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1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95篇
安全科学   49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65篇
综合类   258篇
基础理论   50篇
污染及防治   32篇
评价与监测   23篇
社会与环境   32篇
灾害及防治   3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2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地震应急期关键时间阶段划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我国地震应急救援相关法律法规、预案,以及汶川、玉树、盈江、彝良和海地、东日本等国内外地震应急救援案例的基础上,将地震应急期划分成应急启动、紧急救援、过渡性安置等3个阶段,并对各阶段的持续时间、主要工作及其先后次序进行了梳理.在实际抗震救灾工作中,这3个阶段不是互不相干、相互独立的,而是存在一定的时间相关性.这就需要指挥者对不同阶段的重点工作优先考虑,同时兼顾各项相关工作,保证抗震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02.
森林凋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其养分归还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土壤养分有效性的高低。在土层浅薄且土被很不连续的我国喀斯特区域进行凋落物生物量及养分归还研究对我们更深刻地了解该区养分循环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比较分析了桂西北喀斯特区3种原生林与3种次生林的全年凋落物量、组成、月凋落物量动态及养分归还量与动态。结果表明,圆果化香(Platycarya longipes Wu)、大叶蚊母树(Distylium Sieb.et Zucc.)与青檀(Pteroceltis tatarinowii Maxim.)3种原生林的年凋落物总量分别为2342.16,4057.99和1834.36kg·hm-2,而圆叶乌桕(Sapium rotundifolium Hemsl.)、八角枫(Alangium chinense(Lour.) Harms)和黄荆(Vitex negundo L.)3种次生林的年凋落物总量分别为3192.82,3284.26,2469.90kg·hm-2,除大叶蚊母树外,次生林年凋落物总量大于原生林。凋落物的组成中,叶凋落生物量均占总凋落物量的80%左右,甚至更高,而圆叶乌桕、八角枫和黄荆3种次生林群落的叶凋落物量占总凋落物量的百分比大于圆果化香、大叶蚊母树以及青檀3种原生林。凋落物的养分归还量的月动态与凋落物量的月动态一致,原生林呈"U"形曲线,而次生林则呈"W"形曲线。原生林和次生林凋落物的年养分归还量均为C﹥N﹥K﹥P,且次生林的C、N、P养分的归还量大于原生林。  相似文献   
103.
阐述滤床熟化的概念及其形成机理,对影响熟化床层的因素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进水浊度、混凝效果及洗砂量是影响熟化床层的主要因素。由于集成型给水处理设备的表面滤层一直处于熟化状态,而滤层水流方向的深处滤料始终处于清洁状态,砂滤器内始终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滤床运行在熟化后的有效过滤期,因而能够保证较高的出水水质。  相似文献   
104.
生态沟渠和生物滞留池因其良好的径流污染控制能力和生态效益,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但单一的生态沟渠或生物滞留池在农村径流污染控制中常存在氮磷去除效果不稳定和基质易堵塞等问题.将两者串联构建组合系统,利用生态沟渠预处理去除部分污染物,可降低生物滞留池污染负荷和减轻基质堵塞;同时在生物滞留池中设置淹没区并添加天然载体碳源提升系统脱氮效果.研究了载体碳源、降雨强度和干湿交替等条件对生态沟渠-生物滞留池组合系统控制农村径流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加稻草和木屑两种天然载体碳源分别将生物滞留池段的TN去除率提升19.9%和20.4%.模拟降雨强度从小雨增至大雨时,外加碳源组合系统COD、 NH+4-N、 TN和TP去除率平均下降17.0%、 16.8%、 20.4%和17.2%,其中生态沟渠段对4种污染物的去除贡献平均降低16.3%、 13.0%、 24.2%和22.1%.干湿交替运行可提高系统的污染物去除效果,相较连续进水,干旱3周后木屑组TN平均去除率提升12.3%.微生物群落分析结果显示,木屑组和稻草组生物滞留池样品的α多样性高于对照组;投加载体碳...  相似文献   
105.
