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10篇
安全科学   16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9篇
综合类   6篇
基础理论   3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9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了解和掌握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对于更好地开展就业指导服务、促进大学生就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从就业地区、就业单位、就业信息渠道等方面,对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进行调查和分析,提出应该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心理指导,学校应积极开拓东南沿海地区就业市场,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加强专业建设等对策。  相似文献   
12.
王晓楠 《中国环境科学》2020,40(8):3495-3505
运用计划行为理论和A-B-C理论,结合强政策背景下上海垃圾分类的实际,完善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测量量表,改进并区分居民垃圾分类目标意愿和执行意愿,构建城市居民垃圾分类行为影响路径理论模型.基于“2019年上海居民垃圾分类行为”调查数据,覆盖上海16个区县的2555有效样本,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强政策背景下居民环境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对垃圾分类行为影响路径.结果表明:环境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分别对居民垃圾分类目标意愿和执行意愿有显著正向的影响.环境态度分别通过目标意愿和执行意愿对垃圾分类行为产生间接效应.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并没有通过两类意愿对垃圾分类行为产生间接效应.垃圾分类的政策效能感在目标意愿对垃圾分类行为效应中起到了调节作用.虽然环境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可以促进公众垃圾分类行为目标意愿和执行意愿的形成,但仅有环境态度可以通过激发公众目标意愿和执行意愿进而形塑居民垃圾分类行为.  相似文献   
13.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认知水平、同事顾虑、上级领导抵触、利己考虑、集体考虑、系统本身、安全文化7个影响因素,并依据SCASS分类标准,将上报意愿分为6个维度(报告提交经验、航空器不良运行或设备缺陷报告提交意愿、自身违规差错报告提交意愿、空防安全事件或隐患报告提交意愿、执行标准或飞行程序困难事件报告提交意愿、同事发生此类事件报告提交意愿),构建并验证个体自愿上报意愿的影响因素模型。研究发现,各类事件上报意愿分别受到不同的因素影响,其中,认知水平和安全文化对上报意愿起到正向影响,其他影响因素起到负向影响。本研究为民航单位针对性提高员工上报意愿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当前,构建以渔民生态种养为主的生计转型长效机制,确保渔民“稳得住,能致富”是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重点。本文基于“生计恢复力”理论构建了“缓冲—自组织—学习”三维分析框架,借助必要条件分析(NCA)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两种分析方法,从组态视角对长江退捕渔民生态种养采纳意愿的关键驱动条件、作用路径和潜在替代关系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NCA与QCA分析结果显示,单一条件无法形成渔民生态种养采纳意愿程度高的必要条件,但fsQCA组态分析显示,自组织能力尤其是对奖补惠及和政策新闻的关注能单独引致解释结果的产生。(2)渔民生态种养采纳意愿存在三种驱动路径,分别是自组织主导型、自组织—学习驱动型和缓冲—学习驱动型。同时,渔民生态种养采纳意愿存在三种抑制类型,分别是学习抑制型、自组织—学习抑制型及缓冲—自组织抑制型。(3)在特定条件下,自组织能力可以与其他两种能力的条件组合等效替代,以“殊途同归”的方式提升渔民生态种养采纳意愿。  相似文献   
15.
日本的废物综合利用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综合利用在解决废物问题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促进综合利用不仅可以减少废物的产生量,又可节约地球资源文中介绍了日本废物再利用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阐明了今后为了进一步推进综合利用,不仅要使用再生材料生产产品,而且更有必要去积极地购买这些综合利用产品。   相似文献   
16.
