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73篇 |
免费 | 294篇 |
国内免费 | 2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7篇 |
废物处理 | 5篇 |
环保管理 | 378篇 |
综合类 | 412篇 |
基础理论 | 142篇 |
污染及防治 | 56篇 |
评价与监测 | 57篇 |
社会与环境 | 35篇 |
灾害及防治 | 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篇 |
2024年 | 27篇 |
2023年 | 33篇 |
2022年 | 31篇 |
2021年 | 33篇 |
2020年 | 35篇 |
2019年 | 41篇 |
2018年 | 33篇 |
2017年 | 40篇 |
2016年 | 52篇 |
2015年 | 52篇 |
2014年 | 50篇 |
2013年 | 66篇 |
2012年 | 62篇 |
2011年 | 66篇 |
2010年 | 58篇 |
2009年 | 50篇 |
2008年 | 34篇 |
2007年 | 47篇 |
2006年 | 43篇 |
2005年 | 33篇 |
2004年 | 21篇 |
2003年 | 17篇 |
2002年 | 20篇 |
2001年 | 17篇 |
2000年 | 19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12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4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3篇 |
1976年 | 2篇 |
1975年 | 1篇 |
1973年 | 2篇 |
197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41.
沉水植物在淡水水域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以及多样性维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茎叶等体表是水体污染物附着及营养元素迁移转换的关键微界面区域之一。本研究选择4个野外湖泊,通过为期3个月的野外采样结合实验室分析,对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及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体表附着物重量及碳氮磷元素含量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镜湖、图书馆、南山以及白娘子园水域水生植物附着物干重含量介于79.36—283.12、31.72—111.89、50.07—150.33、51.02—219.61 g·kg−1之间。附着物干重在不同采样点位及不同采样时间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该差异主要受植物生存生境水体理化因子以及植物生长发育的双重影响,且生境对附着物干重的影响较为复杂;此外,金鱼藻茎叶附着物干重大于眼子菜,这与两个物种自身形态的差异有关;镜湖、图书馆、南山、白娘子园水域植物附着物TN平均值分别为1.49、4.75、4.24、3.90 g·kg−1;TOC平均含量为20.59、60.00、48.47、97.58 g·kg−1;TP平均含量则为0.09、0.47、0.41、0.49 g·kg−1,植物体表附着物碳氮磷元素含量的差异主要受植物物种差异的影响,而同一物种的差异可能受植物生存生境理化因子以及植物生长阶段等的多重影响;4个水域非生命体附着物TN在图书馆、南山、白娘子园的3个水域表现为植物>非生命体;此外,水生植物与非生命体附着物TOC含量在镜湖、南山、白娘子园的3个水域无显著差异(P>0.05);TP含量则在4个湖泊水域无显著差异(P>0.05);与水生植物等生命介质相比,非生命体主要通过提供附着载体对附着物种类、元素含量以及比值等产生影响,故非生命体材质、成分、形态等物理因素的差异可能是影响附着物含量及成分差异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42.
微塑料已经被证实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对生物和人类造成潜在危害,进行微塑料的赋存调研有助于了解城市河流河水和沉积物中微塑料的污染现状.以北京市北运河和怀河作为研究区域,共布设了8个水样点位和3个沉积物点位,研究并对比了北运河河水和沉积物以及怀河河水中微塑料丰度、粒径、颜色、形状和种类的组成与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北运河河水中的微塑料丰度为(1 941±201)~(8 155±1 781) n·m-3(n表示微塑料个数),平均丰度为4 160 n·m-3;北运河沉积物中的微塑料丰度为(120±11)~(268±31) n·kg-1.怀河河水中的微塑料污染程度低于北运河河水,微塑料的平均丰度为2 357n·m-3.北运河上游河水和沉积物中微塑料的丰度高于下游,具有较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怀河河水中的微塑料分布总体上无明显差异,但相距较远的两点位中微塑料的丰度之间具有显著差异.粒径、颜色和形状的分类统计结果显示,所有点位中微塑料的主要粒径区间为<300μm;白色/透明微塑料(50.75%~83.91%)... 相似文献
143.
