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39篇 |
免费 | 279篇 |
国内免费 | 56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72篇 |
废物处理 | 17篇 |
环保管理 | 448篇 |
综合类 | 883篇 |
基础理论 | 178篇 |
污染及防治 | 110篇 |
评价与监测 | 83篇 |
社会与环境 | 365篇 |
灾害及防治 | 11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6篇 |
2024年 | 34篇 |
2023年 | 50篇 |
2022年 | 62篇 |
2021年 | 75篇 |
2020年 | 58篇 |
2019年 | 54篇 |
2018年 | 65篇 |
2017年 | 87篇 |
2016年 | 78篇 |
2015年 | 98篇 |
2014年 | 73篇 |
2013年 | 156篇 |
2012年 | 142篇 |
2011年 | 156篇 |
2010年 | 105篇 |
2009年 | 105篇 |
2008年 | 85篇 |
2007年 | 154篇 |
2006年 | 117篇 |
2005年 | 86篇 |
2004年 | 80篇 |
2003年 | 74篇 |
2002年 | 76篇 |
2001年 | 43篇 |
2000年 | 62篇 |
1999年 | 46篇 |
1998年 | 31篇 |
1997年 | 29篇 |
1996年 | 21篇 |
1995年 | 24篇 |
1994年 | 32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3篇 |
1982年 | 3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4篇 |
1978年 | 3篇 |
1975年 | 2篇 |
1974年 | 2篇 |
1973年 | 2篇 |
1972年 | 3篇 |
197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61.
以TRACE-P污染源资料及上海市地方排放清单为基础,采用Models-3/CMAQ环境空气质量模型和中尺度气象模式MM5,模拟研究了2001-01和2001-07长三角近地面二次污染物O3及PM10的浓度分布及输送状况,并以上海市国控点2001年冬、夏季各10 d的小时监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显示,Models-3/CMAQ对O3和PM10的模拟结果与监测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7和0.52;一致性指数分别达到0.81和0.99.模型对O3小时最高浓度的估算偏低27%,标准偏差为-3.1%;对PM10小时平均浓度的估算偏低10%,标准偏差为46%.模型已具备再现和模拟长三角大气污染输送过程的能力,且误差落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模拟结果显示,2001-07长三角区域16个主要城市中,有14个城市O3小时最大浓度超过国家二级标准,高浓度O3可覆盖苏南和浙北广大区域.2001-01泰州、扬州、南京、镇江、常州等城市受本地排放源和北部大气污染输送的影响显著,大气PM10日均浓度超过PM10国家二级标准.长三角地区环境空气质量与污染类型受大气污染传输与化学转化的影响十分明显.夏季太阳辐射较强时,南部城市排放的污染物常以二次污染物的形式影响下风向城市;太阳辐射较弱的情况下,则以一次污染物输送为主的形式影响周边地区.冬季长三角区域颗粒物污染总体水平较高,这与我国北方地区排放的颗粒物在西北风作用下向长三角输送造成的影响密切相关.长三角地区的大气污染已逐渐从局地转为区域问题. 相似文献
962.
基于2014年4月~2015年3月珠江三角洲(珠三角)56个环境监测子站以及9个城市的逐时PM2.5浓度数据,对珠三角地区的颗粒物污染进行了系统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珠三角地区PM2.5的区域污染可分为3种类区,一为东莞、广州、佛山以及江门(Ⅰ型);二为中山、珠海、深圳、惠州(Ⅱ型);三为肇庆单独为一类(Ⅲ型).其在一年中所出现的天数分别为47、7和128 d.Ⅰ型污染时,除珠海、深圳和惠州外,其他城市的PM2.5浓度普遍较高;Ⅱ型污染时,整个珠三角地区的PM2.5浓度均要高于50.0μg·m-3;Ⅲ型污染时,PM2.5浓度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肇庆、广州以及佛山地区.同时利用珠三角地区4台主要的风廓线雷达数据研究3种污染类型所对应的垂直风场特征发现:Ⅰ型与Ⅲ型污染状况所对应的风廓线相似,低层受东南风控制,高层为西南风,Ⅲ型的风速大于Ⅰ型风速,而Ⅱ型污染时的风速明显大于其他两种类型,其低层几乎均受偏北风影响,而高层则受偏西风的影响.Ⅱ型污染所对应的边界层中低层的风向变化很小,而其他两类则有一定的变化.同时Ⅱ型的通风量要明显大于其他两种类型,其中Ⅰ型的通风量最小.珠三角受偏北风作用时,整个珠三角的PM2.5浓度较高;当盛行东南风时,Ⅰ、Ⅱ区的PM2.5浓度相对较低,而Ⅲ区的污染相对较重. 相似文献
963.
