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1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103篇
安全科学   103篇
废物处理   33篇
环保管理   76篇
综合类   296篇
基础理论   36篇
污染及防治   33篇
评价与监测   25篇
社会与环境   8篇
灾害及防治   2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21.
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气浮-A/O/SBR工艺在处理冷食加工废水处理工程中的实际应用。运行结果表明:该工艺运行稳定,处理效果好,COD去除率在90%以上,各项指标均优于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三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222.
茉莉酸受体蛋白COI1(coronatine insensitive 1)是茉莉酸信号转导途径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鉴定分析茶树茉莉酸受体COI1基因家族,预测其潜在的分子功能,了解茉莉酸受体COI1基因在乌龙茶加工中应答胁迫的分子机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茶树茉莉酸受体COI1进行家族成员鉴定,氨基酸序列、结构域、基因结构、进化分析以及启动子顺式元件分析,结合实时荧光定量分析CsCOI1基因在乌龙茶加工中的表达.结果显示,茶树茉莉酸受体CsCOI1家族有两个成员,均含有F-box和富亮氨酸重复序列(LRRs)两个结构域;单子叶、双子叶的COI1蛋白各聚一支,且与蜜柑进化关系较近;茶树COI1基因家族两个成员均含有3个内含子,启动子顺势元件主要有胁迫响应元件、激素响应元件以及光响应元件;转录组数据说明茶树CsCOI1基因具有较强的组织表达差异性.实时荧光定量分析表明,CsCOI1a基因在室内萎凋后表达显著上调,且15 min、30 min日光萎凋后CsCOI1b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同时茉莉酸含量发生显著变化.本研究推测CsCOI1基因可能通过茉莉酸信号转导途径参与乌龙茶加工中萎凋的胁迫响应过程,该结果可为乌龙茶加工品质调控奠定基础.(图8表2参30)  相似文献   
223.
为探究侧风对配对运行时间间隔及跑道容量的影响,基于飞机近距平行跑道的管制要求和运行理念,根据尾流的产生过程、运动特性及配对进近运行模式的特点,对有侧风作用下配对飞机之间的最大时间间隔及跑道容量进行研究。针对侧风加速尾流消散的情况,阐述有侧风影响时实施配对进近的条件,建立侧风影响下飞机配对时间间隔变化模型,并分别从侧风风力大小和风向角度2个方面对不同配对机型下的最大时间间隔和跑道容量进行分析;以上海浦东机场跑道为例,计算侧风影响时不同配对机型下的配对时间间隔。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构建模型可以准确把握侧风影响下配对运行飞机之间的特征,模型具有可行性,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平行跑道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24.
为提高风险评价准确性以有效支撑管道完整性维护,保证油气管道在多管并行敷设下安全运行,提出1种基于博弈论-多维云模型的风险评价方法。首先,从并行间距、土壤压实度、土壤导热系数、介质流速、管径、埋深、应急响应时间、上下游截断阀间距等方面建立并行管道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为降低传统赋权方法的主观性,通过结合熵权法改进层次分析法(AHP),从而确定主客观权重,再经博弈论组合赋权法综合计算指标权重;其次,运用多维云模型理论确定风险等级,通过修正各风险评分项的等级区间结合指标权重,计算出各级的综合确定度,并进行等级评判;最后,将该方法应用于工程实例。研究结果表明:所评价管段的指标风险处于中等风险水平,风险可接受,管段的整体风险评价结果良好,有利于并行管道安全管理;实例证明该评价方法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225.
氧化亚氮(N2O)是《京都议定书》规定的6种温室气体之一,其百年增温趋势是CO2的298倍,大气N2O浓度在持续快速增长中.浅水湖泊是大气N2O的重要来源,为探讨富营养湖泊太湖N2O排放的时空变化及潜在驱动因素,于2月(冬)和8月(夏)不同季节下在太湖进行野外观测,采用扩散系数-顶空瓶法观测表层水体N2O浓度[c(N2O)]和排放通量[F(N2O)],并讨论分析N2O排放的潜在驱动因素.由于溶解性有机物(DOM)光谱是溶解性有机碳(DOC)及溶解性有机氮(DON)来源组成的有效示踪指标,其迁移转化过程亦会释放大量无机氮,改变水体氧化还原电位,因而也能影响N2O排放.结果表明,太湖表层水体N2O的浓度和排放通量表现出的时间变化及空间变化强烈受到季节(水温)差异和营养水平的共同影响,其表层水体c(ČN2O)均值为(19.7±2.7) nmol·L-1,F(N2O)均值为(41.1±1.8)μmol·(m2·d)-1,两者均表现为夏季高于冬季(t-test,P<0.01);DOM和DOC等有机质的输入累积能够提高水体N2O的产生和排放潜力,其中N2O排放通量与水体类腐殖质组分C1显著正相关,表征陆源输入的荧光峰积分比值ICIT及芳香性指标S275-295都表明西北入湖河口区积累了大量陆源类腐殖酸,其转化降解对N2O的产生及排放有较大的贡献.结果显示水温、DOM组成来源和营养水平等均是影响太湖水体N2O排放的重要因素.长期连续观测能更好地全面评估各种因素对水体N2O产生及排放的影响并科学合理地制定减排方案.  相似文献   
226.
