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208篇 |
免费 | 2448篇 |
国内免费 | 244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59篇 |
废物处理 | 197篇 |
环保管理 | 303篇 |
综合类 | 3221篇 |
基础理论 | 416篇 |
污染及防治 | 1538篇 |
评价与监测 | 48篇 |
社会与环境 | 15篇 |
灾害及防治 | 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9篇 |
2024年 | 85篇 |
2023年 | 97篇 |
2022年 | 170篇 |
2021年 | 189篇 |
2020年 | 153篇 |
2019年 | 162篇 |
2018年 | 197篇 |
2017年 | 262篇 |
2016年 | 321篇 |
2015年 | 294篇 |
2014年 | 335篇 |
2013年 | 331篇 |
2012年 | 398篇 |
2011年 | 330篇 |
2010年 | 280篇 |
2009年 | 296篇 |
2008年 | 264篇 |
2007年 | 279篇 |
2006年 | 320篇 |
2005年 | 210篇 |
2004年 | 170篇 |
2003年 | 149篇 |
2002年 | 93篇 |
2001年 | 74篇 |
2000年 | 77篇 |
1999年 | 68篇 |
1998年 | 59篇 |
1997年 | 50篇 |
1996年 | 37篇 |
1995年 | 26篇 |
1994年 | 25篇 |
1993年 | 23篇 |
1992年 | 23篇 |
1991年 | 18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1篇 |
197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9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油污泥属危险性固体废弃物,大量排放已成为石化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利用铜绿假单胞菌NY3及突变株,将油污泥转化为生物质,并研究了其特性。研究表明,NY3、NB1D、 NB2D及NB12DD均能降解油污泥中烷烃,但NY3、NB1D和NB2D菌对分子量较高烷烃(从C17~C32)的降解率比双突变菌NB12DD分别平均提高19.68%、28.76%和24.04%。铜绿假单胞菌NY3及突变株能直接将油污泥中烃类转化为胞外聚合物。与未加共代谢碳源相比,葡萄糖作为共代谢碳源时(培养液中表观油浓度达15 g·L-1),培养120 h后,NY3 、NB1D、NB2D、NB12DD菌胞外聚合物产量分别提高83.3%、79.8%、20.6%和62.9%,且碱性条件有利于各菌株高效降解油转化为生物质,pH为8~9时,其胞外聚合物产量均最高,分别达到8.1、4.34、4.94和7.15 g·L-1,野生菌NY3转化碳源为生物质转化率最高,为52.75%。结构和组成分析表明,胞外聚合物主要为糖蛋白,蛋白4.4%,总糖44.1%,蛋白与糖的连接方式为O-糖苷键链接,91.1%大分子粒径分布在33.0~716.9 μm范围。 相似文献
92.
93.
实验在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RT)、进水COD浓度和不同COD容积负荷条件下考察了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和活性污泥A/O工艺对污水中有机物及氮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MBBR工艺去除有机物和脱氮效果均优于A/O工艺。在进水COD和NH3-N浓度分别为1000和25 mg/L,HRT为8 h时,MBBR的COD和TN去除率分别为92%和94%,而A/O工艺分别为78%和82%。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MBBR的生物活性高,并且在生物膜内发生了同时硝化反硝化。MBBR脱氮能力受COD冲击明显小于A/O,但在较低进水COD浓度下,两者TN去除率均较低。 相似文献
94.
近年来,国家相继发布多项重要文件要求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但当前针对农村水环境问题研究相对较少,制约了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开展。选取华北某镇农村河道坑塘,评价农村水环境污染水平、生态风险并进行污染溯源。结果表明,57处调查点位中有1处水体黑臭,但有多处调查点位水体溶解氧在2~3 mg∙L−1、透明度在25~35 cm、氨氮在8~15 mg∙L−1,接近黑臭阈值。仅有约9%的水体全部水质指标均能满足地表水V类要求 (检测指标为18项) ,超标指标主要为pH、CODMn、BOD、氨氮、总磷、总氮、粪大肠菌群等8项。底泥总磷、总氮标准指数分别处于中度、重度污染状态,营养盐综合指数属于重度污染状态。底泥存在不同程度的重金属富集,铜、锌、汞、镉、铬、铅、砷、镍等8项重金属的平均浓度是天津土壤背景值的0.45~2.73倍。汞的地累积指数平均值为0.64,为轻度污染;铜、锌、镉、铬、铅、砷、镍等其他7项重金属为清洁状态。汞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约110,为较高生态危害;其他7项重金属生态风险指数均小于80,为轻微生态危害。综合Pearson相关性、主成分及PMF分析,研究区重金属最主要的污染来源是交通源和大气沉降,其次是工业源,最后是农业源。总体来看,研究区水体水质较差,沉积物有重金属轻度富集,其中汞是沉积物生态风险的主要贡献元素。 相似文献
95.