消落带是连接陆地与水域的交错地带,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其适生木本植物的种植对消落带土壤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探究适生植物对三峡库区消落带环境的适应机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消落带退水后适生植物落羽杉(Taxodium distichum)不同生长时期(T1:5月、 T2:7月和T3:9月)的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进行研究,同时采用PICRUSt2对细菌功能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土壤pH值、硝态氮、铵态氮、土壤蔗糖酶、磷酸酶和脲酶等理化指标随时间变化显著(P<0.05);土壤细菌多样性、丰富度和结构也随时间变化而变化,除Chao1以外,根际土壤细菌的α多样性均表现为:T1>T2>T3,非根际土壤细菌α多样性则表现为:T3>T1>T2. RDA分析表明,影响细菌群落的理化指标主要有土壤pH值、脲酶、铵态氮和硝态氮.所有土壤样本中共检测到细菌60门,其中以变形菌门和酸杆菌门为优势细菌门.根据PICRUSt2预测,代谢是落羽杉土壤细菌群落中普遍存在的基本功能,与C、 N和P有关的各代谢途径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异.以上研究结果有助于加深对三峡消落带植被修复... 相似文献
144.
145.
外秦淮河是南京市一条重要的城市景观行洪河道,多年来受工业及生活污水影响,内源污染严重.为充分了解外秦淮河底泥污染特征,为疏浚提供决策依据,对河道上、中和下游典型断面底泥界面微环境以及营养物含量进行调查,采用有机指数法和污染指数法对底泥污染状况进行评估,同时根据污染物垂向分布特征模拟清淤对底泥内源释放削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上中下游底泥界面以上DO均值分别为4.62、 3.25和3.41mg·L-1,且分别在4.4、 3.5和5.5 mm处消耗殆尽,是典型的城市河道污染特征体现.调查河段表层底泥的ω(TN)、ω(TP)和ω(OM)均值分别为1 734mg·kg-1、 1 337 mg·kg-1和4.82%,底泥TN和OM的有机污染指数均值为0.48,处于尚清洁水平,TP的单项污染指数均值为3.18,处于重度污染水平.模拟30 cm清淤深度结果表明,底泥SRP和Fe2+的释放速率较清淤前分别削减42%~82%和88%~96%,而NH+4-N的释放速率却较清淤前有... 相似文献
146.
生物炭因其具有特殊的理化性质,作为土壤改良剂或调理剂被广泛应用于改善土壤质量;土壤养分与土壤酶活性是表征土壤质量化学性质和生物学性质的重要指标.采用大田试验,研究生物炭不同施用水平:0(CK)、5(B5)、10(B10)、20(B20)和50(B50) t·hm-2对黄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定量分析生物炭处理对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及其作用大小.结果表明,生物炭显著增加土壤pH值、电导率、有机碳、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P<0.05);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先增加后降低,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增加(P<0.05);B10处理下,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和磷酸酶的活性均达到最大值,蔗糖酶活性也相对较高.随生物炭作用时间增加,土壤pH值、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增加,而电导率和有机碳与之相反;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升高,蔗糖酶活性无明显变化规律.SEM结果显示,生物炭施用对过氧化氢酶具有直接的负效应;通过提升pH、电导率、有机碳和碱解氮含量间接影响过氧化氢酶活性,通过提升pH和电导率间接促进蔗糖酶活性,通过提高电导率以及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间接增加磷酸酶活性.综上,生物炭施用量及作用时间显著影响土壤养分含量,进而间接作用于土壤酶活性;酸性黄壤施用10 t·hm-2的生物炭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47.
148.
为了解我国东南湿润区丘陵山地型水库硅藻的群落结构特征和控制因素,于2015年6月硅藻水华敏感期对苏南地区18座水库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水质进行调查,分析了营养盐、水深、库容等因素与硅藻及其它浮游生物的关系.结果表明,硅藻达到轻度水华水平(硅藻细胞含量介于100~1 000万cells·L~(-1))的水库有10座,对供水和景观功能产生明显影响;苏南地区水库普遍处于中营养和富营养水平,总氮浓度普遍偏高,磷及营养状态指数与硅藻生物量的关系密切;苏南地区水库中的浮游植物在数量上以蓝藻门中的席藻为主,在生物量上则以硅藻门、绿藻门和蓝藻门为主,其中硅藻门浮游植物平均占总浮游植物生物量的46.8%,是浮游植物异常增殖的主要门类;硅藻门中,主要是针杆藻、小环藻、曲壳藻和直链藻这4个种属占优,特别是针杆藻和小环藻,平均占硅藻总生物量的51.6%和21.4%;较深的水体,利于硅藻成为主要优势藻门;较大的水库流域库容比和较高总磷水平会导致水库营养水平和叶绿素浓度增加,促进浮游植物从硅藻门向绿藻门、蓝藻门演替,增加藻类危害的风险.因此,对于该地区水库,需要加强流域管理,并且针对水库自身的特点,包括水深、流域库容比等,确定其特定的富营养化控制策略,从而减少硅藻等藻类水华发生的风险,提升水源地水质安全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149.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