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3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61篇
安全科学   68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81篇
综合类   246篇
基础理论   74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9篇
评价与监测   14篇
社会与环境   71篇
灾害及防治   2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451.
Despite their size, small farm ponds are important features in many landscapes. Yet hydrographical databases often fail to capture these ponds, and their impacts on watershed processes remain unclear. For a 230‐km2 portion of central Texas, United States (U.S.), we created a historical inventory of ponds and quantified the accuracy of automated detection methods under varying drought conditions. In addition, we documented pond dredging/enlargement events and identified sites that had been abandoned. We also analyzed sediment cores from downstream reservoirs to track changes in watershed sediment transport. Over 75 years, pond densities increased more than 350% — to among the highest documented in the U.S. — and the ability of automated methods to detect these ponds was highly dependent on drought severity (R2 = 0.96). Approximately 5% of ponds present in the 1950s were no longer present in 2012, while 33% were dredged between 1937 and 2012. Downstream reservoir sedimentation has decreased by an average of 55% as ponds have increased in number.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small ponds and the maintenance of trapping efficiency have large‐scale impacts on sediment dynamics. Accurately accounting for these storage effects is vital to water resource planning efforts.  相似文献   
452.
兴化市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城镇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不仅是缓解当前小城镇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关键举措,也是推动小城镇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借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构建了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因子分析法分析了江苏省兴化市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兴化市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分为高水平、较高水平、中等水平、低水平和不集约5类,从市域范围看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整体上从南向北递减,分别形成以戴南镇、昭阳镇和戴窑镇为中心向外围递减的空间格局;进一步分析土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基础上,根据各因素对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制约程度,将小城镇划分为土地利用效益制约型、土地利用程度制约型、城镇基础设施制约型和城镇土地可持续利用制约型4种类型,并据此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453.
我国快速城市化面临全球气候变化的巨大挑战。城市作为CO2的高排放区,节能减排将对我国的城市发展模式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本文以四川广元市为例,首先综述低碳城市规划的内涵,然后探讨广元市低碳城市规划的框架体系及各组成要素,并总结广元市低碳城市规划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问题。文章认为:西部中小城市低碳城市规划是我国低碳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西部城市转变发展模式、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454.
选择位于北京中关村生命科技园区的休闲广场为研究区来探讨小尺度城市边缘区景观格局与小气候环境因子相关性,基于SPOT卫星数据和实地小气候观测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各种绿地类型要比相同观测期内的非绿地覆盖的土地利用类型温度低,湿度大;景观多样性指数与各小气候因子相关系数R2基本接近于1,表明二者有极显著的相关性;而边界密度指数、斑块密度指数和形状指数与各小气候环境因子的相关程度的显著性差异比较大:14:00地温与形状指数相关系数R2大于0.8的占77.78%;气温与边界密度指数和斑块密度指数的相关系数R2大于0.8都占66.67%;相对湿度与形状指数的相关程度8:00要比14:00显著(8:00相关系数R2大于0.8的占55.56%),该研究结果证实了景观格局与环境因子确实存在着复杂的非线型关系。  相似文献   
455.
为了科学有效地提升小微企业事故隐患(AP)排查治理效果,以河北省28个农村社区为例,结合MMEM理论分析和实地调查,揭示了农村社区小微企业存在的事故隐患及其分布特征,进而建立了小微企业事故隐患分类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农村社区小微企业中存在未进行安全培训、未设置机器设备防护罩、未及时更新设备以及未配备消防设备四类典型的事故隐患,所建立的小微企业事故隐患分类框架是促进农村社区事故风险管控的基础。  相似文献   
456.
Data collected between 1987 and 2002 have been used to analyze the structure of small mammal communities in parks and public gardens of the city of Moscow. With regard to several ecological parameters, four categories of parks markedly differing in biotopic conditions have been distinguished. The least stable zoocenoses are formed in deteriorating parks. More favorable ecological conditions exist in public gardens and regular parks, where not only synanthropic but also hemisynanthropic rodents can be found. The fauna of small mammals in landscape parks is similar to that in forest cenoses, but this fauna in park forests better complies with the concept of forest community.  相似文献   
457.