快速准确溯源对于突发水环境重金属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置和环境应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提出了以污染物特征指纹识别、污染物总量核算、污染物浓度梯度变化、污染物迁移时间与路径等4方面为基础的“四位一体”的突发水环境重金属污染事件溯源方法。进一步以2017年嘉陵江流域突发铊污染事件为例,阐述了一次输入型突发水环境重金属污染事件溯源分析要点,分析了特征污染物识别、污染物总量核算、污染物浓度及其变化规律、特征污染物迁移与水文数据吻合程度等关键因素,逐步锁定事故污染源和肇事企业,进而探讨了本次污染事故的发生成因。本研究可为一次性排污或连续性排污的重金属污染源的溯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64.
建立了中试研究生产线,工艺流程包括干燥、粉磨、混合上料、成型、烧结和烟气处理等,在中试生产线上,对污泥(包括工业污泥(ISS)和生活污泥(DSS))与底泥烧结制备陶粒骨料的物料配比、烧结温度、添加剂等相关技术参数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发现,ISS中CaO和磷的化合物含量较高,导致骨料的膨胀性能不佳,添加一定量的生活污水污泥(DSS)可改善骨料的膨胀性能。中试研究确定600~800级的陶粒骨料烧结的适宜工艺条件为:配比SS∶DSS∶RS=1∶4∶5~1∶5∶4或DSS∶RS=3∶7~5∶5,烧结温度1 140℃,烧结时间28 min环境安全性研究表明,在陶粒烧结过程中大部分重金属在烧结过程中被固定在陶粒中,重金属浸出率非常低,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对环境产生危害。 相似文献
965.
966.
中国华北区域城市间污染物输送研究 总被引:47,自引:19,他引:47
通过对华北地区城市间大气污染监测资料分析发现,城市之间存在着大气污染的相互影响和输送问题,大气污染是一个区域性的环境问题。治理和改善北京地区的大气环境,需要考虑周边地区影响,并实施综合性的污染控制和治理对策。使用二维欧拉统计模式,以SO2,SO42-,PM10为模拟对象,模拟其远距离输送和沉降过程。对2002年的区域空气污染状况进行了模拟,模拟区域包括了所要研究的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等地区。利用实测资料对模式计算结果的检验显示,二者的相关系数平均为0 55。对资料的综合分析表明,北京大气环境中20%的PM10及23%左右的SO2都是来自北京周边地区。 相似文献
967.
968.
969.
970.
David J. Alle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1971,7(4):774-784
ABSTRAC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pell out the difficult conditions faced by urban water supply managers in achieving overall efficiency. Based upon these conditions, and changes that are likely in the next decade, it then tries to suggest strategies that would lead to even higher levels of efficiency in the future. A blending of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oncepts is used to make what is hoped to be a realistic analysis. What do we mean by “efficient”? The usual welfare economics definition is attainable only under a very special and highly unrealistic set of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As soon as we delegate responsibility to a specialized agency we provide the opportunity, indeed we make it imperative that, in a social sense, a sub-optimization will take place. From the specifics of the indictment of this sub-optimization we can learn something about the opportunities for more efficient management in the future. In general there is an under-exploitation of multiple-function, multiple-objective opportunities. The pressures for sub-optimization hinge very directly on the sources of support and opposition to the water supply agency. A change requires the creation of a broader political base. The search for regional solutions is largely a political problem, and probably the development of flexible, responsive regional agency, so long sought, is still the answer.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