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3篇
  免费   148篇
  国内免费   146篇
安全科学   182篇
废物处理   43篇
环保管理   126篇
综合类   429篇
基础理论   123篇
环境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76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51篇
灾害及防治   4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81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为研究X形(星形)密封圈在静、动密封工作时的力学性能,通过拟合实验数据得到橡胶Mooney-Rivilin模型参数,利用ABAQUS软件建立X形密封圈仿真模型,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了预压缩量、介质压力、硬度、温度对密封圈静密封的影响,以及速度、摩擦系数对其动密封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封圈在有介质压力时的应力分布更不均匀;在静密封过程中,影响密封圈最大Von Mises应力的因素主次顺序为:介质压力>预压缩量>温度>硬度,影响主密封面上最大接触应力的因素主次顺序为:介质压力>硬度>预压缩量>温度;在动密封过程中,内行程速度、摩擦系数对密封圈应力的影响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992.
应用三维弹性中厚板理论,分析了采动与承压水耦合作用下煤层底板的力学效应及破坏机理。基于Hamilton原理推导了采空区底板在采动和水压耦合作用下的变形和应力表达式,分析了其变形和应力的分布特征。最后,推导了在采动与承压水耦合作用下煤层底板破坏极限载荷PS,讨论了影响煤层底板破坏极限载荷PS的因素。研究成果对揭示回采工作面开采时煤层底板隔水层变形破坏,预防煤层底板突水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3.
为获得不同推进速度下煤岩体的采动力学行为特征,通过轴压和围压分别模拟不同推进速度下垂直应力、水平应力,采用增轴压降围压的方式模拟煤岩体的采动力学行为,同时采用数值模拟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推进速度下煤岩体的采动力学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围压卸载速率相同的条件下,随着轴压加载速率(推进速度)的增加,煤体的峰值强度、轴向应变和横向应变呈增大趋势,在峰值阶段产生了较大的轴向应变和横向应变,呈现出一定的延性,破坏形式具有塑性特征;在轴向加载和围压卸载的综合作用下,煤体体积一直处于膨胀变形状态,围压的卸载加速了煤体损伤破坏的进程,煤体破坏时的峰值应力和体积扩容受控于围压卸载的程度,控制轴压加载速率和围压卸载程度可控制煤体破坏时的峰值应力和体积变形。生产实践中,应结合煤岩体的采动力学行为特征,确定合理的推进速度并加以控制,以保证回采巷道与采场围岩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94.
• Emerging titanium coagulation was high-efficient for algae-laden water treatment. • Polytitanium coagulation was capable for both algae and organic matter removal. • Surface water purification was improved by around 30% due to algae inclusion. • Algae functioned as flocculant aid to assist polytitanium coagulation. • Algae could enhance charge neutralization capability of polytitanium coagulant. Titanium-based coagulation has proved to be effective for algae-laden micro-polluted water purification processes. However, the influence of algae inclusion in surface water treatment by titanium coagulation is barely reported. This study reports the influence of both Microcystis aeruginosa and Microcystis wesenbergii in surface water during polytitanium coagulation. Jar tests were performed to evaluate coagulation performance using both algae-free (controlled) and algae-laden water samples, and floc properties were studied using a laser diffraction particle size analyzer for online monitoring. Results show that polytitanium coagulation can be highly effective in algae separation, removing up to 98% from surface water. Additionally, the presence of algae enhanced organic matter removal by up to 30% compared to controlled water containing only organic matter. Polytitanium coagulation achieved significant removal of fluorescent organic materials and organic matter with a wide range of molecular weight distribution (693–4945 Da) even in the presence of algae species in surface water. The presence of algae cells and/or algal organic matter is likely to function as an additional coagulant or flocculation aid, assisting polytitanium coagulation through adsorption and bridging effects. Although the dominant coagulation mechanisms with polytitanium coagulant were influenced by the coagulant dosage and initial solution pH, algae species in surface water could enhance the charge neutralization capability of the polytitanium coagulant. Algae-rich flocs were also more prone to breakage with strength factors approximately 10% lower than those of algae-free flocs. Loose structure of the flocs will require careful handling of the flocs during coagulation-sedimentation-filtration processes.  相似文献   
995.
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中的国际条约设有知识产权条款,知识产权条款发挥鼓励创新的基本功能。现有生物多样性利用中存在的知识产权问题集中在获取和惠益分享、遗传资源公开和利用知识产权产生的利益三方面。随着数字开源运动和数据库的大量兴起,协调型知识产权规则因缺乏强制力,使知识产权条款发挥的效力大打折扣。加之知识产权的专有属性和产业化,使得知识产权和多样性保护之间的冲突加剧。中国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球治理,由被动参与者转换为积极推动者,确认和实施知识产权规则,关注数字序列信息的发展并加强农民权利的表达。  相似文献   
996.
