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02篇
  免费   279篇
  国内免费   1814篇
安全科学   181篇
废物处理   129篇
环保管理   224篇
综合类   2678篇
基础理论   368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760篇
评价与监测   38篇
社会与环境   13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88篇
  2021年   144篇
  2020年   133篇
  2019年   151篇
  2018年   127篇
  2017年   112篇
  2016年   165篇
  2015年   211篇
  2014年   245篇
  2013年   287篇
  2012年   306篇
  2011年   290篇
  2010年   217篇
  2009年   280篇
  2008年   165篇
  2007年   296篇
  2006年   263篇
  2005年   177篇
  2004年   120篇
  2003年   136篇
  2002年   81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2年   2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68 毫秒
411.
Soil heating has been proposed as a method to enhance the vapor extraction of NAPLs from contaminated soils. Three-dimensional fluid flow and heat transfer simulations have been performed for soil-heated vapor extraction to determine the transient system performance for a hypothetical configuration. Soil layering has been considered in evaluation of the initial non-aqueous phase liquid (NAPL) distribution and in evaporation and transport to the vapor extraction location. Results from this layered model are compared with results for a homogeneous system with an initially uniform NAPL, indicating the influence of layering, the initial NAPL distribution, the type of NAPL, and the possibility of enhanced vapor diffusion. Not only is the NAPL removal time reduced significantly with the addition of heat, but the uncertainty in the removal time owing to a number of difficult to characterize in situ factors, such as layering and the initial NAPL distribution, is much less than for standard soil vapor extraction without heating, owing to the rise in temperature and increase in NAPL vapor pressure with time.  相似文献   
412.
根据染料废水的特点 ,研究了自制产品新型氧化 混凝剂处理染料废水的情况 ,探索了药剂用量、pH值等因素对COD、色度去除率的影响。试验表明 ,当pH >10、“染清”氧化 混凝剂的加入量万分之三左右、絮凝时间 6min、静置沉淀3 5min时 ,该药剂对染料废水具有良好的效果 ,COD和色度的去除率最高分别可达 97%和 86% ,从而证明该方法对于染料废水的处理是可行的。该处理工艺设备简单 ,系统运行稳定 ,操作方便 ,成本低  相似文献   
413.
废水除磷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 ,人们越来越重视污水除磷技术。本文介绍与评述了化学和生物两种除磷方式及其除磷机理和工艺 ,并着重介绍了生物除磷的现状、发展和研究动向  相似文献   
414.
采用厌氧 缺氧SBR反应器对以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的反硝化除磷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反硝化聚磷菌完全可以在厌氧 缺氧交替运行条件下得到富集。稳定运行的厌氧 缺氧SBR反应器的反硝化除磷效率 >90 % ,出水磷浓度 <1mg L。进水COD浓度对反硝化除磷的效率影响很大 ,在COD浓度 <180mg L时 ,进水COD浓度越高 ,除磷效率也就越高。较高浓度的进水COD浓度将导致有剩余的COD进入缺氧段 ,对反硝化吸磷构成不利影响。污泥龄为 16d时 ,厌氧 缺氧SBR反应器取得稳定和理想的反硝化除磷效果。污泥龄减少到 8d ,由于反硝化聚磷菌的流失导致反硝化除磷效率的下降。当污泥龄恢复到 16d时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 ,反硝化聚磷菌重新得到富集 ,除磷效率恢复到 90 %以上。  相似文献   
415.
介绍了络合吸收结合生物转化处理NOx 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目前的研究进展情况 ,并分析了该技术处理氮氧化物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16.
微絮凝 -直接过滤工艺是一种将混凝反应、沉淀截留集中在同一滤柱内同步完成的高效水处理工艺。该工艺应用于城市污水的深度处理中 ,通过絮凝剂的加入 ,具有同步去除PO3 -4 P、SS和部分COD的功能。本文研究了该工艺对二级处理出水中PO3 -4 P、SS和COD的去除效果及其规律。研究表明 :采用聚合氯化铁 (PFC)作为絮凝剂 ,当Fe/P摩尔比为 2∶1时 ,水中PO3 -4 P的去除率达 98.8% ,浓度可降至 0 .1mg/L以下 ,同时SS、COD去除率也有明显提高。与传统的混凝、沉淀除磷工艺相比 ,该工艺具有操作简单、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污泥量少等优点 ,是一种更为经济和简单的处理单元 ,适用于现有城市污水处理厂的除磷和进一步提高水质的深度处理  相似文献   
417.
脱木素工艺为中小制浆企业的黑液治理提供了新的方法。系统中酸化纤维污泥减小碱木素胶粒间的斥力 ,吸附废水中已析出的木质素和细小纤维 ;酸破坏了系统中胶体的水化膜 ,增大了胶体的粒径 ;混凝剂中和胶体表面电荷 ,增加颗粒间的接触机会 ,同时发挥了絮凝沉降的作用。该工艺与传统工艺相比 ,减少了酸及混凝剂的用量 ,木素沉降速度快。当试验废水pH =5、绝干纤维污泥与进水CODCr质量之比为 1.1、硫酸铝投加量为 160mg/L时 ,CODCr去除率高于 63 %。  相似文献   
418.
碳氮磷比例失调城市污水的同步脱氮除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现行同步脱氮除磷工艺处理南方地区碳、氮、磷比例失调城市污水中,因C/N、C/P偏低,碳源不足而降低脱氮除磷效率的难题,试验以碳源偏低的广州市城市污水为研究对象,采用厌氧/好氧交替运行的SBR系统,通过对厌氧、好氧时段的合理调控,在无需额外添加碳源的条件下,有机物、氨氮、总氮和总磷的平均去除率分别可达90%、72%、41%和99%,不仅能使有机物和氮的出水指标达到国家排放标准,而且总磷出水浓度能达0.5 mg/L以下。通过进一步分析同步高效脱氮除磷的影响因素和控制条件,得出合理污泥龄的控制是实现同步脱氮除磷的关键,厌氧/好氧交替运行的方式不仅强化了磷的释放和吸收,而且降低了碳源偏低和硝酸盐对同步脱氮除磷影响的结论。  相似文献   
419.
主要对水环境中微囊藻毒素污染的产生、毒性和去除方法进行了综述,在如何高效去除MCs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20.
讨论了影响同步硝化反硝化反应的各参数,并进行了单因素实验与正交实验,获得了同步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工艺运行的最佳条件:DO浓度控制在0.5~2 mg/L,COD浓度为600~800mg/L,混合液悬浮固体(MLSS)为5000 mg/L,pH值在8.0左右,反应时间为6 h.在此条件下,氨氮及COD的去除率都较高,分别达85%和95%,总氮去除率为68 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