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24篇 |
免费 | 410篇 |
国内免费 | 44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32篇 |
废物处理 | 100篇 |
环保管理 | 55篇 |
综合类 | 549篇 |
基础理论 | 113篇 |
污染及防治 | 203篇 |
评价与监测 | 20篇 |
社会与环境 | 1篇 |
灾害及防治 | 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篇 |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25篇 |
2022年 | 19篇 |
2021年 | 36篇 |
2020年 | 38篇 |
2019年 | 42篇 |
2018年 | 54篇 |
2017年 | 38篇 |
2016年 | 57篇 |
2015年 | 56篇 |
2014年 | 40篇 |
2013年 | 61篇 |
2012年 | 74篇 |
2011年 | 53篇 |
2010年 | 36篇 |
2009年 | 45篇 |
2008年 | 27篇 |
2007年 | 45篇 |
2006年 | 36篇 |
2005年 | 39篇 |
2004年 | 35篇 |
2003年 | 30篇 |
2002年 | 27篇 |
2001年 | 22篇 |
2000年 | 31篇 |
1999年 | 24篇 |
1998年 | 13篇 |
1997年 | 15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78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为了研究水中存在Br-的情况下,Fe3+和Cu2+对三卤甲烷(THMs)的生成及CHCl3、CHBrCl2、CHBr2Cl、CHBr3 4种消毒副产物相对分布的影响,以腐殖酸模拟氯消毒过程中的前体物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在pH为6、7和9 3种条件下,Fe3+抑制了THMs的生成,pH=6时只有CHCl3生成量随着Fe3+浓度的增加逐渐减少,其余3种消毒副产物均在增加,pH=7时4种消毒副产物浓度均减小并在Fe3+浓度为2 mg/L时生成量最低,pH=9时的生成趋势与pH=6时类似。Cu2+能促进THMs的生成,在pH为6、7和9时,当加入0.5 mg/L Cu2+时,THMs总量分别增加了16.7%、22.6%和2.5%,随着pH增加,THMs总量增加。在3种pH环境中,Cu2+对THMs生成的影响大于Fe3+,在偏酸性环境中,Fe3+影响THMs生成,产生的致癌风险高,当金属离子浓度为2.5 mg/L时,致癌风险相差最高为15%,在中性和偏碱性环境中,Cu2+影响THMs生成,产生的致癌风险高。 相似文献
52.
通过对西安市某污水处理厂进水、厌氧池上清液、二沉池出水、污泥浓缩水、污泥脱水进行FeCI3·6H2O、PAC除磷实验,并以FeCI3·6H2O为沉淀剂对厌氧池上清液从pH、Fe/P摩尔比、腐殖酸、挥发性脂肪酸(VFA)等因素进行批次实验分析磷去除状况.实验显示,三氯化铁、PAC对进水除磷效果不佳,厌氧池上清液用FeCI3·6H2O为沉淀剂时磷去除率较低,二沉池出水、污泥浓缩水以及污泥脱水用FeCI3·6H2O、PAC时其正磷去除率均可达到80%左右.通过对比不同pH值、Fe/P摩尔比、腐殖酸和VFA浓度对厌氧池上清液除磷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4~5,Fe/P=1.3时磷的去除效果达到78%以上,腐殖酸浓度对磷去除率影响不大,VFA在低于10 mg/L和高于60 mg/L时对磷去除率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3.
汞在湿地中的行为对湿地水生生物健康具有重要影响.于2011年和2012年分别采集干(夏初)湿(秋季)季节黄河三角洲湿地土壤样品,分析不同季节汞与甲基汞的含量差异和垂直变化.秋季总汞平均含量为0.064 mg·kg-1;夏季为0.027 mg·kg-1,总汞含量平均减少57%,湿地由积水到干旱过程中导致汞的释放.秋季各点位0~10 cm深甲基汞平均含量为0.28μg·kg-1,夏季甲基汞平均含量为0.066μg·kg-1,各点位含量平均减少76%.在秋季受湿地淹水影响,利于甲基汞的形成,水分减少和湿地干旱导致土壤中的甲基汞减少.在垂直方向上,夏季与秋季相比总汞在0~10 cm深度都有减少,土壤中的汞发生释放,因此,湿地在秋季表现为汇,而在春夏季为大气汞的源.硫酸盐还原细菌的含量秋季远高于夏季,在夏季硫酸盐还原菌与甲基汞和甲基化率均显著相关,硫酸盐还原菌、淹水环境、有机物质都会影响甲基汞产生和分布. 相似文献
54.
