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6篇
  免费   115篇
  国内免费   126篇
安全科学   124篇
废物处理   24篇
环保管理   440篇
综合类   739篇
基础理论   238篇
污染及防治   59篇
评价与监测   40篇
社会与环境   331篇
灾害及防治   9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70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69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164篇
  2012年   137篇
  2011年   181篇
  2010年   100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103篇
  2006年   108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结构—行为—绩效”框架下农地整理的管护绩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农地整理建后管护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开发了农民满意度绩效量表,引入新制度经济学领域"结构—行为—绩效"(SCP)范式,构建农地整理建后管护的"组织结构—管护行为—管护绩效"的分析框架。以湖北省赤壁市黄盖湖农场和嘉鱼县潘家湾镇为研究区域开展实证研究,通过比率标度法和熵权法生成绩效测度的组合权重并得到满意度绩效,运用调查数据检验建后管护的组织结构和管护行为对管护绩效的影响机理,分析组织结构的工作职能、成长机制以及管护行为中的集体行为和个体行为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显示:受访农民对农地整理的管护绩效评价接近于"一般",企业管护模式下黄盖湖农场和集体管护模式下潘家湾镇的管护绩效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表征管护组织持续发展状态、内部结构完善程度的组织结构类变量以及表征管护资金投入、受益农民群体参与程度的管护行为类变量是显著影响管护绩效的解释变量;黄盖湖农场企业化经营的组织结构、潘家湾镇的综合治理改革以及受到县级财政专项支持等外部要素是造成农地整理管护绩效差异的主要原因。研究结论验证了农地整理建后管护SCP分析框架的有效性,为提升农地整理管护绩效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2.
从耕地资源价值出发,测算农地整理项目农户耕地损失补偿额度,并基于湖北省孝感市和潜江市的农户调查数据分析农户的受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基于耕地资源价值体系,测算得到孝感市和潜江市农地整理项目农户耕地损失补偿额度分别为1 449 695.76、1 784 296.17元/hm~2;农户所期望得到的耕地损失补偿标准远低于耕地资源价值体系测算出来的理论值,两市农户对耕地损失的平均受偿意愿额度为336 197.95元/hm~2,可以农户受偿意愿为主、耕地农业生产价值和社会保障价值为辅,制定农地整理项目农户耕地损失补偿标准;受教育程度对补偿标准有显著负向影响,农户文化程度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其对农地整理事业的认知程度,进而促进我国农地整理事业的发展;土地权属调整是解决农户耕地损失的一项重要措施,做好农地整理项目土地权属调整工作需充分尊重农户的意愿,并以农业现代化作为土地权属调整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3.
优化了传统粒子群算法,运用了混沌算法对粒子做初始化,优化了传统粒子群算法的收敛特性,并在算法的优化过程中,增加了混沌干扰元素对整体最优化极值做混沌干扰,将符合杂交几率的优化粒子做杂交处理,提高了粒子群的种类,增强了粒子群算法的搜寻水平。并通过IEEE33节点的分布型电力系统做无功优化仿真验证,通过比较,验证了优化算法的优越性与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4.
加拿大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策略及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介绍了加拿大的简况,讨论了加拿大可持续发展的历程以及促使各政府部门将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到工作中的环境审计制度。探讨了加拿大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方面的部分经验,如向国会提交年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审计报告、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及加拿大-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合作等。  相似文献   
105.
重庆市特大旱灾的自然与社会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针对2006年的特大旱灾探讨了2006年的特大旱灾的特征,分析了2006年特大旱灾的形成自然机制和社会机制,并提出了今后重庆市抗御旱灾的策略。认为2006年的特大旱灾是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叠加的结果,是人类社会经济系统自身易损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6.
The difficulty in achieving high removal efficiency for contaminants in textile wastewater over a wide range of pH impedes the progress of its treatment technique greatly. Herein, a facile and sustainable strategy was adopted for constructing magnetic ordered mesoporous polymers (M-OMPs) without the assistance of organic solvent and catalyst. The prepared M-OMPs were endowed with high special surface area and good superparamagnetism simultaneously, and exhibited high removal efficiency (>99%) for Methylene Blue (MB) within a short time (10 min) at a concentration of 50 mg/L. What's more, high removal efficiency was achieved over a wide range of pH 2-12 and the adsorption capacity for MB on M-OMPs was substantially retained even after 5 adsorption-desorption cycles, further demonstrating the application potential of M-OMPs in the decontamination of textile wastewater.  相似文献   
107.
由于我国乡镇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乡镇村民生活水平加速提高,乡镇的垃圾种类及数量趋向于城市.乡镇村民居住较为分散,垃圾分类、收集、循环利用相较于城市困难,因此推进乡镇垃圾分类循环利用迫在眉睫.本文从闽侯县上街镇展开调查,以乡镇垃圾分类、回收循环利用为关键词展开分析,并从上街镇垃圾分类循环利用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和建...  相似文献   
108.
峨眉山景区旅游商品的开发与营销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静  王增强  向艺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6,22(4):399-400,370
通过对旅游商品定义的综述,界定了旅游商品的定义、范围和功能,同时对峨眉山景区旅游商品的开发、需求、购买力等抽取420份问卷作为样本,分析了峨眉山旅游商品的需求现状,并以旅游者需求现状为依据,对峨眉山旅游商品的开发和营销提出了“4P+4C+4R”营销策略,以期对其它景区的旅游商品开发和营销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9.
为探索高层建筑利用电梯协同楼梯疏散以提高疏散效率的可行性,基于现有的电梯协同楼梯疏散研究成果,运用Pathfinder构建某高层住宅建筑实例模型,研究楼层总数及电梯数量对电梯最佳停靠层的影响,提出2个电梯协同楼梯的疏散策略,并对策略进行优化分析。结果表明:电梯最佳停靠层随楼层总数的增加,呈现“平台阶变”的特征和线性增加的趋势,但随楼层总数的增加,最佳疏散层在“平台阶变”后会更加远离顶层;策略1(顶层优先策略)下因存在最佳分离楼层使得该策略下的总疏散时间最短,策略2(分段顶层优先策略)可有效提高电梯利用率,通过对策略2下的人员使用电梯比例进行控制,可进一步提高疏散效率,该优化策略可将总疏散时间从仅楼梯无电梯疏散的804 s缩短到580 s,使疏散效率提升27.9%。  相似文献   
110.
Using secondary data from a socio-economic quantitative household survey of the North Central region of Vietnam, the main aim of our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causal effect of forest resources on household income and poverty. Based on the observed characteristics of a forest-based livelihood and forest-related activities, we use a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PSM) method to control for potential bias arising from self-selection. The PSM results indicate that households with a forest-based livelihood had a higher level of income and lower poverty rates than did those without. Interestingly, our findings confirm that a forest-based livelihood offers much higher income than any other type of livelihood adopted by local households. Also, the poverty rate among households with a forest-based livelihood is lower than those earning non-labor income or engaged in wage/crop and crop livelihoods. Among households and provinces, we find varying opportunities deriving from forest resources, suggesting that there are potential barriers hindering local households from pursuing a forest livelihood or participating in some forest activities. Therefore, government policy and regulations on forest management should focus on improving the access of households to forest resources, while enhancing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se resour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