人类活动(土地利用)和环境变化(土地覆被变化)对土壤中硒和重金属含量分布具有重要影响.“退耕还林”生态工程的实施改变了土地利用/覆被,为研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土壤中硒和重金属影响提供了理想的实验场所.在西南典型“退耕还林”区,采集了旱地、水田和林地(天然林地和次生林地)的91件表层土壤样品.测定和分析了土壤中硒、重金属、 pH和有机质等参数.结果表明:(1)研究区表土中ω(Se)(0.42×10-6)、ω(As)(13.0×10-6)和ω(Sb)(1.03×10-6)均值显著高于渝西地区的土壤背景值;(2)人工次生林地表土中Se、 Cd、 Cr、 Ni、 Pb和Zn含量都显著高于旱地,表明“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可能会显著影响表土中硒和重金属富集;(3)土壤有机质(SOM)含量水平是控制表土中硒和重金属含量差异的重要因子.结果发现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通过影响土壤pH和SOM间接深刻地影响土壤中硒和重金属迁移和富集.  相似文献   
106.
Optimal production and pricing policy for a closed loop system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 closed loop system is investigated, in which the manufacturer has two channels to satisfy the demand: manufacturing brand-new products and remanufacturing returns into as-new products. Remanufactured products have no difference from brand-new products and can be sold in the same market at the same price. The demand is uncertain and sensitive to the selling price, while the return is also stochastic and sensitive to the acquisition price of used products. A mathematical model is developed to maximize the overall profit of the system by simultaneously determining the selling price, the production quantities for brand-new products and remanufactured products, and the acquisition price of used products. Some properties of the problem are analyzed, based on which a solution procedure is presented. Through a numerical example, the impacts of the uncertainties of both demand and return on the production plan, selling price, and the acquisition price of used products are analyzed.  相似文献   
107.
大气监测时段优化布点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空气监测系统中电化学气体传感器价格昂贵且使用寿命短暂,文章利用多目标特征分析法对传感器监测时段进行布点,准确反映实时监测状况,减少传感器使用频率。  相似文献   
108.
为探究人工强制混合充氧与诱导持续混合对水质改善的影响及人工强制混合与自然混合的衔接条件,以李家河水库为例,于2017年6月至2019年4月开展水质及水文气象指标监测,分析自然过程及人工诱导混合过程各时期水温、溶解氧及水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自然过程分层期持续时间长,混合期仅为2.5个月,人工诱导混合过程通过扬水曝气系统的运行, 9月底水体达到完全混合且进入降温期,诱导自然混合条件具备,表层水温、平均气温分别为20.17℃和16.5℃,此时系统关闭后水体持续自然混合,混合周期延长至5.5个月;②自然过程污染物浓度较高,混合期表层污染物浓度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氧跃层伴随热分层出现,底部厌氧周期达6个月;③相较于自然过程,人工诱导混合过程水体等温层厌氧消除且污染物控制效果良好, 10月至翌年3月同期底层NH~+_4-N、 TP、 Fe和Mn浓度的削减率为76.2%、 75.5%、 82.2%和82.1%,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人工诱导混合过程有利于水质改善及混合作用时效的延长.  相似文献   
109.
黄文  王胜利 《环境科学》2022,43(2):597-607
在兰州市设置6个采样点,于2010年4月至2018年3月每月采集大气降尘样品,测定其中的重金属(Fe、 Mn、 Zn、 Pb、 Cr、 Cu、 Ni和Cd)含量,探究重金属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综合运用偏相关分析、富集因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判别大气降尘中重金属的来源.结果表明,兰州市大气降尘中重金属的平均含量依次为:Fe>Mn>Zn>Pb>Cr>Cu>Ni>Cd,其中Cd、 Zn和Pb都存在一定的污染.从时间角度来看,除地壳元素Fe和Mn外,其他元素的含量大都表现为采暖期>非采暖期,其中2011年和2013年中各元素在非采暖期和采暖期的含量差异较大.从空间角度来看,各区域的非采暖期和采暖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除Zn和Cd外,其他元素在各区域之间的差异不大.源解析结果表明,兰州市大气降尘重金属在非采暖期主要来源于工业源,其次是交通源和扬尘源;在采暖期主要来源于燃煤、交通和工业活动,其次是二次扬尘和自然源.  相似文献   
110.
旨在提供不同使用年限建筑结构对应的活荷载水平.分析了结构可靠度理论的特点,揭示了设计使用年限是结构可靠度的时间特征.应根据不同设计使用年限活荷载的超越概率等于常规设计荷载超越概率的原则确定活荷的载标准;通过建立不同设计使用期、不同设计基准期与活荷载取值的关系,给出了不同使用年限对应活荷载与灾害荷载设防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