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1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159篇
安全科学   91篇
废物处理   18篇
环保管理   44篇
综合类   310篇
基础理论   100篇
污染及防治   46篇
评价与监测   13篇
社会与环境   68篇
灾害及防治   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5年   1篇
  1971年   2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551.
运用LMDI方法将中国SO2排放变化分解为规模效应、区域经济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能源结构效应、产污系数效应和污染治理效应六个因素,并进行了东、中、西和东北四个地区的差异分解分析。结果表明:规模效应是造成各地区SO2排放增加的最重要原因,不同地区不同时段SO2排放的减排因素不同。1999―2003年间,东部、中部地区能源结构和产污系数的减排效应显著,西部、东北地区能源强度和产污系数效应突出;2003―2006年间,东中西部污染治理和产污系数减排效应明显,东北地区能源效率减排贡献大;2006―2009年间,东部、中部的污染治理和能源效率减排贡献突出,西部的产污系数效应和污染治理作用显著,东北的产污系数和能源强度效应突出。建议按照不同地区结合实际情况实行灵活的减排政策。  相似文献   
552.
非平衡等离子体联合技术降解甲苯气体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竹涛  李坚  梁文俊  金毓峑 《环境科学学报》2008,28(11):2299-2304
采用了自制的纳米钛酸钡基介电材料作为催化剂,以电工陶瓷拉西环作为载体,利用介质阻挡放电产生的非平衡态等离子体对常压下流动态含甲苯的空气进行处理,研究了电场强度、流速、初始浓度及不同填料情况下甲苯的降解及臭氧产生情况,初步探讨了等离子体催化降解甲苯的机理,并进行了产物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电场强度小于13kV·cm-1时,甲苯降解率和臭氧产生浓度随电场强度的提高而上升,随气速和初始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不同填料下降解率及臭氧浓度由大到小排序为有催化剂填料、普通填料、无填料,有催化剂存在时(电场强度为14kV·cm-1,流速为0.3 m3·h-1,甲苯浓度为600 mg·L-1),甲苯降解率最高可达95%.当电场强度>13kV·cm-1时,臭氧浓度因受到过量的高能电子攻击而发生分解.表现为臭氧浓度随电场强度的继续增加而降低.因此,电场强度为13kV·cm-1时,产生的臭氧浓度最高.  相似文献   
553.
在中国华北地区,二氧化氮污染仍旧不容忽视,尤其是在机动车辆密集和工业生产相对集中的京津冀城市群。运用小波分解(WD)和长短期记忆(LSTM)神经网络建立了W-LSTM组合模型,用于预测未来京津冀地区二氧化氮日均浓度和分指数。使用2014年1月—2018年5月主要大气污染物数据对组合预测模型进行训练试验,在获得最优模型参数后,使用2018年6月—2019年6月数据进行模型预测性能测试试验。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的LSTM预测模型,W-LSTM组合预测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测性能,预测结果的平均绝对百分误差为9.21%。在此基础上,使用最优预测模型对京津冀城市群2019年7月—2020年12月二氧化氮日均浓度进行了预测,并描绘了时空分布图用以表征其时空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554.
为了了解在河岸带生态恢复中植物的生长及其作用,在中试规模上对河岸带中的荆三棱进行了1 a研究.荆三棱在不同水深区域的生长高度与密度表明荆三棱对水深的耐受性不强,更适合于在浅水域生长.秋季收割与不收割的对比表明秋季收割有利于荆三棱第2年的生长与发芽.荆三棱生物量及其中的N、P在地上、地下的分布表明地下荆三棱的生物量比地上多大约55%,地下荆三棱生物固定的N、P总量分别大约比地上荆三棱生物固定的N、P总量多50%和126%.在河岸带通过收割荆三棱可以分别带走荆三棱所固定的全部N、P的40.5%和30.6%.地上荆三棱经过130 d的浸泡,其重量损失率有27.10%, TN、TP的损失分别为40.80%和76.80%.浸泡植物释放出的污染物基本没有积累现象.  相似文献   
555.
This paper empirically examines the impact of oil price volatility on key macroeconomic indicators of Thailand. Following Andersen et al. [2004. Analytical evaluation of volatility forecasts.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45(4), 1079–1110], quarterly oil price volatility is measured by using the realized volatility (RV). The impact of the oil price volatility is investigated using the vector auto-regression (VAR) system. The Granger causality test, 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s, and variance decomposition show that oil price volatility has significant impact on macroeconomic indicators, such as unemployment and investment, over the period from 1993Q1 to 2006Q4. Perron's [1997. Further evidence on breaking trend functions in macroeconomic variables.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80(2), 355–385] test identifies structural breaks in all the concerned variables during the time of 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 (1997–1998). A VAR for the post-crisis period shows that the impact of oil price volatility is transmitted to budget deficit. The floating exchange rate regime introduced after the crisis may be the key contributor to this new channel of impact.  相似文献   
556.
