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13篇 |
免费 | 352篇 |
国内免费 | 3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82篇 |
废物处理 | 38篇 |
环保管理 | 544篇 |
综合类 | 739篇 |
基础理论 | 647篇 |
污染及防治 | 88篇 |
评价与监测 | 85篇 |
社会与环境 | 143篇 |
灾害及防治 | 3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0篇 |
2024年 | 53篇 |
2023年 | 62篇 |
2022年 | 93篇 |
2021年 | 60篇 |
2020年 | 69篇 |
2019年 | 55篇 |
2018年 | 49篇 |
2017年 | 62篇 |
2016年 | 81篇 |
2015年 | 81篇 |
2014年 | 87篇 |
2013年 | 148篇 |
2012年 | 90篇 |
2011年 | 128篇 |
2010年 | 121篇 |
2009年 | 94篇 |
2008年 | 101篇 |
2007年 | 104篇 |
2006年 | 134篇 |
2005年 | 101篇 |
2004年 | 107篇 |
2003年 | 78篇 |
2002年 | 66篇 |
2001年 | 94篇 |
2000年 | 51篇 |
1999年 | 49篇 |
1998年 | 43篇 |
1997年 | 36篇 |
1996年 | 29篇 |
1995年 | 20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22篇 |
1992年 | 13篇 |
1991年 | 24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5篇 |
1977年 | 2篇 |
1972年 | 1篇 |
197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分布着可塑性强的耐荫植物,其叶片应对外界干扰的防御对策至少有物理性防御和化学性防御两种,这两种防御代价在一定的昆虫取食压力下在理论上应该存在权衡.为检验这种权衡是否普遍存在,分别测定了重庆缙云山4个常绿物种——光叶山矾(Symplocos lancifolia)、四川山矾(S.setchuensis)、四川毛蕊茶(Camellialawii)和细枝柃(Eurya loquaiana)在林窗和林下两种对照光环境下个体叶片的光饱和下的净光合速率、叶面积干重和部分化学防御物质含量.结果表明,4个物种生活在林窗的个体单位叶面积干重、叶片氮含量和单位面积净光合速率通常高于林下的个体,但是单位质量和单位面积的总酚含量和C/N值却低于林下的个体.蛋白质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在不同生境中没有显著差异.因为不同物种叶片对光照条件的响应不同,不同参数的变化在两种生境间的差异并不完全一致.本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物种在林窗和林下分别倾向于采取物理和化学性防御对策,并初步证实了两种防御强度之间存在权衡关系.图4参40 相似文献
12.
13.
14.
Forest ecosystems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maintaining climate stability at the regional and global scales as an important carbon sink.Regional forest carbon storage and its dynamic change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have been estimated using the continuous biomass expansion factor(BEF)method based on field measurements of forests plots in different age classes and forest inventory data of three periods(1989–1993,1994–1998,1999–2003).The results show that regional carbon storage increased by 16.76%,from 48.... 相似文献
15.
森林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碳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于人口剧增,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断加大,在过去100年全球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常见的土地利用变化是由森林转变为农业用地。森林砍伐使森林生态系统地上部生物量大大减少,砍伐后作农业用地,降低了植被生产力,减少了土壤有机质的输入,增强了腐殖质的矿化作用,有机质分解速率增加,有机碳贮量随之降低,从而影响到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使大量碳元素释放到大气中,引起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另一个常见的土地利用变化是植树造林和森林恢复,这一过程可以增加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从而减缓大气CO2体积分数的上升。 相似文献
16.
天然针阔混交林优势种群间联结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2 ×2 联列表,通过方差分析、χ2 检验、联结系数C、Ochiai 系数、Czekanowski 系数和Jaccard 系数等系列方法,测定了天然针阔混交林15 个优势种群间的总体联结关系,各种对间联结显著性和关联系数.研究表明:中亚热带针阔混交林的种间联结测定使用上述系列技术效果很佳.运用方差分析揭示出多物种整体间的联结关系;χ2 检验揭示出成对物种间联结的性质和程度;Ochiai、Czekanowski 和Jaccard 系数可表明种对的联结程度和相伴随出现的机率.结果表明:多物种间的整体联结关系为显著的正联结;χ2 统计量检验了105 个种对,其中9 个种对呈现极显著的正联结;2 个种对为显著的正联结;4 个种对呈现显著的负联结.马尾松( Pinus massoniana)与常绿阔叶林优势树种间的联结关系很弱,反映出天然针阔混交林的成熟性 相似文献
17.