Removal of arsenic from wastewater using iron compound: Comparing two different types of adsorbents in the context of LC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jergj Dodbiba Teiji Nukaya Yousuke Kamioka Yuji Tanimura Toyohisa Fujita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09,53(12):688-697
A study was carried out in order to compare th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of two different types of adsorbents in removing arsenic (As) from wastewater. A FeCl3-based adsorbent and a poly-Fe-based adsorbent were first synthesized and their abilities in adsorbing As from wastewater were investigated in terms of the adsorption density and the rate of adsorption. Here,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the main material being used in the synthesis of the poly-Fe-based adsorbent was a waste product, known as polyferric sulfate or poly-Fe in short, which exits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 of titanium dioxide.Both adsorbents were then compared in the context of life-cycle assessment (LCA). In other word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e. the value of the adsorption density and the rate of adsorption) were input into the LCA model in order to assess th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of each adsorbent in removing arsenic. An estimate for the environmental burden of each option was finally calculated as the sum of the depletion of abiotic resources (ADP), the global warming potential (GWP), the acidification potential (AP), the photo-oxidant formation potential (POCP), the eutrophication potential (EP), and the human toxicity potential (HTP). The main finding of this study was that the adsorption of arsenic by using the poly-Fe-based adsorbent is more attractive treatment option in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oint of view than the adsorption by using the FeCl3-based adsorbent, which generates a relatively larger environmental burden. 相似文献
55.
采用Fe(Ⅱ)活化过硫酸钠(PS)技术对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出水进行深度处理,通过响应曲面法考察了PS/COD、Fe(Ⅱ)/PS和pH对COD和TOC去除率的单独和联合效应.利用紫外-可见扫描、凝胶色谱及三维荧光等手段表征深度处理前后的有机物特性变化.结果表明,PS/COD和Fe(Ⅱ)/PS对COD去除影响极显著;而PS/COD、Fe(Ⅱ)/PS和pH对TOC去除均有显著影响.PS/COD和pH联合效应对COD去除影响显著.最优工艺条件PS/COD比3.47、Fe(Ⅱ)/PS比3.32、pH 6.5时,COD和TOC去除率为50.7%和60.6%.Fe(Ⅱ)-PS氧化能将大分子有机物转化为小分子,削减类蛋白质、类富里酸和类腐殖酸的含量. 相似文献
56.
对缺氧环境下硫酸盐还原对反硝化脱氮过程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和单纯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分析不同,在硫酸盐和硝酸盐同时存在的生物脱氮体系中,具备着反硝化和硫酸盐还原同时进行的环境条件。缺氧环境下硫酸盐还原过程影响了反硝化脱氮效果和反硝化历程,即硫酸盐初始浓度越高,硝氮的去除率越低,当硫酸盐浓度从0mg/L增加到2000mg/L时,脱氮效率从100%降低到81.4%,脱氮速率从6.428mg/L.min降低到4.04mg/L.min,并且发现在硫酸盐影响下的反硝化过程出现了氨氮积累的现象。本研究结果对富含硫酸盐的有机废水生物处理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7.