三峡库区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氮素流失影响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陈成龙  高明  倪九派  谢德体  邓华 《环境科学》2016,37(5):1707-1716
作为一个独立汇水单元,小流域是三峡库区面源污染源头.在三峡库区涪陵段王家沟小流域内选择最具有代表性3种土地利用类型布设地表径流监测点,利用2014年5~12月12场自然降雨采集地表径流样品,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及其构成的坡面、子流域氮素流失浓度时空变化特征,揭示三峡库区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与氮素流失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春季作物时期TN平均流失浓度差异最大,旱地分别是桑树套种地、水田的1.61、6.73倍;水田3个时期TN流失浓度变化最显著.氮素流失以NO~-_3-N为主,TN与NO~-_3-N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TN、NO~-_3-N流失浓度与坡面旱地作物玉米、榨菜面积比显著正相关,与水稻、桑树面积比显著负相关;NH~+_4-N流失浓度与坡面榨菜面积比显著正相关.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组成坡面中,桑树套种地与水田组成的坡面3个时期TN地表径流平均流失浓度最低,分别为2.55、11.52和8.58mg·L~(-1);玉米榨菜轮作旱地坡面最高,分别为27.51、25.11和27.11 mg·L~(-1).子流域不同土地类型和空间组合方式对其TN流失浓度影响较大,合理调整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是三峡库区面源污染源头控制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58.
中国中小城市生活垃圾优化管理模型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中国中小城市生活垃圾基本特点,提出了适宜于中国中小城市生活垃圾优化管理的基本原则,确定出优化管理模型程序.通过实例分析,具体说明了优化管理模型的应用,计算出1999年、2005年和2010年规划系统城市生活垃圾的优化处理方案,通过费用比较充分验证和说明了中国中小城市生活垃圾优化管理模型的适用性与优越性.  相似文献   
459.
黄土高原沟壑区小流域土壤NO3--N的积累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以小流域为单元,分析了黄土高原沟壑区化肥投入、土壤NO3--N积累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化肥投入是流域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和保证因素,而流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进一步拉动了化肥的投入。目前施肥条件下,流域内坡地果园存在显著的NO3--N积累,其积累量高于农田土壤,应作为今后重点监测对象。农田系统中,小麦或玉米连作土壤中NO3--N的积累最显著,通过作物之间的轮作可显著降低剖面中NO3--N的深层积累。土壤NO3--N的积累是小流域治理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与流域氮肥投入、氮肥吸收利用和土壤水分演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60.
为了解天然次降雨过程中土地利用配置对径流氮流失的影响,本研究以重庆市忠县石盘丘小流域两个不同土地利用配置的A、B子集水区为研究对象,对集水区出口径流量和氮素进行监测.A集水区为农林水复合配置模式,B集水区为传统农业配置模式,利用EMC评估次降雨过程径流中氮的平均浓度,分析次降雨过程中不同土地利用配置对径流氮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次降雨径流氮流失过程中,B集水区的TN浓度(1.37~15.17 mg·L-1)>A集水区(0.84~9.28 mg·L-1);A集水区第一次峰值占第二次峰值的比值62%远小于B集水区的97%;A集水区的平均可溶性总氮/总氮(DN/TN)为69%,B集水区的平均可溶性总氮/总氮(DN/TN)为75%,A集水区的平均硝态氮/可溶性总氮(NN/DN)为67%,B集水区的平均硝态氮/可溶性总氮(NN/DN)为80%.不同土地利用配置对氮流失的影响显著,与B集水区相比,A集水区能有效减少氮的流失,明显消减第一次TN峰值,减少DN和NN的养分占比.本研究为三峡库区小流域面源污染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