好氧颗粒污泥(aerobic granular sludge, AGS)技术在同步实现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方面显示出巨大潜力,对其进行强化是推动该技术绿色发展的重要研究方向。该研究基于天然稻田土内含氧化还原微环境和有机胶体物质的优良特性,提出将其作为新接种源引入AGS系统,探究了投加稻田土对反应器去污效能、污泥颗粒化进程、类藻酸盐胞外多糖(alginate-like exopolysaccharides, ALE)分泌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解析了稻田土同步强化AGS除污资源化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在稻田土与活性污泥接种比为2∶3的条件下,加入稻田土的反应器启动时间比对照组提前30d左右,成熟颗粒污泥的SVI30约为76 mL·g−1,MLSS为1.5 g·L−1左右,平均粒径达到653.8 μm,ALE产量为21.75 mg·g−1VSS,这些特性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此外,稻田土的添加使AGS富集了优势菌OLB8(17.6%) 、Thiothrix(11.1%) 和Micavibrionales(8.2%) ,有助于污泥对总氮的去除,以及对碳素的捕集并转化为ALE。本研究可为AGS系统的快速启动、稳定运行及高附加值产物回收利用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96.
采用凝胶(Sephadex G-75)色谱、荧光光谱和红外光谱法研究了污泥堆肥的HA和FA在堆制前后的组成与结构特征变化.凝胶色谱分析表明,污泥经过63d堆腐后,HA中大分子组分含量明显提高;而FA则由不同分子量物质组成,其中小分子量物质占主要部分,在堆腐以后,FA中大分子物质含量下降30%,小分子量物质含量则相对增加.同时,荧光光谱、红外光谱的结果表明:随着污泥堆肥的进行,HA中有机物不饱和结构的多聚化或联合程度增大,芳香结构物质含量增加;但经过堆制的FA具有更多的结构简单的低分子量物质和更低的芳构化水平. 相似文献
97.
系统研究了丝状菌膨胀与非丝状菌膨胀2种典型污泥状态下原生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其演变规律。伴随丝状菌的大量增殖,原生动物总量相应减少,匍匐型纤毛虫及有壳类肉足虫数量迅速上升,占据明显的优势地位,典型原生动物为斜管虫(Chilodonella sp.)、小轮毛虫(Trochilia minuta)以及匣壳虫(Centropyxis sp.);非丝状菌污泥膨胀对原生动物总量及种群结构影响较小,伴随粘性菌胶团的大量出现,各功能类群的比例变化较小,但原生动物总量持续增加,其中菌食性纤毛虫呈线性增加,典型原生动物为钟虫(Vorticella sp.)。 相似文献
98.
为考察可取代传统二沉池的新型悬浮填料澄清池技术的原理及关键参数,小试试验研究了填料对新型悬浮填料澄清池固液分离过程中附着污泥形成及其絮凝性能的影响,并对填料在澄清中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当泥水界面上升至填料区后,可以形成较悬浮污泥更加致密稳定的附着污泥区,并形成孔道流,强化了对混合液中污泥颗粒的絮凝效果;填料区可以捕捉去除从悬浮污泥区中“逃逸”的微小污泥絮体,并降低出水浊度,有效地保证了出水水质的稳定性。填料的存在发挥了强大的整流作用,降低了雷诺数Re,提高了弗汝德数Fr,从而改善了污泥絮凝的水力条件,提高了澄清能力。 相似文献
99.
采用酱油曲霉(Aspergillus sojae)产生的微生物絮凝剂(MBF)作为污泥絮凝脱水剂,对城市污水处理厂浓缩污泥进行调理,确定该絮凝剂对浓缩污泥脱水的处理工艺参数为:微生物絮凝液最佳投加体积为6%~8%(体积比),发挥絮凝作用的最适污泥温度为28~32℃,最适pH为6~7。经微生物絮凝剂调理的污泥在3 000 r/min离心9 min,污泥脱水率高达82.7%,滤饼含水率降低至77.3%,污泥脱水后体积减至原来的1/5左右。 相似文献
100.
以碘吸附值为裂解残渣吸附性能的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了制备裂解残渣的最佳工艺条件,并对残渣的表面元素组成、孔结构组成、晶相组成和吸附性能等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以浓度均为5 mol/L的ZnCl2和H2SO4作活化剂、复配比2∶1、活化温度600℃、活化时间1 h、固液比1∶2.5,制得的裂解残渣酸洗后碘值平均值可达892.8 mg/g;用制备的裂解残渣对苯酚废水进行处理,室温下振荡5 min,苯酚去除率即可达到87.9%,且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方程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方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