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32篇
  免费   267篇
  国内免费   287篇
安全科学   361篇
废物处理   112篇
环保管理   2768篇
综合类   2957篇
基础理论   818篇
环境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163篇
评价与监测   161篇
社会与环境   1757篇
灾害及防治   186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122篇
  2021年   157篇
  2020年   148篇
  2019年   122篇
  2018年   118篇
  2017年   198篇
  2016年   207篇
  2015年   158篇
  2014年   235篇
  2013年   500篇
  2012年   441篇
  2011年   530篇
  2010年   370篇
  2009年   358篇
  2008年   345篇
  2007年   527篇
  2006年   501篇
  2005年   457篇
  2004年   458篇
  2003年   432篇
  2002年   407篇
  2001年   327篇
  2000年   388篇
  1999年   329篇
  1998年   221篇
  1997年   196篇
  1996年   144篇
  1995年   142篇
  1994年   121篇
  1993年   109篇
  1992年   84篇
  1991年   48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18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18篇
  1979年   22篇
  1978年   16篇
  1977年   14篇
  1973年   14篇
  1972年   10篇
  1971年   18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91.
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了生态环境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包括陕西省农业资源的现状、陕西省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系统功能遭到破坏和由于生态环境恶化使自然灾害发生,探讨了保护生态环境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内容包括要积极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要积极保护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科技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要积极宣传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92.
作为与环境相关的服务贸易活动,环保服务业是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环保产业的有机和重要组成部分,其比重提升是环保产业走向成熟的标志。同时,环保服务业转型升级是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四川省环保服务业也面临国内外的激励竞争,只有环保服务业的国际化,才能顺应发展趋势,更好迎接挑战。本文通过对四川省环保服务业的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四川省环保服务业整体亟待完善的发展特点,对其发展思路和对策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993.
针对人类社会在日常运转中产生的大量餐厨垃圾,当下最有效的应对措施是发展相关的餐厨垃圾处理产业,以相关的工作模式和工作设备来应对餐厨垃圾的处理工作。由于餐厨垃圾的特殊性,不同于一般的日常生活垃圾,因此餐厨垃圾的处理设备自然也就有独特的特点与性质。当下社会中餐厨垃圾处理设备行业的发展可谓如火如荼,各种各样的餐厨垃圾处理设备应运而生,针对餐厨垃圾处理设备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详细的探讨,对促进中国餐饮垃圾处理行业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94.
基于环境库兹尼茨理论(EKC),选取1995年-2012年重庆市工业“三废”的排放数据和对应年的经济数据,对两者关系进行回归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三项环境污染指标(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工业固废的排放量)均与人均GDP之间存在着N型的三次曲线关系,其中工业废水和固废呈倒N型,废气的变化总趋势呈正N型.根据模拟结果,结合重庆市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分析了三条曲线的特征,并对曲线变化做出了相关解释,为重庆市的环境保护与生态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利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5.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和生态环境破坏的严峻态势,生态文明建设中亟需通过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应对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重需要.本文以丹棱县顺龙乡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为例,从顺龙乡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现状出发,指出了当前发展面临的问题,分别从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三方面提出了优化顺龙乡国土空间的具体方案,探索了山区小城镇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思路.  相似文献   
996.
长江经济带产业分工合作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梳理长江经济带产业分工与合作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认为长江经济带区际产业发展的互补特征鲜明,下游地区服务业发展较为完善,中上游地区特色产业突出;但也存在市场化程度发育偏低、要素流动不畅、行政区经济严重制约、中心城市产业高度偏低、区域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还根据未来长江经济带产业分工合作的基本思路,提出应发挥下游优势产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打造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的辐射结盟作用、加强产业园区的创新示范作用等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97.
