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6篇
  免费   93篇
  国内免费   146篇
安全科学   62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270篇
综合类   486篇
基础理论   86篇
污染及防治   28篇
评价与监测   45篇
社会与环境   285篇
灾害及防治   4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3篇
  1973年   3篇
  1972年   3篇
  197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43 毫秒
131.
科技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以河南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河南为例,对科技资源的存量动态变化、配置效率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991.2002年。河南科技资源存在总体上呈持续上升趋势。但是。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却呈现出下降趋势。在这个期间。科技资源开发对河南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2.1%,达到了全国的平均水平。为了进一步发挥科技资源开发对河南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建议河南继续加快科技资源的积累;重点提高科技资源配置的效率;特别重视大幅度提高对R&D的投入。  相似文献   
132.
辽宁省区域经济差异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利用辽宁省近年来的统计数据.通过对标准差、变异系数、离差、比率、相对发展速度等参数的计算。分析了辽宁省内各地区间的区域经济差异的总体特征和空间特征。并总结了产生区域差异的三个主要因素。即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客观因素)、区域战略重点的转移(政策因素)以及各地区经济结构的差异。在此基础上.为辽宁省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3.
本文分析评价了永嘉县岩头镇农业综合开发的优势条件、开发潜力,提出了开发农业的方向、区域布局和开发项目和开发措施。  相似文献   
134.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差距状况以及经济低谷地区的崛起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我国是区域发展差异巨大的大国之一,存在着多种尺度的区域发展差异。从中小尺工区域差异的角度,分析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内部发展差距扩大趋势有其影响,可以看出,东部沿海地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经济相对落后的低谷地区。沿海经济低谷地区分布相对集中于香港--珠江三角洲、上海-长江三角洲、京津唐-环渤海三个经济隆起带之间,处于省际交界处。按照类型可以分为黄泛平原区、丘陵山区和沿海库区。东部经济低谷地区区位条件相对比较落后,交通可达性较差,产业结构单一,城市化水平发展严重滞后,社会经济发展比较缓慢,这些不利因素制约着该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根据崛起机制和途径,低谷地区发展呵以分为资源转换型、非国有经济推动型和外资推动型。建议国家修筑贯穿沿海经济低谷地区的东部沿海铁路大通道,降低沿海经济低谷地区设定标准,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特殊贫困地区实行特殊优惠政策,从而促进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5.
山区发展与特色经济研究--以湖北省恩施自治州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湖北省恩施自治州为例,探讨了山区发展特色经济的重要途径。对其资源环境结构与产业结构作了对应分析,得出该区经济发展的优势在“山林”,而不在“耕地”,在地方“特色资源”,而不在“大众资源”。并采取经济区位商法,对本区众多资源进行了优势评价。根据其资源优势特点,指出恩施的优势在“山上”,应走以“绿色农业”为基础、以轻型加工业为主的发展道路,使本地区的经济结构由长期以来的一、二、三产业低位的传统排序逐步变为高层面的二、一、三的新排序。构建符合山区特色的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36.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minority regions of western Sichuan Province, such as serious soil erosion, fragi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low levels of economy and so on. Ad-vantages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the "periphery regions" should be fully utilized, and "multi-tourism" meet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minority regions. The "multi-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 can exert the functions of tourism as the key industry. Based on the demands and the internal linkages among different industries, the model can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related-industries, such as eco-agriculture, eco-industry and so on. Through implementing the multi-tourism model, we can fully utilize the advantages of the periphery regions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相似文献   
137.
重庆市北碚区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直接反映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重庆市北碚区作为"城乡结合"型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对重庆市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都将产生较强的示范作用。为将北碚建设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探讨有北碚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首先建立反映北碚区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发展状况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得到三大体系的综合评价指数;将综合评价指数代入eview软件选择适合的回归方程,再利用模糊数学的方法,计算出成立试验区以来北碚的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度;最后在综合评价指数和协调度的基础上,发现北碚区协调发展的主要问题并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8.
区域大气环境容量与基础工业布局研究──以镇江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气环境容量是工业布局的影响因素之一。基于大气科学理论及运筹学的线性优化,创建了一个由三维中央尺度风场动力学模式、三维大气扩散数值模式及线性优化容量模式构成的动态优化区域大气环境容量模拟系统,并用该系统就镇江市区的大气环境容量及各污染源的最优排污量进行了计算,由此对镇江市现有重点污染企业的最优排污量及发展提出意见,并对未来基础工业的布局提供依据。该模拟系统具有普适性,故只要收集到模式所需要的长江沿岸地区的地理、气象及污染源资料,即可计算沿江地区的大气环境容量及基础工业企业的布局与规模,为长江产业带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9.
湖北省区域经济差异评价及协调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区域经济差异内涵出发 ,设计了由 11个指标所组成的区域经济差异评价指标体系 ,采取多元统计中的因子分析法和加法合成模型 ,对湖北省 17个区域的经济差异进行了定量评价与比较 ,得出了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的结论。对此 ,文章从如何建立多层次的区域城市网络体系 ,发挥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 ,如何调整区域产业布局与产业结构 ,如何促进发达区域与不发达区域共同发展等 3方面 ,提出了湖北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关对策。  相似文献   
140.
“Measuring Sustainability”: A Multi-Criterion Framework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So far, the elementary question of whether one country’s or region’s economy is moving towards sustainability or away from it cannot be answered with unanimous consensus on the ‘measuring rod(s)’ to be employed. The main assumption of this article is that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 needs a set of multi-dimensional indicators. From this assumption a question arises: how could such indicators be aggregated? Often, some indicators improve while others deteriorate. For instance, when incomes grow, SO2 might go down while CO2 increases. It has to be noted that this is the classical conflictual situation studied in multi-criteria decision theory. The use of a multi-criterion framework for making operational the ‘measuring of sustainability’ is discussed here by means of illustrative examples and more formal argu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