联合多方利益相关主体实施协同行为,提升多元异质性主体之间的协同性,对优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效能至关重要。本文基于山东省大汶河流域的979份实地调研数据,运用层次回归与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方法,实证剖析协同引擎、外部环境对流域生态补偿多主体协同行为的驱动机理。研究表明:①协同引擎对流域生态补偿多主体协同行为具有显著正向驱动作用;②协同意愿在协同引擎与协同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协同引擎可通过强化协同意愿间接驱动协同行为;③外部环境正向调节协同意愿向协同行为的转化,政府规制与社会规范的调节作用均通过显著性检验;④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高水平的政府规制及社会规范影响下,协同意愿在协同引擎与协同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得到增强,但在低水平的政府规制与社会规范影响下,协同意愿的中介作用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Following Hartmann and Apaolaza-Ibáñez’ [(2009). Green advertising revisited. Conditioning virtual nature experienc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ertising, 28(4), 715–739] approach, this experimental study compares the effects of three types of green print ads: a non-green ad, a functional green ad promoting environmental product attributes, and a combined nature ad featuring a pleasant nature image in addition to functional attributes. We extend prior research by simultaneously testing moderating and mediating mechanisms to explain brand attitudes and purchase intention. Using a quota sample of 456 consumers,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functional ad enhances perceptions of environmental brand benefits, which positively affect purchase intention partially mediated by brand attitudes. The combined nature ad, by contrast, activates an additional emotional process of virtually experiencing nature which positively influences brand attitudes and purchase intention beyond perceptions of environmental brand benefits. The effects of the combined nature ad are even stronger for highly involved consumers.  相似文献   
18.
企业管理人员气候变化意识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总结了气候变化意识的定义和内涵,认为气候变化意识包括对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等问题的认知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行为意愿两部分.其次基于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了企业管理人员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知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行为意愿的各项问题的得分率.在气候变化的认知方面,受访者对于气候变化的原因的认知水平比较低,对于气候变化的全球协议和中国政策的认知水平非常低,对于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的认知水平比较高,对于适应气候变化的各项措施的认知程度则有明显的差异;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行为意愿方面,大多数受访者愿意在日常生活中采取行动减缓气候变化,也有大部分受访者认为企业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利益相关方之一,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最主要的推动力是强制性的标准和法令的执行以及经济激励政策的引导,中国企业已经采取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主要是节能减排取得了明显成效、淘汰了落后产能、开展了清洁生产及循环经济等.  相似文献   
19.
生态购买是西部生态建设的新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购买是我国西北地区的强烈要求,也是我国“只能保证过程,不能保证结果”生态建设模式的反思结果。“国有私营”生态购买初衷是政府收购生态建设的产品,既帮助农户脱贫致富,又确保生态建设产品的形成、巩固和转化利用。生态购买以生态建设成果(生态产品)为投资管理的重点,确保生态产品形成效率和转化利用速度,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生态购买不仅使生态产品商品化和货币化,实现“生态致富”,更为重要的是培育市场意识、思维、文化,加速培育生态建设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整合社会资源和力量,增强生态建设的实力、能力、吸引力和竞争力。本文经济角度和政策层面.探讨生态购买的产生背景、概念、内涵、原理、功能、方法、程序等。为生态购买的实施提供启发和对策。  相似文献   
20.
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shed new light on which dimensions compose sustainable purchase intention (SPI) with the purpose of understanding what moves consumers to a potentially more sustainable behaviour. Even though several studies have researched which factors influence consumer’s intention to buy in a more sustainable way, no comparable research in consumer behaviour was found studying these dimensions in a triple bottom line perspective (profit, people, and planet) that could also provide future corporate and academic applications. Therefore, this article proposes a new construct – Consumers’ Perception on SPI, defined using the C-OAR-SE procedure and measured using exploratory and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using two different samples. In-depth interviews and online survey to actual consumers of sustainable products were undertaken in partnership with a sustainable project using its database, guaranteeing that real consumers’ perceptions were gathered for this study. The construct is proposed with two dimensions (measured by nine items): Accessibility (including facets such as product lower pricing, availability in stores, and being sold within a convenient proximity to home) and Trust (including consumers needs such as: to get to know and trust products through understanding the labels; to have had good experiences in the past or simply to have new trial opportunitie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findings a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