植被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发生显著变化,厘清两者对植被变化的影响对环境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2000~2020年MODIS NDVI数据和气象数据,并结合土地覆盖数据表征人类活动强度(HAI),采用趋势分析、Hurst指数、偏相关分析、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和随机森林模型的方法,从陕西省整体及3个地区(陕北地区、关中地区和陕南地区)分别探究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动态的影响机制和贡献率. 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陕西省NDVI平均值为0.71,呈陕南>关中>陕北的空间格局. 研究时段全省及3个地区NDVI均呈上升趋势,植被明显改善的面积在全省占比高达87.1%,其中32.7%的区域改善趋势可持续,陕北地区植被改善最明显. ②NDVI 对不同气候因子的响应有所差异,降水和平均气温对植被的影响以促进作用为主,太阳辐射则为抑制作用. ③2000~2020年,陕西省HAI平均值为0.06,呈关中>陕北>陕南的空间格局. 研究时段全省及3个地区HAI均呈上升趋势. HAI变化趋势与NDVI变化趋势表现为空间负相关,关中、陕北、陕南3个地区的主要聚集模式分别为“高-低”、“低-高”和“低-低”聚集. ④陕西省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下NDVI的变化速率分别为0.005 4 a-1和0.000 5 a-1,贡献率分别为91.5%和8.5%. 气候变化对植被变化在3个地区均表现为正贡献,其中陕北地区贡献最高. 人类活动在陕北地区和陕南地区均表现为正贡献,陕北地区贡献最高,在关中地区表现为负贡献. 陕西省植被动态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不同地区的影响机制存在差异,需因地制宜地制定科学的生态保护方案. 相似文献
18.
河岸缓冲区氮素截留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岸缓冲区对氮素的有效截留以阻止其进入河流已得到广泛的认可,是美国资源局所认可的一种最佳管理措施。总结河岸缓冲区中氮素截留的主要机制、影响因素及缓冲区的管理原则。最主要截留机制为反硝化作用与植物吸收,相应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是缓冲区的水文特征。为达到较好的氮素截留效率,必须重建退化的缓冲区、保护缓冲区的完整性与不受干扰,并与其他流域管理措施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George N. Zaimes Richard C. Schultz Thomas M. Isenhart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2008,44(4):935-947
Abstract: Phosphorus and sediment are major nonpoint source pollutants that degrade water quality. Streambank erosion can contribute a significant percentage of the phosphorus and sediment load in streams. Riparian land‐uses can heavily influence streambank erosion.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streambank erosion along reaches of row‐cropped fields, continuous, rotational and intensive rotational grazed pastures, pastures where cattle were fenced out of the stream, grass filters and riparian forest buffers, in three physiographic regions of Iowa. Streambank erosion was measured by surveying the extent of severely eroding banks within each riparian land‐use reach and randomly establishing pin plots on subsets of those eroding banks. Based on these measurements, streambank erosion rate, erosion activity, maximum pin plot erosion rate, percentage of streambank length with severely eroding banks, and soil and phosphorus losses per unit length of stream reach were compared among the riparian land‐uses. Riparian forest buffers had the lowest streambank erosion rate (15‐46 mm/year) and contributed the least soil (5‐18 tonne/km/year) and phosphorus (2‐6 kg/km/year) to stream channels. Riparian forest buffers were followed by grass filters (erosion rates 41‐106 mm/year, soil losses 22‐47 tonne/km/year, phosphorus losses 9‐14 kg/km/year) and pastures where cattle were fenced out of the stream (erosion rates 22‐58 mm/year, soil losses 6‐61 tonne/km/year, phosphorus losses 3‐34 kg/km/year). The streambank erosion rates for the continuous, rotational, and intensive rotational pastures were 101‐171, 104‐122, and 94‐170 mm/year, respectively. The soil losses for the continuous, rotational, and intensive rotational pastures were 197‐264, 94‐266, and 124‐153 tonne/km/year, respectively, while the phosphorus losses were 71‐123, 37‐122, and 66 kg/km/year, respectively. The on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for these pasture practices were found among the percentage of severely eroding bank lengths with intensive rotational grazed pastures having the least compared to the continuous and rotational grazed pastures. Row‐cropped fields had the highest streambank erosion rates (239 mm/year) and soil losses (304 tonne/km/year) and very high phosphorus losses (108 kg/km/year). 相似文献
20.
中亚热带丝栗栲次生林群落高度级结构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高度级为参考坐标,应用衡量优势种群及群落结构动态的失稳率、群落垂直空间的分享度、α—多样性及群落高度级梯度β—多样性等指标对中亚热带丝栗栲次生林群落高度级结构特征及其动态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丝栗栲群落及其优势种群个体数、群落物种数和种对级的分享度随高度级增加都呈下降趋势;各高度级物种数和个体数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级间失稳率显示,群落在第2、3、6、7高度级呈增长趋势,第4、5高度级呈衰退趋势,群落整体具有增长性结构;群落随高度级形成丰富度指数(dMa)、Shannon—Wiener指数(H)逐渐降低,均匀度指数(J)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随高度级梯度的增加,群落相邻高度级间Whittaker指数(βw)呈上升趋势,而Mofisita—Horn指数(CMH)呈不规则地跳跃式变化,表现了共有种在群落不同高度级的数量差异。图3表2参15。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