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370篇 |
免费 | 1156篇 |
国内免费 | 106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687篇 |
废物处理 | 80篇 |
环保管理 | 453篇 |
综合类 | 2095篇 |
基础理论 | 390篇 |
污染及防治 | 498篇 |
评价与监测 | 82篇 |
社会与环境 | 148篇 |
灾害及防治 | 19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3篇 |
2024年 | 92篇 |
2023年 | 151篇 |
2022年 | 176篇 |
2021年 | 201篇 |
2020年 | 198篇 |
2019年 | 208篇 |
2018年 | 199篇 |
2017年 | 245篇 |
2016年 | 242篇 |
2015年 | 207篇 |
2014年 | 202篇 |
2013年 | 255篇 |
2012年 | 297篇 |
2011年 | 250篇 |
2010年 | 224篇 |
2009年 | 168篇 |
2008年 | 125篇 |
2007年 | 210篇 |
2006年 | 187篇 |
2005年 | 131篇 |
2004年 | 107篇 |
2003年 | 86篇 |
2002年 | 64篇 |
2001年 | 58篇 |
2000年 | 46篇 |
1999年 | 39篇 |
1998年 | 40篇 |
1997年 | 32篇 |
1996年 | 31篇 |
1995年 | 15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15篇 |
1992年 | 17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6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2篇 |
1976年 | 2篇 |
1974年 | 2篇 |
1971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6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91.
大坝拦截对河流水溶解组分化学组成的影响分析——以夏季乌江渡水库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乌江渡水库为主要研究对象,揭示了大坝拦截条件下的夏季水化学特征:阴离子以HCO-3,SO2-4为主,阳离子以Ca2+,Mg2+为主,其余离子含量低于10%,说明了碳酸盐岩的风化对水体化学组成起到了主要控制作用,蒸发盐岩石的风化对水体化学组成影响较小。水库水体存在温度分层现象,形成了不同层位的水体有着不同的水化学组成,即水化学分层。水化学的分层形成了溶解组分在水库垂直深度上的规律分布,比如受藻类的影响,Si和叶绿素随深度成相反的变化特征;HCO-3受光合作用和有机质降解的影响,30 m 以上随着水深的增加而递增,30 m 以下呈现相反趋势;水库泄水方式明显改变了水化学各种参数和离子在水体中的分配。乌江水库两主要支流(息烽河和偏岩河)分别对乌江渡坝前水体中的Ca2+,SO2-4,HCO-3,Mg2+和K+,Na+,Cl-有贡献。网箱养鱼、生活污水、农业施肥、酸性矿山废水以及酸雨沉降都会对水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 相似文献
492.
493.
目的通过在丙烯酸树脂分子中引入有机硅,制备一种具有低表面能的有机硅改性丙烯酸树脂CP-CC021。方法探讨合成工艺中有机硅单体和引发剂含量以及添加纳米级Si O2粒子填料对涂层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获得了最大接触角的最佳工艺条件,添加纳米Si O2粒子增大了涂层的表面粗糙度,在涂层表面形成了大量微-纳结构状的突起,显著提高涂层的疏水性能。结论有机硅单体(VTMS)质量分数为23.0%,引发剂(AIBN)质量分数为0.50%,纳米Si O2粒子添加量(质量分数)为7.4%,得到的涂层接触角为126.1°。 相似文献
494.
温度和停留时间对DDT污染土壤热脱附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采用热处理方法分别对自配DDT及其衍生物(DDTs,包括p,p'-DDT、o,p'-DDT、p,p'-DDD和p,p'-DDE)污染土壤在5个温度(100,200,300,400,500℃),6个停留时间(5,10,20,30,40,50 min)下的DDTs去除率及热处理前后的DDTs残留浓度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热脱附对DDTs污染土壤修复效果显著。当温度达到300℃以上时,热脱附技术的优势开始显现。300℃下40 min时的DDTs去除率与400℃及500℃处理10 min时相当,均能达到97%以上。对热处理前后土壤中DDTs的残留浓度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土壤中的主要污染成分p,p'-DDT在200℃以上时大量减少,主要转化为p,p'-DDE。p,p'-DDE在200~300℃时大量生成,400~500℃被去除。根据能耗分析结果得出较佳热处理条件为400℃,10 min。 相似文献
495.