采用浓硫酸低温分解回收废弃稀土抛光粉,考察了硫酸用量、分解温度和反应时间对分解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较佳实验条件下,稀土收率可达95%以上。通过热重-差热与红外光谱联用技术实时在线监测技术,表明分解过程分为2个阶段,分别在270℃和300℃温度范围附近,稀土氧化物和稀土氟氧化物与硫酸发生反应。  相似文献   
557.
中国碳排放变动的因素分解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的急剧增长以及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期内难以改变,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总量不断增长.本文基于广义费雪指数(GFI)方法,建立中国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 2000-2008年间,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和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变化对中国人均碳排放的影响.该方法较之拉氏指数和D氏指数分解法,克服了它们的缺点,更好的消除了分解的残差项,得到的结果更加精确.分析表明:经济发展对拉动中国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呈指数增长,而能源效率对抑制中国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呈倒“U”型,并且其抑制作用当前有增强趋势,能源结构的抑制作用依然微弱.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难以抵消由经济发展拉动的中国人均碳排放量增长.本文得到当前能源效率因素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正逐渐增强,而能源结构因素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依然微弱,这与以往的结果不同.为了考察各种因素对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的长期规律性,本文首次拟合了各种影响因素的瞬时变化率特征,进一步反映出各影响因素的动态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558.
我国要实现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承诺的减排目标,有赖于正确判断相关因素对我国CO2排放的影响强度和作用机理.减排目标的实现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从生产层面到消费层面,从结构因素到效率因素都有涉及.本文从最终需求的视角,同时考虑生产和消费的影响因素,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和对数平均Divisia指数分解法,考察了1997-2002、2002 - 2007年两个时段相关影响因素的变化对总排放变化的总贡献和部门贡献.研究结果表明,最终需求总量的不断增长是拉动总排放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重化工部门能耗强度的降低是促进减排的主要驱动因素;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部门中间投入技术的变动是影响总技术效应的主要部门因素;能耗结构、产业结构和消费构成的变化所技动的减排效应量波动状态.文章提出减排不仅要从生产层面更要从消费层面下功夫,不仅要提高技术效率还要注重调整结构.  相似文献   
559.
随着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的掠夺式开采的日益严重,中国不可再生能源供需缺口日渐放大,来自于经济增长和消耗强度的冲击使得中国不可再生能源消耗压力逐年增大.在对不可再生能源供需缺口以及消耗构成分析的基础上,运用IPAT方程、LMDI分解法,对中国不可再生能源消耗压力的驱动因素进行实证分析,针对作为主要驱动因素的不可再生能源消耗强度,运用费雪指数分解法进行二次结构、效率效应分解,并就分析结果作出具体剖析.研究结论如下:①中国不可再生能源消耗压力呈现“谷峰交替”型变动趋势,消耗压力的增加主要源于经济因素的驱动,消耗压力的减弱主要源于消耗强度的抑制性驱动作用;②结构效应指数对不可再生能源消耗强度的变动发挥主要影响作用,产业结构的低碳化调整会促进工业部门内部消耗强度的降低,从而达到拉动不可再生能源整体消耗强度降低的目标.  相似文献   
560.
Advanced oxidation technologies such as ozonation have been proposed to improve removal efficiency of micropollutants during wastewater treatment. In a meta-analysis of peer-reviewed literature, we found no ecotoxicological effects of wastewater ozonation on invertebrates (n = 82), but significant adverse effects on bacteria (n = 24) and fish (n = 5). As information on functional endpoints or trophic interactions is lacking, we applied a bioassay relating to leaf litter decomposition to fill this gap. Leaf discs exposed to ozone-treated wastewater with a high (1.04 mg O3 (mg DOC)−1, n = 49) ozone concentration were significantly preferred by an aquatic detritivore, Gammarus fossarum, over discs conditioned in wastewater not treated with ozone. This effect might have been mediated by reduced bacterial and elevated fungal biomass, and appears to be the first demonstration of wastewater ozonation impacts on invertebrates and an associated ecosystem proces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food-choice trials, chemical analyses revealed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concentrations of organic micropollutants in wastewater treated with ozone at high concentrations. Thus, food-choice trials as applied here hold promise to assess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advanced oxidation technologies in wastewater treatment and appear to be a valuable complement to the ecotoxicological toolbox in gener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