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1篇
  免费   115篇
  国内免费   12篇
安全科学   39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352篇
综合类   200篇
基础理论   61篇
环境理论   32篇
污染及防治   30篇
评价与监测   8篇
社会与环境   65篇
灾害及防治   39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83篇
  2016年   97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41.
Government administered protected areas (PAs) have dominated conservation strategies, discourse, and research, yet private actors are increasingly managing land for conservation.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outcomes of these privately protected areas (PPAs). We searched the global literature in English on PPAs and their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outcomes and identified 412 articles suitable for inclusion. Research on PPAs was geographically skewed; more studies occurred in the 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outcomes of PPAs were mostly positive (89%), but social outcomes of PPAs were reported less (12% of all studies), and these outcomes were more mixed (65% positive). Private protected areas increased the number or extent of ecosystems, ecoregions, or species covered by PAs (representativeness) and PA network connectivity and effectively reduced deforestation and restored degraded lands. Few PPA owners reported negative social outcomes, experienced improved social capital, increased property value, or a reduction in taxes. Local communities benefited from increased employment, training, and community-wide development (e.g., building of schools), but they reported reduced social capital an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o household income. The causal mechanisms through which PPAs influence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outcomes remain unclear, as does how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contexts shape these mechanisms. Future research should widen the geographical scope and diversify the types of PPAs studied and focus on determining the casual mechanisms through which PPA outcomes occur in different contexts. We propose an assessment framework that could be adopted to facilitate this process.  相似文献   
442.
针对2015年1月1日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钢铁排放系列新标准(2012版)实施的新形势,指出了钢铁企业面临的五大考验,分析了大气污染物治理的技术现状,提出实现钢铁工业大气污染环保提升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43.
经过长期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治理实践,各地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工程和管理经验,但随着土壤污染问题的日益凸显,三大环境要素质量如何整体提升、确保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稳定持续发挥、满足人民群众对环境产品的需求,成为各级政府推进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需要正视和亟待破解的一个难题。本文在系统分析当前环境污染以单要素为主线实施治理的总体思路所面临困境的基础上,基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区域统筹考量,从治理主体、治理手段、治理过程三个方面,提出推进土壤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协同治理的基本路径,为国家出台土壤环境管理相关政策措施、促进城镇化过程中区域环境质量整体改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44.
王伟 《中国环境管理》2016,8(4):82-86,100
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大气环境整体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如何防治大气污染成为政府和人民高度重视的问题。兰州市在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瞩目的效果并在治理活动中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大气污染治理的"兰州经验"为环境治理以及国家治理现代化树立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样板。针对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难题,兰州市在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中较好地了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抓住了完善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这一核心环节。更为重要的是,"兰州经验"体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公共性、共治性以及有效性的核心价值理念,突显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价值。在切实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保障下,兰州市在环境治理工作中运用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以坚强的执行力确保工作实效,同时还实现了广泛的社会参与,使得治理模式更为科学与民主。  相似文献   
445.
水资源项目治理中的利益相关方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关系网络,这种网络结构会随着项目生命周期发生变化,目前基于单阶段静态网络的研究难以满足这种动态治理角色网络分析的需要。科学合理的分析项目治理社会网络的动态变化,引导其健康发展对提高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合作水平,进而提高项目成功率意义重大。本文以某大型水资源信息系统项目为例,综合应用社会网络分析与系统动力学方法,分析水资源项目治理社会网络的动态变化过程,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对大型水资源项目系统结构进行仿真模拟,通过敏感性分析,探索控制项目治理风险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46.
走向更为积极的气候变化政策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目前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表现为:将气候变化政策视为可持续发展政策的一部分;在参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协议方面有着鲜明立场;重视气候变化方面的科学研究;把气候变化问题作为环境外交的重要部分;努力吸引公众参与等方面。但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仍缺乏应有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前瞳性。我国的气候变化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缺乏明确的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科学研究对政策制定的支持能力不足,公众参与薄弱.企业减缓气候变化的动力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以“走向更为积极的气候变化政策与管理”为核心的改进治理结构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47.
一体化与多中心:黄河流域水管理模式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黄河漉域水质水量管理的现状.在分析国外流域水质水量管理方面的经验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在黄河漉域实施水质水量一体化管理的框架建议,并对黄河广泛分布的灌区水管理提出了准多中心的制度安排建议。  相似文献   
448.
区域管治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通过多种利益集团的对话、协调、合作,解决区域内经济社会冲突,增强区域效力,其核心内容是协调和化解区域发展中的各种利益冲突。本文通过引入博弈论分析方法到区域发展研究领域,构造出地方政府-中央政府政策博弈模型、地方政府-土方政府竞合博弈模型、政府-企业-公众冲突模型来分析和描述区域管涌中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关系和过程,分析这些决策过程中各博弈方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规律和疚,并针对不同的利益博弈类型,提出优化协调方案,为下一步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实施区域管涌、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奠定理论基础,也为我国在划定主体功能区后制定差别化的区域管涌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49.
面向复杂的生态环境系统,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全部要素在短时间内全部加以规则化、制度化可能会带来高昂的制度转型成本并形成负面反馈,延长有效治理的时限。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复杂性、生物安全事件的突发性都需要治理系统快速做出反应,提供弹性、包容的治理机制。模糊治理的嵌入可以对精细化治理形成有效补充。这一模式将打破行政主体的关系限制,突破行政区域地理的空间限制,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协调行动。要完成这一任务,既需要完善清晰、可预测的生物多样性制度框架,为模糊治理提供规则条件,也需要适度模糊治理主体的组织关系,为模糊治理提供机制条件,还需要完善生物多样性治理的层级网络,模糊治理区域的地域关系,为模糊治理提供策略条件。  相似文献   
450.
环境信息治理发展历经三个阶段:自给自足、信息公开与公共服务。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当前环境信息治理处于环境信息公开向环境信息公共服务的转型与变革。这次变革的核心是以公众为本位,表现为环境信息需求的公众主导,以及环境信息供给的公众参与,包括参与环境信息的供给决策、生产过程、以及公共服务质量监督与评价等全过程。当前环境信息治理变革的目标路径重点包括5个方面,即提高公众满意度、优化环境信息公开、严格环境信息质量控制、整合环境信息资源、实现多元供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