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8篇
安全科学   16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60篇
综合类   109篇
基础理论   29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28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3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山东半岛北部海岸带城乡聚落扩展变化特征与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半岛北部海岸带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城乡聚落扩展明显,快速城镇化过程对区域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产生了深刻影响,因此,及时掌握城乡聚落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对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RS技术为主要手段,目视解译获取了研究区1986、1992和2004年3个典型时期的城乡聚落空间分布信息,并以此为基础,借助城镇扩展指数、重心、分形维数等指标,定量分析了城乡聚落的扩展特征,进一步探讨了扩展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城乡聚落扩展明显,其重心表现出从东南向西北转移的态势,并且扩展随意性非常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地区GDP、人口城市化率和固定资产投资等社会经济因素对城乡聚落扩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92.
居民小区污水的治理是水污染控制领域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从小区污水处理的特点及国内外通常采用的工艺着手,以实际工程为例,重点介绍了曝气生物滤池工艺在小区污水处理中的设计、调试、运行管理及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3.
共青生态小区雨水资源化系统规划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共青数字生态城中生态小区雨水资源化利用的设计规划过程。以B小区为例,对该小区的雨水截污措施、屋面雨水收集、道路雨水收集、绿地收集及雨水处理、雨水综合利用等方面的规划设计进行了分析说明。将雨水作为一种资源再生后加以利用,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具有较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94.
中国民用煤燃烧排放细颗粒物中重金属的清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刘海彪  孔少飞  王伟  严沁 《环境科学》2016,37(8):2823-2835
基于稀释通道采样系统和室内模拟燃烧实测,并搜集全国各省区煤中11种重金属的含量,推算出两种常用民用煤(蜂窝煤和块煤)燃烧排放的细颗粒物(PM_(2.5))中V、Cr、Mn、Co、Ni、Cu、Zn、As、Cd、Sb和Pb等11种重金属排放因子.计算了2012年全国(除港、澳、台地区)民用燃煤排放PM_(2.5)中重金属的排放量,并建立了全国30 km×30 km的网格化清单.结果表明,蜂窝煤燃烧排放PM2.5中,Pb、Zn、As和Cu的排放因子较高,分别为27.1、16.8、0.99和0.97 mg·kg-1,分别是块煤的56、6、10和2倍.2012年我国民用燃煤燃烧排放PM_(2.5)中V、Cr、Mn、Co、Ni、Cu、Zn、As、Cd、Sb和Pb的排放总量分别为0.5、30.1、59.5、1.1、29.3、20.0、188.9、64.9、1.6、3.4和176.7 t.湖南、河北、内蒙古、河南和山东等省区民用煤燃烧排放的各种重金属总排放量较高,分别占全国排放总量的12.4%、12.3%、10.4%、9.9%和9.3%.不同重金属的单位面积排放强度与人均排放量显示,北京、河南、山东、湖南、江西、贵州以及内蒙古等地区存在较高的重金属健康风险.空间分布信息显示,Zn和Pb年排放量较大的地区分布较广,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河南、甘肃、湖南以及江西等省(市)区.本研究所得细粒子中重金属清单可为区域空气质量模拟、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等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5.
Today, energy occupies a pivotal position around which all socio-economic activities revolve. No energy means no life, and supply of energy in a cheap, plentiful, long-sustainable and environmentally safe form is a boon for everyone. In the light of rising cost of oil and fears of its exhaustion coupled with increased pollution, the governments worldwide are deliberating and making huge strides to promote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such as wind. Integration of wind machines with the diesel plants is pursued widely to reduce dependence on fossil-fuel-produced energy and to reduce the release of carbon gases that cause global climate change. The literature indicates that commercial/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the Kingdom of Saudi Arabia (KSA) consume an estimated 10–40% of the total electric energy generated.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se wind-speed data of Dhahran (East-Coast, KSA) to assess the economic feasibility of utilising autonomous hybrid wind–diesel power systems to meet the electrical load of 100 typical residential buildings (with annual electrical energy demand of 3512 MWh). The monthly average wind speeds range from 3.3 to 5.6 m/s. The hybrid systems simulated consist of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600 kW commercial wind machines supplemented with diesel generators. The 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Laboratory's hybrid optimisation model for electric renewables software was employed to perform the techno-economic analysis.

