
1999年 | 89篇 |
1998年 | 51篇 |
1997年 | 35篇 |
1996年 | 55篇 |
1995年 | 24篇 |
1994年 | 26篇 |
1993年 | 30篇 |
1992年 | 20篇 |
1991年 | 23篇 |
1990年 | 19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5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9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3篇 |
1977年 | 7篇 |
1975年 | 9篇 |
197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基于生态和社会经济约束的区域土地整治潜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准确评价区域耕地整治、农村居民点整治、废弃地复垦和未利用地开发4种类型的土地整治潜力是实现区域统筹规划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前提。通过选取能反映区域四种土地整治类型内在和外在潜力的指标因素,引入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双重制约条件,结合层次分析法和约束条件评价模型对研究区域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约束下的土地整治综合潜力开展定量评价,并采用K-Means聚类方法进行潜力分区。研究结果表明:高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水平条件能提高区域土地整治潜力水平,反之则制约土地整治潜力水平,同时根据约束条件的土地整治潜力评价结果将研究区域划分为土地整治高潜力区、较高潜力区、一般潜力区和低潜力区,与无约束条件下的土地整治潜力评价结果相比,该分区结果更加符合当地实际情况。该研究一方面可为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土地整治潜力评价提供新方法,另一方面可为新一轮土地整治统筹规划提供有效的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932.
工业土地利用与行业结构调整研究--基于昆山1400多家工业企业有效问卷的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昆山市工业企业用地利用调查数据为依据。分析了现有昆山工业行业产业结构现状,并选取了6个相应的评价指标一在1414份问卷基础上,应用统计分析法,对所调查的工业内部不同17行业企业用地土地利用程度进行定量化评价。根据定量化评价结果并结合昆山市实际情况和有关的行业发展目标提出了产业调整和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933.
城乡生态经济交错区农地城市流转决策博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烈佳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15(6):718-718
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生态经济交错区的农地被占用是一种普遍现象。在我国,农地城市流转是通过土地征用而实现的,即我国农地城市流转决策属于政府行为,因此,从决策主体行为出发,研究农地城市流转,对于我国城市化的正常推进以及农地的有效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得出,在现有的制度安排下,地方政府更加注重区域农地流转的经济发展,村干部往往是政策的执行者,而农民在决策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对于农地流转决策影响不大。可见,要控制农地过量向城市流转,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完善决策机制,规范征地行为,提高农民参与权。 相似文献
934.
我国开发区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的区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应用比较优势理论,以国家级53个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研究了不同区域间开发区土地利用的比较优势。结果表明。按照区域土地利用的比较优势来配置土地资源能够提高土地利用的总福利水平。整体上.中西部国家级开发区的比较优势高于东部地区:而区域内部东部地区的京津苏沪及中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在开发区建设用地的利用上具有比较优势。因此,按照开发区土地利用的比较优势度计算结果,在排除开发区自身发育不完善和管理层面因素后,对于确实不适宜进行开发区工业建设的应进行空间布局的调整,恢复其农业生产;而对于比较优势度较高的地区可根据实际需要增设相应的开发区。以实现耕地保护与开发区建设的双赢。 相似文献
935.
生态退耕对安塞县土地利用及其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作为衡量区域生态服务功能的指标,对安塞县1998-2006年间生态服务功能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根据黄土丘陵沟壑区耕地坡度与水土流失相关关系以及农户调查数据,对安塞县耕地扰动调节、水分调节、水供应、侵蚀控制以及不同坡耕地食物供应能力的生态服务价值指数进行了修正。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安塞县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对区域生态服务功能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态建设措施使得安塞县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扭转,其生态服务功能在1998-2006年间增加了12%,其中缓坡耕地、中坡耕地和陡坡耕地的退出,对安塞县生态服务功能增强的贡献率分别为25%,48%,27%。文章还对生态建设的监督与投资进行了讨论,认为基于实验的生态系统功能监测与评估技术才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基础;生态建设所带来的生态效益的主要获益者是更大空间范围的利益相关者甚至全社会,因此作为社会代表的政府应成为生态建设的主要投资主体。 相似文献
936.
我国耕地管制的必要性及当前任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利根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8,8(3):33-36
本文针对我国耕地资源人均数量少、质量低的特点,提出在我国实现耕地管制的必要性,进而提出当前我国耕地管制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937.
城市规划区农用地价格评估的实证研究--以江苏泰兴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群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12(1):33-38
城市规划区农用地价格的评估既不同于城市建成区各类用地价格评估,也不同于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农用地的价格评估,是农用地价格评估中的热点和难点,其区别于其他土地评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城市规划区农用地价格是一种农用地转用价格,其实质是农用地所有权价格;二是城市规划区农用地用途将发生变更;三是城市规划区农用地存在着预期收益及其收益年限问题。在此基础上,以江苏泰兴市为例,对城市规划区农用地价格的评估思路进行了探讨,思路之一是运用投入产出法将城市规划区农用地的未来预期净收益还原为无限年期的所有权价格;思路之二是运用假设开发法求取“剩余之数、即为地价;思路之三是运用征购价格法从农用地价格构成角度探讨了规划区农用地的价格,并对三种估价思路及其估价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938.
土地作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生产要素,是地方政府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工具。“双碳”目标的提出,将推动地方政府改变过去依靠低价出让工业用地吸引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粗放发展模式。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是中国为实现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此政策的提出必然会对地方政府偏向重污染行业的土地出让行为产生影响。文章以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利用286个地级市2007—2019年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对该试点政策与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①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实施显著地减少了地方政府重污染行业土地的出让面积和宗数,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②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重污染行业土地出让的影响还会受到地方政府环境规制强度和官员任期的影响。环境规制强度越大的试点城市会进一步减少对重污染行业的土地出让面积和宗数。当低碳试点城市的市委书记任期小于等于3年时,该试点城市的重污染行业土地出让面积和宗数会显著减少,而市委书记的年龄对地方政府重污染行业的土地出让并没有显著的影响。③异质性分析发现,非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和大型城市,其重污染行业的土地出让面积和宗数会更显著地减少。基于此提出:进一步总结和推广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把环境目标纳入官员考核体系,加大环境目标约束;环境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需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939.
北京市丰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社会经济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十年来.北京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建设用地不断向外扩展。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异常明显。丰台区作为北京城市边缘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具有典型性,在分析丰台区12年间土地利用的类型变化、数量变化、程度变化和区域变化特征基础上。对形成这种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从社会经济方面进行了剖析,并在统计软件SPSS的支持下对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指数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大。土地利用程度增加;耕地、园地和未利用地净减.而建设用地和林地净增.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驱动力主要是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提高.并且这些因素的驱动力指数是逐年增加的。政策的干预作用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940.
基于数量视角的耕地保护政策绩效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耕地保护政策的绩效评价是我国粮食安全及土地调控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数量保护的视角,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评价了我国2000-2007年的耕地保护政策绩效,测度对象主要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土地用途管制、耕地执法监管政策。研究结果显示,耕地保护政策在数量保护上具有总体效率高(2002年除外)、规模效率递增或保持、纯技术效率高的表征,但是,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与总体效率不能很好拟合且三项效率的综合具有分层性,只有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达到了最佳产出。进而得出结论:2000-2007年,耕地保护政策取得了耕地总量平衡、耕地基本数量维持、建设占用耕地趋缓、耕地违法减少的显著效果,然而,耕地保护政策绩效的年度差异、政策时滞及体制等影响因素的复杂、投入和产出的部分饱和亦表明绩效的不充分。为促进我国耕地保护政策绩效的提升,提出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用、建立耕地保护责任制度等建议,并对进一步研究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