3DBER-S反硝化脱氮性能及其菌群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污水处理厂尾水TN去除问题,采用16S rDNA克隆文库法,探究了3DBER-S(三维电极生物膜耦合硫自养脱氮工艺)的强化脱氮机制及其菌群特征. 结果表明,I(电流)和HRT(水力停留时间)对3DEBR-S中氢自养和硫自养反硝化作用所占比例的影响较大,但对脱氮效率影响不显著. 当进水C/N〔ρ(CODCr)/ρ(TN)〕为1、ρ(NO3--N)为35 mg/L、I为300 mA、HRT为4 h时,NO3--N和TN去除率可分别稳定在80%和74%以上. 16S rDNA克隆文库结果显示,反应器中β变形菌纲为优势菌群,占47.89%〔以OUT(操作单元)计〕. 在β变形菌纲中,与具有反硝化功能的陶厄氏菌属(Thauera)相似的细菌所占比例最大,为52.94%;与可分别利用硫和氢为电子供体进行反硝化脱氮的硫杆菌属(Thiobacillus)和食酸菌属(Acidovorax)相似的细菌分别占17.65%和14.71%. 3DBER-S中存在异养联合氢自养和硫自养反硝化协同去除硝酸盐氮的作用,可为反硝化脱氮提供充足的电子供体,节约了有机碳源消耗,并保证了稳定高效的脱氮效果. 相似文献
496.
电厂燃煤锅炉烟气脱硫是减少和控制酸雨的有效手段。LS氨法喷雾脱硫技术具有脱硫效率高、环境效益好、资源综合利用的特点。以合成氨生产装置回收的低浓度氨水为吸收剂,实施锅炉烟气脱硫技术改造.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497.
以含固率为10%的污泥为对象,研究不同温度和时间条件下热水解过程中有机物转化规律对污泥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热水解时间的延长和温度的升高,污泥中挥发性悬浮固体(VSS)的水解率逐渐升高。在热水解时间为20 min时,温度由150℃升高到180℃,VSS水解率由22.9%增至38.4%,污泥中VSS由46.28 g/L降低到40.63 g/L。水解液组分分析表明,溶解性化学需氧量(SCOD)主要组成为蛋白质(50%)、碳水化合物(15%~20%)、可挥发性脂肪酸(15%~20%)。水解液中氮主要以有机氮的形式存在。在热水解条件达到165℃、50 min时,氨氮浓度为1.16 g/L,之后,随着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氨氮浓度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498.
喷灌和沟灌方式对农田土壤NH3挥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2016和2017年传统灌溉(沟灌)和节水灌溉(喷灌)方式氨(NH3)挥发的季节年际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采用通气法进行原位监测,分析了土壤温度、体积含水量、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以及气温降水等因素对NH3挥发的影响.结果表明,NH3挥发速率的峰值出现在施用氮肥后1~2周,喷灌有效降低NH3挥发峰值,喷灌和沟灌的NH3挥发速率峰值在2016年分别为2.67kg/(hm2·d)和11.11kg/(hm2·d),2017年分别为2.42kg/(hm2·d)和11.73kg/(hm2·d);马铃薯生长季NH3挥发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挥发高峰主要发生在7~8月,追肥期高于基肥期.2016~2017年农田土壤NH3累积挥发量均表现为喷灌<沟灌,与沟灌相比,喷灌分别减少58.15%和43.55%.NH3挥发速率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体积含水量、NH4+-N、NO3--N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相似文献
499.
500.
通过对不同填料进行初筛,选择红瓦、环保砖和水泥砖作为研究对象,对低浓度含磷水体进行磷吸附能力试验研究.结果表明,Langmuir 和Freundlich方程均能合理地描述低浓度含磷水体中各填料的等温吸附特性,Langmuir方程中3种填料对磷的理论饱和吸附量由大到小依次为:红瓦(38.13 mg·kg-1)>环保砖(25.79 mg·kg-1)>水泥砖(8.85 mg·kg-1),Freundlich方程中反应吸附能力的K值由大到小的规律同Langmuir方程的饱和吸附量一致.一级动力学方程、Elovich方程和双常数速率方程均能很好地描述填料对磷素的吸附动力学特征,从可决系数来看,Elovich型方程的拟合效果最好.从磷释放及其安全性分析,3种填料没有向水体释放磷,释放的重金属元素非常低,不会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各填料出水均偏碱性,因此,选择湿地植物时必须具有较强的耐碱性.综合考察得出,红瓦和环保砖可作为处理低浓度含磷水体的除磷填料.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