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0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122篇
安全科学   49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75篇
综合类   275篇
基础理论   66篇
污染及防治   29篇
评价与监测   17篇
社会与环境   38篇
灾害及防治   1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341.
湖南省某些稻田土壤固定态铵的剖面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Silva-Bremner法测定了湖南省某些稻田土壤各剖面的固定态铵量,揭示了其分布规律。固定态铵绝对含量的剖面分布规律有4种类型:第1类为土壤固定态铵随剖面深度增加而增大;第2类是土壤固定态铵随剖面深度增加而减小;第3类是土壤固定态铵随剖面深度变化不明显;第4类是土壤固定态铵在土壤剖面某一土层中明显增大或减少,特别明显的是犁底层的固定态铵量常比耕作层要高。这与成土过程、母质类型以及人为活动等因素有关。固定态铵相对含量分布常从上至下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342.
天津城市排污河道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测定了天津大沽排污河沉积物和底部原状土壤中重金属及As、Fe、TN、TP和有机质的含量,采用相对富集系数、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其重金属污染特征.结果表明,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相当严重,底部原状土壤污染较小.Hg、Cd、Zn和Pb富集最严重,Cr、Ni和As富集水平较低,Hg、Cd、Zn和Pb相对富集系数(REF)在沉积物中分别为59.3、25.4、14.5和7.5,在原状土壤中分别为8.44、5.19、6.6和3.3.各沉积物采样点中重金属含量差别较大,变异系数(CV)在74.4%~110.8%之间,津涞公路断面和新城桥2个采样点污染最严重.沉积物的重金属含量与原状土壤的重金属含量之间没有相关性,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之间的相关性也较差;但在底部原状土壤中,Hg、Cd、Zn和Pb之间的相关性强,其与OM和TP的相关性也较强,Cr、Ni和As与OM和TP的相关性差,Hg、Cd、Zn和Pb具有相似的环境地球化学行为,明显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与天津市主要河流相比,大沽排污河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343.
表面活性剂冲洗修复多氯联苯污染土壤多相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多氯联苯(PCBs)是一种具有持久性、抗生物降解性、脂肪溶性和明显的生物毒性等特性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CBs在土壤中难于准确定位、难被分解和强烈吸附,去除土壤中PCBs比较困难.表面活性剂冲洗法可以通过提高PCBs溶解度和降低水-PCBs界面张力来实现PCBs从土壤中去除;表面活性剂冲洗PCBs污染土壤涉及气相、水相、NAPLs相和固相等物质,是多相共存并相互发生作用的过程,发生相对渗透率、饱和度和毛细压力的变化;另外,为研究表面活性剂冲洗土壤中PCBs的去除机理,并降低PCBs对研究人员的危害,采用微观孔隙结构网络模型是一种较新颖的和效果显著的研究方法.开展表面活性剂冲洗PCBs污染土壤多相流研究,可以为PCBs污染场地修复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支持,并促进我国POPs履约工作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344.
The hygroscopic behaviour of NaCl, (NH4)2SO4, Na2SO4 and NH4NO3 particles in the size range of 0.1–20 μm was studied by environmental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ESEM). This technique allows the in-situ observation of individual aerosol particles while changing the temperature and/or relative humidity (RH) in the sample chamber. The hygroscopic behaviour of these particles (e.g., deliquescence, adsorption of water on the particle surface) becomes directly observable with a lateral resolution of the order of 8–15 nm. The deliquescence relative humidities (DRH) of the different salts, the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f the DRH for NH4NO3, and the growth factors (at increasing relative humidities) for NaCl were determined. Generally, a good agreement between the values obtained by ESEM and those found in literature was achieved. However, the DRH of NaCl determined by ESEM is systematically higher (approximately 2%, absolute) than the values obtained by other techniques, which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observed strong absorption of water onto the crystal surface prior to droplet formation. The efflorescence behaviour of individual particles can be studied only qualitatively due to influences of the sample substrate. Furthermore,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activation of soot can be studied at high resolution by ESEM.  相似文献   
345.
