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0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75篇
安全科学   117篇
废物处理   11篇
环保管理   359篇
综合类   322篇
基础理论   74篇
污染及防治   33篇
评价与监测   45篇
社会与环境   53篇
灾害及防治   2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4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31.
船舶油污侵权是民事侵权行为的一种,针对该种侵权的民事赔偿责任,国际上制订了专门的国际公约,一些国家也制定了自己的有关船舶油污损害的赔偿体系。在船舶油污损害责任制度下,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责任主体问题,只有明确了责任主体,才能使油污损害赔偿得以顺利进行。但是调整国际油污损害赔偿的冲突规则比较匮乏,各国国内法的规定也不尽相同,如何适用法律,各国司法实践多有不同。立足于中国现行的法律体系,首先明确了各种船舶油污损害应当适用的法律,然后依据所适用的法律具体分析责任主体的确定问题。  相似文献   
132.
东江干流河岸带植物群落类型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东江干流河滨带植物群落类型进行详细调查,并对其空间分异情况进行了系统研究。根据野外调查所获90个样地数据资料,结合应用了TWINSPAN、DCA、CCA等数量分析方法。调查中共发现样内植物56科187属271种;TWINSPAN分类将该90个样地归并划分为15个群丛;DCA排序的第一轴的累积变异量为9.3%,前两轴的累积变异量为15.8%;CCA排序前两轴对物种-环境关系的解释量为62.6%;DCA、CCA排序分析揭示了群落在上、中、下游的分布情况,以及这些群落的分布格局与温度、人类干扰强度、土壤含水量等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33.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he politics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hermeneutic theory fo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is paper aims to demonstrate how the history and contextual changes within the Columbia River Basin have affected the underlying principles of the Columbia River Treaty with those of international water law.  相似文献   
134.
Streams, riparian areas, floodplains, alluvial aquifers, and downstream waters (e.g., large rivers, lakes, and oceans) are interconnected by longitudinal, lateral, and vertical fluxes of water, other materials, and energy. Collectively, these interconnected waters are called fluvial hydrosystems. Physical and chemical connectivity within fluvial hydrosystems is created by the transport of nonliving materials (e.g., water, sediment, nutrients, and contaminants) which either do or do not chemically change (chemical and physical connections, respectively). A substantial body of evidence unequivocally demonstrates physical and chemical connectivity between streams and riparian wetlands and downstream waters. Streams and riparian wetlands are structurally connected to downstream waters through the network of continuous channels and floodplain form that make these systems physically contiguous, and the very existence of these structures provides strong geomorphologic evidence for connectivity. Functional connections between streams and riparian wetlands and their downstream waters vary geographically and over time, based on proximity, relative size, environmental setting, material disparity, and intervening units. Because of the complexity and dynamic nature of connections among fluvial hydrosystem units, a complete accounting of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connections and their consequences to downstream waters should aggregate over multiple years to decades.  相似文献   
135.
This study explores power law relationships to estimate water flow velocity as a function of discharge and drainage area across river networks. We test the model using empirical data from 214 United States (U.S.) Geological Survey gauging stations distributed over the state of Iowa in the U.S. The empirical data are the measurements of the mean cross‐sectional velocity and concurrent discharge. The data are used to estimate parameters for a state‐wide model and to test for spatial variability for 15 large river basins contained within the state. Spatial differences among the basins are small but some parameters significantly differ from the state‐wide model. Using individual station data, the authors also explore a simpler power law model that disregards dependence on the drainage area. Overall, the study shows that including drainage area improves the model. Our study provides parameter values that can be directly incorporated into a regional scale routing model, and provides a framework for developing flow velocity models for hydraulically similar rivers in the U.S. and the world.  相似文献   
136.
河岸带地下水和河水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地下水和地表水存在明显的补排关系,洪水事件是影响河岸带地下水水质波动的重要水文过程. 以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孟津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河岸带地下水营养元素指标(特别是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期间)野外定位观测,深入分析了河岸带地下水水质变化及其与洪水的响应关系. 结果表明,河岸滩区的农业开发存在明显的氮、磷下渗流失风险. 临近河岸的农耕旱作区,是河流与人工湿地之间一个特殊的氮污染物控制单元,对地下水和河流之间的氮迁移隔离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人工湿地,农家粪作为底肥加入可能是磷下渗流失的重要源头,进入地下水中的磷顺着水力坡度还发生着显著的横向迁移,尤其在调水期横向迁移更加明显. 河岸滩区的开发类型及其耕作制度对地下水的硝氮含量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鱼塘区,常年的土壤厌氧环境加重了氮的下渗迁移和积累;在荷塘区,春夏季节,土壤淹没呈厌氧环境,氮迁移和硝化作用显著,在秋冬季节,土壤呈好氧环境,氮硝化作用显著发生,全年氮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距离河岸50~200 m之间氮的硝化-反硝化作用强烈,是一个高效的微生物氮净化单元. 人工湿地施用的农家粪是有机物流失的重要源头,河岸滩区土壤质地呈沙性,渗透能力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差,在此区进行农业活动,尤其是人工湿地开发中大量施用肥料,容易造成土壤表层有机质和氮磷养分因灌溉而导致的下渗流失,进而污染地下水与河水,较由降雨引起的地表径流流失显得更为突出. 距离河道50~200 m的范围是重要的污染净化单元,为典型的滩区地下水-河流的水陆交错带. 该区域的合理保护,对于保护河流水质和地下水水质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37.
赤泥强化型河岸带模拟系统对再生水中磷去除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平  秦晶  王超 《环境科学》2011,32(4):1015-1019
为了探讨不同比例赤泥施入量对再生水磷去除效果的影响以及植物在再生水净化过程的作用,利用赤泥中富含钙、铁、铝等金属氧化物对磷具有较强吸附性能的特点,构建了室内赤泥强化型河岸带模拟系统.结果表明,赤泥最适施入质量分数为2.5%~5.0%,此时TP去除率为82%~76%,出水磷浓度约为0.22~0.29 mg/L,SRP/TP比值为74%~75%.当赤泥施入量为2.5%时,相比无植物系统,有植物系统的磷净化效率提高了4%,约为86%,出水磷浓度为0.17mg/L.这些结果表明赤泥可以适当比例直接掺混于河岸带的土壤中,这为其提高对再生水中磷的去除能力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8.
环境刑法的效率即环境刑法效率,是在环境刑法目的的范围内,通过环境刑法机制的运行,环境刑法收益与环境刑法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对环境刑事法律资源的配置与利用所达到的一种法律状态。在环境刑法法律价值中,环境刑法效率与环境刑法公正是一体的关系。在环境刑法运行中,环境刑法效率具体化为环境形式立法效率、司法效率、行刑效率,对环境刑法的运行发挥着指导、评价作用。在环境刑法变革中,环境刑法的变革过程在效率的视角上是一个不断追求环境刑法效率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9.
利用统计分析、Morlet小波分析和墨西哥帽小波诊断方法,对近50n衡阳暴雨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得到其变化规律和周期震荡的突变点,结果表明:衡阳暴雨分布不均,其中南、北部偏多,中部偏少,平均暴雨数为3.0次/n;≥100mm暴雨占暴雨总数的11.0%,特大暴雨较少出现;衡阳局地性暴雨占23.6%,主要以区域性和全市性暴...  相似文献   
140.
环境资源保护法适用刑法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刑法增加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标志着我国环境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的日臻完善,但也给环境资源法如何适用刑法带来一些需要思考的问题。从环境资源法适用刑法的形式,新刑法的特点,环境资源法如何与新刑法接轨等几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就环境资源法适用新刑法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