The simulat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for a hybrid system comprising 600 kW wind capacity together with a 1.0 MW diesel system (two 500 kW units), the wind penetration (at 50 m hub-height, with 0% annual capacity shortage) is 26%. The cost of generating energy (COE, $/kWh) from this hybrid wind–diesel system was found to be 0.070 $/kWh (assuming diesel fuel price of 0.1 $/l). The study exhibits that for a given hybrid configuration, the number of operational hours of diesel generator sets (gensets) decreases with an increase in the wind-farm capacity. Concurrently, emphasis has also been placed on wind penetration, un-met load, effect of hub-height on energy production and COE, excess electricity generation, percentage fuel savings and reduction in carbon emissions (relative to diesel-only situation) of different hybrid systems, cost breakdown of wind–diesel systems, COE of different hybrid systems, etc.  相似文献   
96.
刘桂凤  陈正发 《环境工程》2012,30(3):109-11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居民数量增多,现代居住小区环境质量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从户外和室内两个方面探讨了城市居住小区环境质量的影响因素,建立了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利用该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淄博市居住小区的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居民对现阶段淄博市居住小区人居环境质量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97.
生态居住小区评价指标体系的不确定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针对目前我国生态居住小区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面临的种种不确定性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确立了以弹性原则为主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提出了一套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定性与定量结合的、考虑不确定性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并结合实际设计项目,在温岭市生态居住小区详细规划中,按照弹性、层次性以及可操作性原则,采用AHP法,得出一个三层次的包括生态住宅、生态景观、生态技术、基础设施和社区管理、生态文化5大系统和24个指标项的生态居住区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项指标及其权重进行量化,最后通过多因子叠加得到对整个生态居住小区的综合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98.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BC(黑碳)和OC(有机碳)之间,还存在着一种有弱吸光能力的OC,因大多显棕黄色而被称为BrC(brown carbon,棕色碳). 广泛存在的秸杆焚烧和冬季大量民用燃煤的使用,使国内BrC排放严重,但鲜见对其排放量的测算. 采用七波段黑碳仪(aethalometer)方法,对夏季小麦秸杆焚烧过程及冬季民用炉燃煤过程产生的烟气进行现场监测,根据BrC与BC的光谱关联性差别,分化出RBrC/BC(总光学衰减中BrC和BC的相对贡献). 结果表明:麦秆焚烧和民用燃煤烟气的RBrC/BC分别为1.754±0.278和0.183±0.142. 借助RBrC/BC值,结合现有的BC排放清单(2000年),初步推算出中国民用燃煤和秸杆田间焚烧BrC的排放总量(以BC当量计,下同)为(270.6±101.6)Gg,接近同期BC排放量的一半;其中秸杆焚烧的BrC排放量为(175.4±27.8)Gg,约占二者总量的65%;民用燃煤的BrC排放量为(95.2±73.7)Gg,约占35%. 该研究结果可为更全面的BrC排放测算奠定基础,并为研究BrC的大气化学及辐射强迫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
居民点地名起源分类法——以茂名市各个镇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名是人们日常提及最多、使用最多的词语之一,对我们的日常生活、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都重要的影响.每个地名都有它产生的过程,认识地名的起源,对研究一个地区的文化有重要的意义.地名起源是地名研究的重要部分,以往的地名起源分类多以概括性为主,缺少系统的分类方法.该研究从地理要素的角度,将居民点地名起源其分化为自然环境、人文和经济社会三个一级类,二十七个二级分类,自然环境分类又划分了三级和四级分类.根据这一分类方法,以茂名市各个镇的地名为例,将居民点地名分类法运用到区域地名的研究中,并阐述其分类过程中的一些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00.
气温变化对华东居住建筑取暖和降温耗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华东446个气象站点1961-2007年日平均气温资料和RegCM3模式预估的2010-2039年日平均气温资料,分别以10 ℃和22 ℃作为取暖和降温度日的基础温度,采用度日法分析了气温变化对华东居住建筑取暖和降温耗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961-2007年间,整个华东取暖度日、取暖和降温总度日基本都呈减少趋势,且北部减少多于南部;降温度日在华东多数地区都呈增加趋势,以长江三角洲、浙江东部和福建东部沿海增加较多。2010-2039年间,整个华东取暖度日都将继续减少,且北部减少多于东南部;降温度日都将继续增加,且南部增加多于北部和沿海;取暖和降温总度日在华东北部呈减少趋势,而在南部呈增加趋势。过去47 a间,华东取暖度日的减少远超过降温度日的增加,气温变化总体上有利于居住建筑耗能的减少。未来30 a间,华东取暖和降温度日的变化幅度接近,气温变化对居住建筑耗能的正负影响基本相抵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