Despite the heterogeneous reaction of sulfur dioxide (SO2) on mineral dust particles significantly affects the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the effect of acidic gases on the formation of sulfite and sulfate from this reaction is not particularly clear. In this work, using the in-situ diffuse reflectance infrared Fourier transform spectroscopy (DRIFTS) technique, we employed a mineral dust particle model (CaCO3) combined with NO2 and acetic acid to investigate their effects on the heterogeneous reaction of SO2 on CaCO3 particles. It was found that water vapor can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sulfite and simulated radiation can facilitate the oxidation of sulfite to sulfate. The addition of NO2 or acetic acid to the reaction system altered the production of sulfate and sulfite accordingly. There was a synergistic effect between NO2 and SO2 that promoted the oxidation of sulfite to sulfate, and a competitive effect between acetic acid and SO2 that inhibited the formation of sulfite. Moreover, light and water vapor can also affect the heterogeneous reaction of SO2 with the coexistence of multiple gases. These findings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effects of organic and inorganic gase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the formation of sulfite and sulfate in heterogeneous reactions.  相似文献   
346.
为预防矿井高温高湿热害对矿工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对矿井热源以及高温高湿环境导致的职业危害进行分析。选取等效温度(TET)和综合温度指标(TZ)作为热应力指标,调查研究矿井高温高湿环境造成的矿工疲劳问题和烦恼问题。提出在矿井特殊环境下导致矿工疲劳和烦恼的临界预防点—TET指标临界值和TZ指标临界值分别为28.48℃和26.14℃,并给出矿井临界深度745 m。结果表明:提出的临界预防值与国内外已经制定的标准有一定的一致性。矿井开采超过临界深度后,矿工疲劳、烦恼影响程度将随开采深度急剧增加。不同深度矿井应该采取不同的降温标准。  相似文献   
347.
温度和湿度试验是环境试验中最重要的试验。对温度、湿度试验设备参数的测量,在考虑经济合理和满足规定测量不确定度的情况下,本文阐述测量中的一般要求、测量仪器的选择、提高测量准确度的方法等。  相似文献   
348.
对库姆塔格沙漠东缘可培养细菌进行系统发育学多样性研究的基础上,对菌株的抗辐射和抗氧化能力进行筛选,利用辐射或氧化胁迫后细菌的存活率进行二者耦联关系的研究.研究表明,pH值、TOC和TN是影响库姆塔格沙漠东缘中可培养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分离出的105株细菌分别归属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在可培养细菌数量(9.96×105CFU/g)和物种丰富度(9个属共72株菌)方面放线菌门均为最优势的门;除拟杆菌门以外,归属于放线菌门、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的可培养细菌中都筛选出了兼具抗辐射-抗氧化的菌株.通过抗辐射抗氧化性能研究表明可培养细菌的抗辐射能力与抗氧化能力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UV-C辐照强度的D10(致死率为10%)剂量高于100J/m2的菌株占可培养细菌总数的21.3%,过氧化氢耐受浓度的D10剂量高于10mmol/L的菌株占70.2%,其中放线菌门的3株细菌K4-10、K5-3和K2-40兼具有很强的抗辐射和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349.
目的 在地面条件下更真实地模拟弹箭外表面电器接插件在雨、雪、雾等高湿度条件下的飞行环境,方法利用数值分析方法,通过综合对比相同喷嘴结构下不同出口尺寸的外流场形态、不同压差下喷嘴出口流量等计算结果,确定喷口尺寸和工作压力.通过涡流黏度云图,确定接插件与喷嘴的相对位置关系.通过建模对喷淋方案进行效果预测后,搭建配套试验系统,并在石英灯加热器热辐射环境下开展高温高湿度耦合环境实效模拟试验.结果 试验中加热条件能够满足飞行过程中的表面温度及总加热量要求,水气环境模拟达到1.82 mm/min条件.试验后,对参试产品进行阻值测试、剖面碳化层厚度测量和热解产物分析,表征电气特性良好.结论 所述试验方法能够同时有效模拟高温高湿度飞行环境,能够对雨、雪、雾等高湿度条件下的接插件产品的飞行可靠性进行有效评估.  相似文献   
350.
首先借鉴Copeland-Taylor模型,引入相对环境规制强度变量,构建了产业转移影响环境污染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我国2000~2016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门槛回归方法,以相对环境规制强度作为门槛变量,进行全样本、区域异质性和时期异质性回归分析,并以线性回归方法作为对比,最后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高污染产业转移与环境污染之间呈现逐渐递增的非线性关系,随着相对环境规制强度由低门槛逐渐到高门槛,高污染产业转移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愈发严重;环境规制对环境污染的改善作用不大;我国不存在环境库兹涅兹曲线;资本存量、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的提升均会加剧环境污染;劳动力成本和质量的提高能够改善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