介绍了喷淋式凉水塔结构、工作原理及冷却效果的影响因素.与机械通风式凉水塔的冷却效果比较表明,该凉水塔具有冷却效率高、运行成本低、操作简单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97.
太湖蓝藻的时空变化规律及治理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09─2012年丰水期和平水期的生物调查获取的环境和生物数据,研究太湖蓝藻的时空分布规律,分析蓝藻分布与其他物理、化学和生物因子(如温度、酸碱性、有机物和营养盐含量、浮游植物与浮游动物密度等)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太湖水质基本上超出V类地表水指标,主要的超标因子是总氮。总氮在丰水期和平水期的质量浓度分别为3.05 mg·L-1和1.65 mg·L-1,总氮在丰水期质量浓度降低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丰水期蓝藻迅速生长,吸收了大量的营养盐。蓝藻仍是太湖浮游植物的优势种。2009─2012年太湖蓝藻的密度随年份无明显变化,但随季节和区域存在显著差异:丰水期蓝藻密度均值为4.87×10^7cell·L-1,明显高于平水期蓝藻密度(1.51×10^6 cell·L-1);太湖东部采样点蓝藻密度明显低于其他湖区。影响蓝藻的非生物因素包括温度、酸碱度和营养盐,高温、偏碱性和高营养盐含量都会增加蓝藻的密度。蓝藻与其他浮游植物和大型水生植物之间存在竞争关系,蓝藻密度增加促进了枝角类的生长。推荐利用机械打捞和大型水生植物修复方法,因为这2种方法可在降低蓝藻密度的同时去除水体中的有机物和营养盐,可以从根本上降低太湖蓝藻水华的风险。增加其他藻类和枝角类控制蓝藻水华方法可行性较差:1)蓝藻暴发时期其它藻类对能量和营养的竞争能力弱于蓝藻,难以抑制蓝藻的生长;2)在太湖中增加枝角类可能降低现有蓝藻的密度,但建立完整的食物链体系降低富营养化程度,防范生物调控中可能存在的生态风险(如其他藻类水华等)较困难。  相似文献   
998.
姚杰  仲兆平 《中国环境科学》2013,33(12):2148-2156
通过对钒钛基蜂窝状SCR脱硝催化剂的制备工艺研究,探索了二氧化钛(TiO2)载体及成型剂配方对产品机械性能及脱硝活性的影响.分别选用工业级硫酸法锐钛型TiO2和进口商业纳米锐钛型TiO2为载体原料,所考察的主成型剂包括二氧化硅(SiO2),活性氧化铝(γ-Al2O3),以及SiO2和硼酸(H3BO3)的混合粉体.进一步对载体及所制备催化剂样品进行表征,机械强度及脱硝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商业纳米级TiO2较工业级TiO2在杂质含量、粉体粒径、分散度等方面占有明显优势,但TiO2晶粒尺寸要高于后者,比表面积亦低于工业级样品.在SCR催化剂制备上,相对工业级TiO2而言商业纳米级TiO2制备样获得了较高的机械强度,但其在脱硝活性方面并不占有优势.而对主成型剂配方的探索显示,以SiO2与H3BO3按一定比例混合得到的成型剂配方不但能够显著提高蜂窝状催化剂的机械性能,另一方面也能够维持其较高的脱硝活性,因此该配方作为钒钛基SCR催化剂的成型剂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999.
生态资产是一种重要的国家资源,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各土地利用类型发生明显变化,由此导致具备生态服务意义的生态资产发生明显改变。进行生态资产定量评估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论文以地理学和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基于遥感影像时序资料,构建生态资产定量评估模型,定量分析东莞市近20 a来生态资产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东莞市自1988年以来生态资产空间分布变化明显,生态资产高低值区域转换频繁;以镇为尺度的研究表明单位面积生态资产呈下降趋势的镇数目增加明显,且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北部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各镇的人均生态资产下降趋势明显,2006年到达最低值。  相似文献   
1000.
选择攀枝花苏铁林下计划烧除试验后苏铁及其根系周围土壤(0~15 cm)为对象,研究火烧对攀枝花苏铁植株生长、叶片生理和苏铁根系周围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期为区域攀枝花苏铁种群恢复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计划烧除区域苏铁成年树的株数及株高没有显著变化,新生叶片数目和幼苗株数相对未烧除区域显著增加,增幅分别达201.66%和317.7%;烧除区域苏铁植株新生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可溶性糖、蛋白质含量,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叶片碳(C)、氮(N)、磷(P)、钾(K)含量,C/N、N/P比与对照区域新生叶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只有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降低.计划烧除改变了苏铁根围土壤(0~15 cm)的理化性质,表现在烧除后的土壤含水量、pH值及总N、P、K含量显著降低;但是,火烧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TOC)、硝态氮(NO3--N)、铵态氮(NH4+-N)含量,微生物量C、N含量也略有升高;这说明火烧有利于增加苏铁林下土壤养分(N)的有效性,为烧除后苏铁快速恢复生长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