为探究煤的孔裂隙结构分形特征,以贵州富煤区4个煤层的煤样为研究对象,基于扫描电镜和低温液氮实验综合表征煤样的孔裂隙发育程度及连通性,应用Photoshop,Image-Pro-Plus图像处理技术对煤的SEM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及主要参数提取;结合小岛法计算煤样的孔裂隙分形维数值,并与扫描电镜、低温液氮实验分析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经扫描电镜和低温液氮实验发现,4个煤层的孔裂隙连通性优先顺序依次为六盘水煤田3#煤层>黔北煤田9#煤层>黔北煤田8#煤层>织纳煤田8#煤层;借助图像处理技术并结合小岛法对实验煤样的孔裂隙分形维数进行计算,各实验煤层分形维数由小到大依次为六盘水煤田3#煤层<黔北煤田9#煤层<黔北煤田8#煤层<织纳煤田8#煤层,该分形维数排序所反馈的煤样孔裂隙发育程度及连通性信息与前述2个实验结果相互印证,表明数字图像技术与小岛法分形相结合能真实、准确地反映煤的分形特征。  相似文献   
227.
研究区为典型的南方岩溶区,地下岩溶管道十分发育,为了获得其地下水等水位线图,使用GMS软件包,并采用MODFLOW的排水沟渠子程序包以及河流子程序包来模拟管道流。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拟建项目的废水入渗到含水层后将向西南方向渗流,最终流入黑水河。尾矿渣的淋溶试验结果显示,由于选矿废水中的重金属含量低,故预计项目建成后选矿废水对含水层的重金属污染风险性很小。  相似文献   
228.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射线追踪算法的复杂电磁环境仿真计算的加速方法,同时结合并行系统来共同加速仿真计算。对地形DEM数据进行Daubechies4二维离散小波变换,地形滤波在一定范围内有效降低了其复杂度。继而搭建并行计算系统,将滤波后的地形应用到多个辐射源的仿真建模并行计算,提高复杂电磁环境仿真计算速度。经过对该方法进行多次实验,验证了该方法可以在一定精度范围内提高复杂电磁环境计算速度。  相似文献   
229.
BSSF滚筒法钢渣处理技术发展现况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嵩 《环境工程》2013,31(3):113-115
介绍了BSSF滚筒法渣处理技术的原理和发展现状,通过对主体设备的不断优化完善及工艺系统的再次开发,对钢渣黏度适应性增强,钢渣处理率从30%提高到85%,系统运行稳定,为钢渣资源化利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符合当今社会对环保及固废资源循环利用的需求。  相似文献   
230.
《Environmental Hazards》2013,12(2):89-100
Malaria outbreaks affect nearly 40 per cent of the earth's population, most of whom live in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zones. Malaria is an infectious disease that is transferred by the female mosquito of the species Anopheles. The life cycle of the malaria parasite develops in the anopheline and in the human body. These parasites require suitabl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n order to complete their development cycles within the mosquito. The relevant parameters are temperature, humidity, vegetation and water. A temperature range of 25–35°C and relative humidity range of 50–80 per cent is suitable for developing malaria outbreaks. As the fly-range of the mosquito is limited to 2–4 km, and since water pools are necessary for breeding, the vector abundance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around water bodies. Vegetation cover also has an indirect role on malaria vector abundance. To seek to locate the regions with high potential for malaria outbreaks, we have constructed an experimental map of above-mentioned parameters via remote sensing images. A 7ETM+ image of Landsat platform is used in this study and maps of parameters such as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air temperature, air humidity, water pools and vegetated area were produced. However, a weighted combination of these layers showed some poor agreement 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positive malaria cases collected in the health centres in the region. The methodology first developed in this study is fast and accurate enough to be relied on for forecasting purposes, and could eventually lead—after further research and proper correlations—to improving the targeting of mitigation and relief operations by local health and related organiz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