将资源诅咒的研究领域由传统的矿产资源转向土地资源研究问题域,以近10a江汉平原18个县(市)的统计数据为依据,运用诅咒系数对其进行资源诅咒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近年来发展滞后的荆州市所辖的监利县、江陵县以及其他7个县市的土地资源诅咒系数大于1,确实存在资源诅咒现象,且江陵县与监利县还属于严重诅咒区。通过对选取指标作进一步的计算分析,得出导致其产生资源诅咒的原因主要为:以土地资源为依托的农业没有得到高效发展,而受到发展观念与投入等束缚,其二、三产业发展同样滞后。根据影响资源诅咒地区产业发展的具体因素,有针对性地给出化解土地资源诅咒的对策建议,为今后资源诅咒地区打破诅咒束缚,持续快速发展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998.
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泛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市以上的政区为例,运用改进熵值法计算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系统的综合得分,并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1999~2013年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及其演变,最后通过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得分排名划分4种类型,提出未来泛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分类指导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1999~2013年泛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C∈[0.5,0.8],整体位于磨合阶段;而系统协调度D∈[0.3,0.5],整体属于中度耦合协调;(2)1999~2013年泛长三角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呈现上升态势,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综合评价值仍表现负相关的特征;(3)未来苏南地区、皖江地区、杭甬地区需要进一步调整产业分布结构,提升城市经济发展环境;而苏北地区、皖西地区、浙西南地区需要进一步增加城市经济发展的软、硬实力各种要素的投入,并将城市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增长优势。  相似文献   
999.
岷江上游水电开发特点及其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流域的水电开发类型与空间格局,可为水库群的累积环境影响评价、流域水电优化布局等提供科学参考。在流域分割的基础上,对岷江上游水电站的基本类型、水电站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构建水电开发率、水电开发密度和水电开发强度3个指标对流域水电开发程度作出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岷江上游流域水电站类型以高水头低闸坝的引水式小水电为主,高坝大库相对较少。梯级水电开发已拓展至岷江三级支流,汶川—都江堰河段是干流水电开发程度最高的河段,杂谷脑河是水电开发程度最高的一级支流流域。岷江上游流域的水电开发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梯级水电开发密度大于国内主要河流。农村小水电占水电站总数的82%,梯级农村小水电对生态环境的累积影响是将来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00.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to address climate change now stands at a crossroads.With a new international regime for emissions reduction established by the Durban Platform, "New Climate Economics(NCE)" has become a research hotspot.The need for urgent action to combat climate change has prompted discussion on reforms of economic growth patterns and the energy system.The industrial civilization,therefore,now faces a transition towards a new pathway for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NCE explores new economic concepts,theories,and analytical methods to design a balanced pathway for sustainable growth and emission reduction.Instead of getting trapped in discussions on allocation of emission reduction responsibilities and obligations among countries,NCE pays more attention to developing win-win multilateral cooperation mechanisms that facilitate collaborative RD and knowledge sharing.In addition,NCE studies incentives for low-carbon transition,turning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into a domestic need for countries to increase their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To achieve the 2°C target,most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face challenges of insufficient emission allowances to cover expected emissions associated with their projected economic growth.As carbon emissions rights becomes an increasingly scarce resource,increasing the carbon productivity of the economy turns to be the critical path to address the dilemma of green or growth.NCE studies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carbon productivity for countries at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 as well as ways to enhance such carbon productivity.This type of study provides invaluable lessons for emerging economies to reach their own emission peaks without losing the momentum of growth.Replacing fossil fuels with new and renewable energy has proven to be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reshaping the energy system and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it has already become a global trend.NCE studies incentives for new energy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deployment provided by carbon pricing,and sheds light on the co-benefits of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such as resource conservation,environmental protection,and energy security.The role of carbon pricing in promoting intemational RD cooperation and technical transfer will also be studied.The shift in consumption patterns is another key factor enabling a low-carbon transformation.Therefore,NCE also explores the theoretical work on new values of wealth,welfare and consumption,new lifestyles in the contex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concepts and implementation of low-carbon urban planning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nd the impacts of consumption pattern changes on social development,material production,and urba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