以亚热带区域闽江河口短叶茳芏中、高潮滩湿地为研究对象,于2014年7月至11月进行氮硫增强输入的实验,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潮滩湿地中N_2O排放通量,并同步测量相关的环境因子.结果显示,不同潮滩湿地N_2O排放通量对氮硫增强输入的响应存在差异,但总体上看均促进了N_2O的排放.与对照相比,NH_4~+-N输入使中、高潮滩排放通量分别提高了157.97%和236.36%;NO_3~--N输入使中潮滩提高了60.95%,而使高潮滩N_2O排放通量提高了246.77%;SO_4~(2-)-S输入分别使中、高潮滩N_2O通量提高50.68%和87.17%;而N-S复合输入则使中、高潮滩N_2O通量分别增加了84.20%和117.79%.不同的处理组对中、高潮滩的N_2O排放通量的促进作用分别表现为:NH_4~+-NN-SNO_3~--NSO_4~(2-)-S及NO_3~--NNH_4~+-NN-SSO_4~(2-)-S.氮硫增强输入改变了短叶茳芏潮滩湿地N_2O排放通量的变化规律,但除了NH_4~+-N处理对高潮滩N_2O排放通量的影响显著外,其他处理组的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中、高潮滩湿地N_2O的排放通量与沉积物温度、含水率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而与电导率相关性不显著.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系统研究湿地生态系统N_2O排放的机制与规律,对于科学准确的估算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8.
脉冲等离子法烟气脱硫的放大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锅炉烟气进行脉冲等离子法脱硫的扩大实验,得到与模拟烟气实验相近的结果。研究表明,脉冲等离子法对锅炉烟气中的SO2去除率可达95%以上,烟气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ts)、脉冲电源的放电功率(P)和添加NH3等条件,对脱硫效率9η)有较大影响。ts、P越大、η越高。处理烟气量(Q)、能耗(P)与η存在函数关系:η=118.0(P/Q)^0.1111。烟气中加入适量NH3,对脱硫效率有显著提高,以NH3 相似文献
59.
为研究典型汞矿区农田土壤中汞的甲基化作用,实验以受汞污染的旱田土壤和稻田土壤为对象,分别进行灭菌,促进硫酸盐还原菌(SRB)活性处理,抑制SRB活性处理以及促进铁还原菌(FeRB)活性处理,分析非微生物作用和微生物作用对土壤甲基汞(MeHg)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促进SRB活性处理的土壤MeHg生成量最高,其中旱田土MeHg增量为0.15~0.38μg·kg~(-1),稻田土壤MeHg增量为1~2μg·kg~(-1);抑制SRB活性处理和促进FeRB活性处理的MeHg增量较小,最高值仅为0.025μg·kg~(-1).相比于旱田土壤,稻田土壤具有更高的汞甲基化能力,其MeHg生成量是旱田土壤的4~9倍.土壤SRB数量与MeHg生成量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二者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R~2=0.57,P0.01).因此,该研究区土壤汞甲基化作用主要是微生物汞甲基化作用,且主要的汞甲基化细菌是SRB.此外,稻田是农田中MeHg生成的活跃地区,在评估和控制MeHg对人体健康危害时需要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60.
采用环境友好的Fe~(2+)和零价铁(ZVI)作活化剂,活化过一硫酸盐(PMS)来降解水中酸性橙7(AO7).结果表明,在Fe~(2+)-PMS体系中,AO7的降解效果不佳,但通过添加适量的络合剂,AO7的去除率会大幅提高.ZVI在PMS存在下被腐蚀,并能够缓慢、持续不断地释放Fe~(2+).ZVI-PMS体系可以在比较宽泛的pH范围(3~9)有效、快速地降解AO7,并且在酸性条件下降解速率较快.淬灭实验结果显示,硫酸根自由基(SO_4~(·-))对AO7的降解起主要作用.除了Cl~-和高浓度(50 mmol·L~(-1))的NO_3~-能够促进AO7的降解外,其他水中共存的阴离子对AO7在ZVI-PMS体系中的降解具有抑制作用,而腐殖酸(HA)则无明显影响.AO7在超纯水中的去除率高于其他实际水体,但反应90 min后,污水厂出水过滤水和胶体浓缩液中的AO7去除率也可高达98.6%和87.6%,说明ZVI-PMS可能可以有效地去除含有较高DOC含量的污水中的AO7.利用GC-MS检测到辐照后溶液中有3种中间产物,推测主要是通过AO7偶氮键断键后的中间产物进一步氧化形成.此外,TOC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说明部分AO7被矿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