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46篇 |
免费 | 132篇 |
国内免费 | 24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48篇 |
废物处理 | 38篇 |
环保管理 | 499篇 |
综合类 | 687篇 |
基础理论 | 618篇 |
污染及防治 | 81篇 |
评价与监测 | 78篇 |
社会与环境 | 143篇 |
灾害及防治 | 3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40篇 |
2022年 | 80篇 |
2021年 | 51篇 |
2020年 | 60篇 |
2019年 | 43篇 |
2018年 | 45篇 |
2017年 | 53篇 |
2016年 | 76篇 |
2015年 | 76篇 |
2014年 | 87篇 |
2013年 | 144篇 |
2012年 | 83篇 |
2011年 | 126篇 |
2010年 | 120篇 |
2009年 | 94篇 |
2008年 | 99篇 |
2007年 | 103篇 |
2006年 | 133篇 |
2005年 | 100篇 |
2004年 | 106篇 |
2003年 | 78篇 |
2002年 | 66篇 |
2001年 | 94篇 |
2000年 | 50篇 |
1999年 | 49篇 |
1998年 | 42篇 |
1997年 | 36篇 |
1996年 | 29篇 |
1995年 | 18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22篇 |
1992年 | 13篇 |
1991年 | 24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5篇 |
1977年 | 2篇 |
1973年 | 1篇 |
1972年 | 1篇 |
197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为研究适用于高层建筑火灾中烟气控制的组合控制模型,提出通过设置防烟缓冲区来改善传统前室正压送风系统,并且与其他烟气控制方式相结合建立组合模型。设计并实施狭长走廊建筑的火灾烟气全尺寸风洞试验;在试验基础上,采用Fire Dynamic Simulation(FDS)软件模拟该风洞在相同试验条件下的火灾现象,对模拟结果和全尺寸试验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发现2者规律吻合,且平均温度误差率为4.08%,验证所建模型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还表明在与防烟缓冲区组合中,30 m内走廊段只需设置一个排烟口,且排烟口位置以靠近火源为宜,其排烟效率为72.1%;此外还需要在排烟口后增设挡烟垂壁,来加强排烟效果,从而达到组合模型的最佳烟气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63.
扑救森林火灾安全准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分析火场特征、危险条件出发,详细阐述了扑火队员在扑火过程中的行为准则和应注意的安全事项以及避险的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64.
65.
本文选取小山口村、魏城村和南垛庄铺三个林权改革试点村作为调查对象,通过描述统计、交叉列联表分析和Ridit分析,就林权改革的方式、林改对经济和环境产生的影响及林权流转三个方面的问题对山东临沂市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现状展开调查研究。分析发现,在历经3年的林改中,临沂市始终坚持尊重实际、区别对待,灵活选择林权改革的方式,使当地的林权制度改革受到村民的欢迎。此外,林权改革后,当地的经济收入和生态环境及对林业的投入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改善,村民的营林、护林积极性也大大增加。但是在涉及到林权流转方面的问题时,大部分的村民不能清楚认识到林权的价值,从而使落实处置权的目标短期内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66.
三峡库区典型退耕还林模式土壤养分流失控制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选择三峡库区典型退耕还林模式,包括园地(茶园)及林地(板栗)与原有坡耕地对照,观测并分析其土壤养分(氮磷)输出途径及数量情况,以评估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对流域土壤养分输出的影响.结果表明:1退耕后土壤养分氮磷年流失量(包括随泥沙和地表径流流失的量)减少;总氮(TN)年输出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坡耕地(2 444.27 g·hm-2)茶园地(998.70g·hm-2)板栗林地(532.61 g·hm-2);总磷(TP)为坡耕地(1 690.48 g·hm-2)茶园地(488.06 g·hm-2)板栗林地(129.00 g·hm-2);与坡耕地比较,退耕还林模式(园地、林地)总氮、总磷年输出载荷分别减少了68.68%和81.75%.2茶园地、板栗林地与坡耕地相比,土壤养分速效态氮流失量明显减少,硝态氮(NO-3-N)输出总量依次为坡耕地(113.79g·hm-2)茶园地(73.75 g·hm-2)板栗林地(56.06 g·hm-2);铵态氮(NH+4-N)养分输出次序为茶园最大(69.34 g·hm-2),坡耕地次之(52.45 g·hm-2),板栗林地最小(47.23 g·hm-2).3硝态氮、铵态氮主要通过地表径流输出,所占总量比例分别为91.4%和92.2%;总氮和总磷主要通过泥沙输出,所占总量比例分别为86.6%和98.4%.通过退耕还林等措施,该地区地表径流以及土壤侵蚀输出明显减少,土壤养分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67.
模拟了车用工况下燃料电池发动机脉冲式排氢的特点,设计开发了一套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尾气净化系统,并以5 kW燃料电池的尾气排放为例,研究其净化效果。研究了电池阳极排放氢气缓冲前后尾气中氢气浓度的变化,以及不同空速条件下氢气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电堆阳极排放氢气经过缓冲处理后,尾气中氢气浓度趋于平稳,大部分工况下处在2%以下,达到了安全处理的要求;尾气中氢气的去除效果与空速密切相关。对自制的整体式催化剂而言,当空速低于20000 h^-1时,氢气的去除率能达到约95%,而当空速达到39270 h^-1时,氢气的去除率仅为10.9%。鉴于这一问题,提出通过采用尾排空气的分流手段调整催化燃烧反应器对空速的要求,以提高尾气中氢气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68.
外源Cd对不同利用方式红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室内培养实验,通过将外源Cd添加到同一母质、全镉含量相近的不同利用方式的红壤中(林地、水稻土和菜园土),研究了外源Cd污染对不同利用方式红壤脲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个培养过程中,Cd污染对3种红壤脲酶活性都有抑制作用,且随重金属浓度的增强而增强。同剂量Cd污染对3种红壤脲酶活性的抑制效应不同,大小为林地>水稻土>菜园土。实验设定的Cd处理水平下,对林地、水稻土和菜园土脲酶活性产生显著抑制作用(p<0.05)的Cd浓度分别为5、30和50 mg/kg土。 相似文献
69.
根据森林火灾发生的特点,分析火灾发生前后"消"与"防"的主要矛盾,在森林火灾预防和扑救阶段,应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按照"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在预防中重宣传教育,发动群众,抓责任落实;在消灭中注重科技手段和措施到位。 相似文献
70.
Jacob Heilmann‐Clausen Elizabeth S. Barron Lynne Boddy Anders Dahlberg Gareth W. Griffith Jenni Nordén Otso Ovaskainen Claudia Perini Beatrice Senn‐Irlet Panu Halme 《Conservation biology》2015,29(1):61-68
Hitherto fungi have rarely been considered in conservation biology, but this is changing as the field moves from addressing single species issues to an integrative ecosystem‐based approach. The current emphasis on biodiversity as a provider of ecosystem services throws the spotlight on the vast diversity of fungi, their crucial roles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s, and the benefits of considering fungi in concert with animals and plants. We reviewed the role of fungi in ecosystems and composed an overview of the current state of conservation of fungi. There are 5 areas in which fungi can be readily integrated into conservation: as providers of habitats and processes important for other organisms; as indicators of desired or undesired trends in ecosystem functioning; as indicators of habitats of conservation value; as providers of powerful links between human societies and the natural world because of their value as food, medicine, and biotechnological tools; and as sources of novel tools and approaches for conservation of megadiverse organism groups. We hope conservation professionals will value the potential of fungi, engage mycologists in their work, and appreciate the crucial role of fungi in nature. Una Perspectiva Micótica de la Biología de la Conservació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